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貝貝 安萬祥 張發(fā)勇 張子豪 賈思琪 張可為 彭磊
摘 要 以反季果大浦和柳葉橘為試驗材料,測定自然貯藏條件下果肉中蔗糖、葡萄糖、果糖、Vc含量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果肉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均隨貯藏天數(shù)的延長而升高,貯藏36 d達到最高;Vc含量隨貯藏天數(shù)的延長而降低,貯藏36 d時最低。表明自然貯藏過程中大浦和柳葉橘果實內(nèi)糖類物質(zhì)逐漸增多,Vc逐漸減少。
關(guān)鍵詞 柑橘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Vc
中圖分類號 S666.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8.07.009
Abstract Fruits of off-season orange cultivars Dapu and Liuyue stored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ucrose, glucose, fructose, and vitamin C in their pul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ucrose, glucose and fructose in the pulp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storage days,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at the day 36 after storage. The vitamin C content decreased with the storage days, and reached the lowest at the day 36 after storag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saccharide contents in the fruit of the orange Dapu and Liuyue were increased during the natural storage while the vitamin C content gradually decreased.
Keywords citrus ; sucrose ; glucose ; fructose ; vitamin C
果實品質(zhì)是果樹種植者一直以來高度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其好壞直接影響市場的競爭力。柑橘的果實品質(zhì)主要包含糖、酸、水分、色素等指標。柑橘采收后通過呼吸作用仍在進行一系列生理變化,隨著果實貯藏時間的延長,果實的色澤、風味、質(zhì)地、營養(yǎng)價值及生理狀況都不斷地發(fā)生改變[1]。陳志輝[2]研究表明,椪柑在整個貯藏過程中果糖、葡萄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總糖在貯藏2個月后達到最高,維生素C(Vc)和酸含量在整個貯藏過程中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劉國琴[3]的研究表明,椪柑貯藏期間果實的重量、大小、可滴定酸和維生素C含量呈降低趨勢,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在前10天降低,此后逐漸增加。彭順四等[4]研究表明,由于根系吸收營養(yǎng)分配不均衡,不同樹冠結(jié)果部位的椪柑果實品質(zhì)有較大差異。梁穎[5]認為,變溫貯藏5 d后,3種糖含量都在波動中呈現(xiàn)上升趨勢,貯藏30 d后,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分別上升了18%、17%、7%。目前,有關(guān)果實糖代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針對晚熟品種反季果果實采后糖代謝的研究尚未查閱到相關(guān)文獻[6-8]。本文通過對特晚熟品種大浦反季果和晚熟品種柳葉橘采后自然通風儲藏條件下蔗糖、葡萄糖、果糖、Vc含量進行測定,掌握這2品種采后4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變化,旨在為后續(xù)探究基因調(diào)控提供基礎(chǔ),從分子水平探究柑橘采后最大營養(yǎng)期,從而為科學的儲藏和食用提供依據(jù)[9]。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大浦采自云南省華寧縣,柳葉橘采自華坪縣,2品種均為秋天開反季花,冬天坐果的反花果。
1.2 方法
1.2.1 項目測定
將采摘的大浦、柳葉橘果實貯藏于自然通風背光條件下,每隔7 d參照張志良等[10]糖類含量測定方法測定果肉中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參照趙曉梅[11] Vc 含量測定方法測量Vc含量。
1.2.2 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Excel 2010整理數(shù)據(jù),SPSS19.0 Duncan法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12-13]。
2 結(jié)果和分析
2.1 葡萄糖含量變化
由圖1可知,不同貯藏期間大浦的葡萄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 葡萄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2.83、3.63、4.44、5.25、6.0 7、8.90 mg/g,平均值為5.19 mg/g,其中,貯藏1 d為最低值,36 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6.07 mg/g,增加量占貯藏1 d的68.2%,貯藏29~36 d增加幅度最大。
不同貯藏期間柳葉橘的葡萄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柳葉橘果肉中葡萄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4.04、5.24、6.46、7.67、8.49、10.52 mg/g,平均值為7.07 mg/g,其中,貯藏1d為最低值,36 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6.48mg/g,貯藏29~36 d增加幅度最大。
