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鈺涵 張國順
摘 要:“圈子”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際關系脈絡網,是在社會交往中經過長期的碰撞磨合形成的相對固定并為某一領域的人們所默認接受的抽象范圍,其以現實為依托,并經受著不同程度、不定時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圈子”文化。文章主要寫“圈子”的一些具體體現及其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們該以何種態(tài)度或對策面對“圈子”文化的利與弊。
關鍵詞:“圈子”;“圈子”文化; 正確態(tài)度
一、“圈子”的具體體現及其現象分析
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因為各種需要,如興趣愛好、現實壓迫、心理滿足等而自覺或不自覺、有組織或無組織地形成千姿百態(tài)、功能各異的聯(lián)絡網,即“圈子”。
在封建王權社會,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社會地位,甚至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即有“上位圈”“下位圈”之分。在現代社會,人在不同時段扮演著不同角色,身份功能的改變導致“朋友圈”“學生圈”“同事圈”的出現。
無論居于圈內還是圈外,都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個人關系上的親密疏遠。同時,“圈子”還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叭ψ印毙纬梢院?,并不是靜止和穩(wěn)定不變的,圈內群體與圈外群體都呈現出開放性,成員間會隨著時間、任務、個體需求等產生相互交流,交流的結果是不斷有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圈內群體中。
二、“圈子”現象或文化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1.“圈子”現象或文化產生的原因
(1)建“圈子”是尋求歸屬感。人們建立“圈子”,很大程度上在于滿足某種歸屬感,因興趣愛好相似而聚集交流,彼此找到認同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獲得自信。同時,人又是社會人,來自大眾的認同和追捧會讓成員在團體中不至于被孤立而感到難堪。從某種意義上講,尋找這種歸屬感即是在尋找自己的舒適圈。
(2)“圈子”形成并維持利益聯(lián)盟。遠至歷史上的門閥、朋黨,大到國際上的聯(lián)盟,小到社會中的“小圈子”,如同事中的派別、合作對象之間的地緣關系等,它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圈子內部純粹利益紐帶衍生出來的依附關系。它們的利益相互勾連,因而易衍生依附關系的“圈子”。
2.“圈子”現象或文化的影響
(1)利:“圈子”作為一個團體,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干凈、純潔的“圈子”能夠集思廣益,減少謬誤的產生。同時,“圈子”成員的多樣性,為良性競爭提供了可靠的來源,為能力的鍛煉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為社會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圈子”給人的歸屬感,讓更多的人能夠發(fā)現自己,通過與其他成員的交流、對比,人們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包括興趣愛好、個人品質、優(yōu)點和缺點等,有利于其最終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2)弊:“圈子”的排他性、狹小性和相對不流動性,滋長了利益幫派的產生并污染良性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拉幫結派的利益劃分,難免因利益不均衡而產生糾紛,進一步影響實干者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對待“圈子”及其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圈子”作為社會交往的產物,產生不同的現象是必然的結果。那就要辯證地看待這個事物,分析其利弊得出本質。在認清的基礎上再決定是融入這個“圈子”并為其發(fā)展做出努力,還是摒棄其污濁而不同流合污。
具體來看,如何正確判斷一個“圈子”是不是適合自己、是不是對自己的全方面發(fā)展和尋求人生目標有重要意義,我們要觀其形表,察其體里。有的人臭名昭著,那就盡早斷絕聯(lián)系;有的人有“保護色”,那就要觀察其細枝末節(jié),“窺一斑而知天下”很有道理;有的人美麗、靚麗,但靠近那個“圈子”卻有可能會灼傷自己,攀附、諂媚來的還不如及早放棄。唯有在“圈子”中和諧融洽,共同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的動力,才能算得上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圈子”。
所以,無論是舊有的“圈子”還是新生的“圈子”,其成長與發(fā)展是個過程。無論是決定融合還是摒棄,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能夠經受住動態(tài)的影響,在“圈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并爭取做出一份成績來,并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王歡芳.論“圈子”現象對領導行為的影響力[D].株洲:湖南工業(yè)大學商學院,2009.
[2] 張云龍.“圍觀”品牌圈子[J].現代企業(yè)文化(上旬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