李光紅
摘 要:目前,農(nóng)村學校對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夠重視,教學呆板。我們可以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評價方式方法等途徑,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觀念 方法 內容 評價方式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不容置疑,這門課程在兒童學習生活中極其重要,不是無足輕重,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課程。
目前,農(nóng)村小學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學校把它作為“雜”課,邊緣化,可上可不上,上課也只是應付了事。教師沒有充分研究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基本觀念、設計思路,更沒有在教學中實現(xiàn)課程目標。
有的教師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違背了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諸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品德與社會課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也沒有在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社會事件”、“現(xiàn)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lián)系起來,建立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chuàng)造一種“互動”的狀態(tài)。有的教師對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放任不管,不提示方法和步驟,甚至不安排時間開展活動,自主學習盲目低效,名存實亡。有的教師只注重課堂傳授,沒有按課標要求“因地制宜拓展教學空間”,沒有根據(jù)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利用本校、本地區(qū)的課程資源,囿于教材,照本宣科……凡此種種,教法單一生硬,內容枯燥干澀,沒有體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不能把品德與社會課的社會性、生活性、情感性融為一體。
那么,如何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xiàn)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fā)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而非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師要勝任角色,必須在生活、學習中做一個有心人,廣泛涉獵歷史、地理、政治、科學、時事等知識領域,讓自己更豐滿,讓課堂更精彩,真正實現(xiàn)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二、改進教學方法,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品社課的實效性。
課程標準也指出,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析,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周表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
教學中,要靈活選擇活動化教學方法,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宗旨是通過“教”和“學”的活動,把思想道德要求變?yōu)閷W生的自覺需要,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在課堂的教學模式上大膽創(chuàng)新,選擇最佳活動化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更多地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增加課的開放性、實踐性、活動性、自主性。
具體的教學方法很多,如榜樣感染法、情景教學法、故事啟迪法、道德辨析法、行為訓練法、講述談話法、對照比較法、討論交流法等。我們可以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在教學《濃縮人類文明的經(jīng)典工程》時,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距學校較近的寧遠文廟,要求大家寫一篇導游詞,并在課上當小導游作介紹,這樣,讓學生親身感受“祖國大地上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它們展現(xiàn)著文明古國的輝煌歷史,見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比绱艘粊?,學生興趣高,印象深刻,品德形成水到渠成。
在教學《制定兒童網(wǎng)絡道德公約》時,我組織大家分組展開以“網(wǎng)絡的利與弊”為主題的辯論會,讓同學們充分發(fā)表意見,并結合生活實際,明白互聯(lián)網(wǎng)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迷戀網(wǎng)絡又十分不利,由此必須自覺遵守網(wǎng)絡法規(guī)、抵制網(wǎng)上的各種誘惑。通過辯論,學生的道德認識更加明確,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教無定法,但品德與社會課一定要堅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寓教育于活動中。
三、豐富教學內容,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
教材雖然遵循課標圖文并茂,但因學生、地域差異及時間推移、社會發(fā)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肯定有其局限性。教學時,教師在理解、研究、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應結合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1.充分利用好校內資源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校中基本的資源,如教學用具、教學軟件等要高度重視并加以利用。如在《可愛的中國》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祖國屹立于世界東方、疆城遼闊、物產(chǎn)豐富、山川秀麗等。教學《豐富多彩的民族節(jié)日》可以用PPT呈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節(jié)日,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哈尼族的火把節(jié)、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讓學生了解離自己生活比較遠的場景,理解少數(shù)民族,尊重少數(shù)民族。
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少先隊活動、主題班會、課外活動、文體活動等,使內容更豐富,更貼近生活。
2.合理利用好校外資源
社會公共設施場所以及家庭是品德與社會教學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例如,為了讓學生體會社會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懷,我們組織學生參觀離學校較近的敬老院,并為老人們打掃衛(wèi)生、表演文藝節(jié)目,激發(fā)學生對弱勢人群的同情心和愛心,教育學生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
3.適當拓展教材資源
教材中的教學活動設計盡可能地提供了教學所需的方案,但與學校、地域、學生、時代的實際會有距離,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guī),而應結合實際把教材用活,適當拓展相關資源。如教學《中華民族圓了“飛天夢”》,課程中講述神舟十號發(fā)射成功,這已落后于現(xiàn)實,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或文字資料補充介紹神舟十一號發(fā)射成功并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航天事業(yè)的輝煌成就。再如教學《從絲綢之路到WTO》,可以延伸到當今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從而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適當拓展教材資源,教學內容更豐滿,教學活動更精彩,品德形成更有效。
四、完善評價方式方法,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活”起來
兒童品德形成與社會認知不是一朝一夕、一課一事的問題,而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評價方式方法必須有利于促進品德形成和社會認知,必須科學、客觀、全面,要避免簡單、呆板,更不能一張試卷看成敗定好壞。評價方式方法應堅持“三結合”,一是自評與互評相結合,鼓勵學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二是觀察與作品相結合,觀察記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chǎn)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三是家庭評價與學校評價相結合,將家庭成員的評價和學校師生的評價進行綜合,從不同側面反映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不足與優(yōu)勢。
總之,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程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性質,才能真正讓教學“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xiàn)培養(yǎng)綜合能力,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