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冰 何佩玉
胃病具有死亡率高、發(fā)生率高、預后差、病程長等特點,屬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球炎等疾病的總稱,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飲食習慣的改變, 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 早期的西藥治療缺乏針對性, 且無法在根本上控制病情, 對此還需聯(lián)合中藥湯治療,從而降低日后復發(fā)率, 達到治標治本功效[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治療方式在胃病患者中的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2日~2017年6月22日本院胃病患者100例, 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入選標準:①患者均存在嘔吐、惡心、反酸、飯后飽脹、疼痛、胃脘部不適等癥狀;②患者經(jīng)活檢、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③患者均無本次實驗藥物過敏現(xiàn)象;④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實驗。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合并其他感染疾病患者;②排除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受損患者;③排除存在抵觸情緒患者。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 女21例;平均年齡(42.85±3.62)歲, 平均病程(28.95±3.62)個月, 平均體重(54.58±2.32)kg。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平均年齡(42.61±3.53)歲, 平均病程(28.74±3.51)個月, 平均體重(54.63±2.51)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 蘭索拉唑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3038)2次/d, 1片/次口服;鋁鎂加混懸液(揚州一洋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80322)3次/d, 1袋/次;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0315)3次/d, 1粒/次口服。
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基礎(chǔ)配方包括:6 g黃連、6 g干姜、6 g炙甘草、9 g黨參、9 g黃芩、10 g姜半夏、4枚大棗, 1劑/d。對于腹瀉、腸鳴患者, 需加用10 g豆蔻、15 g防風;對于納呆、腹瀉患者, 需加用30 g薏苡仁、15 g白術(shù)、15 g山藥;對于大便干結(jié)患者, 需加用15 g厚樸、10 g陳皮、15 g枳實;對于噯氣頻發(fā)患者, 需加用30 g煅赭石、10 g旋復花。
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 即6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比值以及臨床癥狀評分。臨床癥狀評分[2]主要由納差、噯氣、脹滿、胃脘痛等評分項目組成, 各個評分項目評分值為0~4分, 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納差、噯氣、脹滿、胃脘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對比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l、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比值均優(yōu)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l、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比值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 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脘痛 脹滿 噯氣 納差觀察組 50 1.12±0.31a 0.44±0.31a 0.16±0.44a 1.05±0.33a對照組 50 2.56±0.15 1.85±0.58 1.63±0.48 1.62±0.52
表2 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患者的實驗室指標對比( )
注:與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胃蛋白酶原1(μg/L) 胃蛋白酶原2(μg/L) 胃泌素(pg/ml) 胃蛋白酶原比值觀察組 50 治療前 45.86±2.31 18.58±1.25 135.65±10.25 6.45±1.25治療后 115.35±5.91ab 5.95±6.85ab 285.65±22.18ab 31.58±1.65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45.22±2.65 18.19±1.31 135.29±10.63 6.82±1.32治療后 75.86±2.31a 10.87±1.34a 184.62±13.42a 15.32±1.43a
長期的不合理生活習慣、大量吸煙、食用刺激性飲食、幽門螺桿菌感染均可導致胃病的發(fā)生, 從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瀉、嘔吐、惡心、疼痛、上腹部不適等癥狀, 早期常實施質(zhì)子泵抑制劑、胃腸動力藥、抗酸劑等治療, 但整體療效不佳。從中醫(yī)角度分析, 胃病屬于“胃脘痛”范疇, 主要是由于寒邪入侵、飲食不節(jié)、虛火、脾虛導致寒熱錯雜、偏寒、胃失和降、脾胃功能受損, 因此治療原則為清瀉、健脾、補氣等[3]。而通過半夏瀉心湯治療, 能夠發(fā)揮清熱、補氣等功效, 其主要是由黃連、干姜、炙甘草、黨參、黃芩、姜半夏、大棗等藥材組成, 其中黃連、黃芩具有清熱功效;甘草、黨參、大棗具有補中益氣、活血、補氣等功效。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半夏瀉心湯能夠保護胃黏膜, 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胃排空, 提升胃蠕動水平, 刺激上消化道機械運動和生理肌電活動, 抑制胃泌素分泌, 促使病情恢復[4,5]。
總之, 半夏瀉心湯具有療效性、安全性、作用性等特點,用于胃病患者中效果明顯, 能夠利于癥狀改善、消退, 提高整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