2.2 蔗糖含量變化
由圖2可知,不同貯藏期間大浦的蔗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大浦果肉中蔗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74.60、75.72、79.02、84.13、87.13、90.72 mg/g,平均值為81.89 mg/g,其中,貯藏1d為最低值,36 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6.12 mg/g,增加量占貯藏1 d的21.6%,增幅最大時間為貯藏8~15 d。
不同貯藏期間柳葉橘的蔗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d,柳葉橘果實中蔗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75.03、77.21、80.04、84.2 6、87.23、90.72 mg/g,平均值為82.42 mg/g,其中,貯藏1d為最低值,36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5.69 mg/g,增加量占貯藏1 d的20.91%,增幅最大時間為貯藏15~22 d。
2.3 果糖含量變化
由圖3可知,不同貯藏期間大浦的果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大浦果肉中果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0.85、1.09、1.34、1.58、1.82、2.67 mg/g,平均值為1.56 mg/g,其中,貯藏1 d為最低值,36 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82 mg/g,貯藏29~36 d增加幅度最大。
不同貯藏期間柳葉橘的果糖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柳葉橘果實中果糖含量呈上升趨勢,分別為1.22、1.58、1.95、2.31、2.55、3.16 mg/g,平均值為2.13 mg/g,其中,貯藏1 d為最低值,36 d為最高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94 mg/g,貯藏29~36 d增加幅度最大。
2.4 Vc含量變化
由圖4可知,不同貯藏期間大浦的Vc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大浦果肉中Vc含量呈下降趨勢,分別為4.30、3.90、3.56、3.12、2.72、2.37 mg/g,平均值為3.32 mg/g,其中,貯藏1 d為最高值,36 d為最低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93 mg/g,減少量占貯藏1 d的45%,貯藏22~29 d減少幅度最大。
不同貯藏期間柳葉橘的Vc含量差異極顯著。貯藏1、8、15、22、29、36 d,柳葉橘果實內(nèi)Vc含量呈下降趨勢,分別為8.70、8.24、7.52、6.84、4.78、4.31 mg/g,平均值為6.73 mg/g,其中,貯藏1 d為最高值,36d為最低值,最高值比最低值高4.39 mg/g,減少量占貯藏1 d的50.46%,貯藏15~22 d減少幅度最大。
3 討論與結(jié)論
大浦和柳葉橘果肉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均隨貯藏天數(shù)的延長而升高,貯藏36 d均達最高;Vc含量隨貯藏天數(shù)延長而降低,貯藏36 d含量最低。表明在自然通風背光貯藏過程中,大浦和柳葉橘果肉中糖類物質(zhì)逐漸增多,Vc含量逐漸減少。
大浦和柳葉橘葡萄糖、果糖含量在貯藏29~36 d均有較明顯的上升幅度。可能是由于貯藏29~36 d,氣溫正好出現(xiàn)小幅度降溫,導致呼吸強度減弱,從而促進了糖分的積累。也可能是由于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果實中水分流失,造成糖濃度變高。
總之,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大浦和柳葉橘自然通風背光貯藏過程中,貯藏時間越長,酸、水分、色素、Vc損耗越多。而水分的流失會導致淀粉降解,糖分的積累,從而引起糖含量的升高。
參考文獻
[1] 龍翰飛,李彩屏. 柑桔貯鮮原理與技術(shù)[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7.
[2] 陳志輝,陳昆松,張上隆,等. 椪柑貯藏中呼吸強度與品質(zhì)的變化[J]. 果樹科學,1993,10(4):203-206.
[3] 劉國琴,宋勤飛,謝 勇. 椪柑果實貯藏過程中主要品質(zhì)的變化研究[J]. 北方園藝,2010(1):196-197.
[4] 彭順四,向德明,彭振亞,等. 椪柑果實品質(zhì)研究Ⅰ.樹冠結(jié)果部位對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J]. 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 1994(4):31-32.
[5] 陳俊偉,張上隆,張良誠,等. 溫州蜜柑果實發(fā)育進程中光合產(chǎn)物運輸分配及糖積累特性[J]. 植物生理學報,2001,27(2):186-192.
[6] 曹建康,姜微波,趙玉梅. 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實驗指導[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7] 周先艷,龔 琪,李菊湘,等. 柑橘采后生理及病害研究進展[J]. 保鮮與加工,2016,16(1):91-96.
[8] 黃小蘭,王日葵,韓 冷,等. 柑橘采后生理代謝對膠孢炭疽菌粗毒素的動態(tài)響應(yīng)[J]. 食品科學,2017,38(7):247-252.
[9] 周碧容. 淺談廣東省柑橘育種策略[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16,36(12):46-48.
[10] 康麗英. 影響維生素C穩(wěn)定性因素的研究[J]. 中國藥業(yè),1996(7):32-32.
[11] 車秀琴. 維生素C與人體健康[J]. 科學之友,2013(1):112-113.
[12] 鄧秀新. 國內(nèi)外柑橘產(chǎn)業(yè)發(fā)展趨勢與柑橘優(yōu)勢區(qū)域規(guī)劃[J]. 南方園藝,2004,15(4):6-10.
[13] 蔣天梅,殷學仁,王 平,等. 乙烯調(diào)控非躍變型果實成熟衰老研究進展[J]. 園藝學報,2011,38(2):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