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妍
摘 要: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域特色藝術課程“粵曲粵韻”的開發(fā)研究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粵劇粵曲藝術,提高荔灣區(qū)廣大青少年對粵劇粵曲藝術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他們對粵劇粵曲藝術的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使他們在學習、傳承、展示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關鍵詞:廣東音樂;藝術課程;粵劇
一、問題由來
1.粵劇粵曲在西關地區(q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在當前社會,粵劇文化日漸萎縮,喜愛聽粵劇粵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是,在廣州的老城區(qū)西關,三四歲的小孩唱起粵劇來有板有眼。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在這里幾乎是老少皆愛,婦孺皆識。當許多民間文化的受眾群體出現(xiàn)斷層的情況下,在廣州這樣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讓人贊嘆政府對粵劇粵曲的保護力度的同時,更贊嘆粵劇文化的獨特魅力。西關區(qū)內,居民以“處處粵樂,夜夜笙歌”來形容他們對粵劇的癡迷。
2.傳承粵劇粵曲文化可推進廣東音樂的發(fā)展
粵劇粵曲與廣東音樂有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是同一種方言音樂語言在兩者中的不同運用,前者是按照戲曲曲牌的結構規(guī)律進行運用,而后者則是運用音樂旋律的建構規(guī)律。此外,由于粵劇粵曲的興起時期較早,繁榮時間較長,使其音樂旋律較廣東音樂豐富得多?;泟』浨粚?、弱、揚、抑、語調、語氣等也是特別講究,其豐富的內涵對廣東音樂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因此,傳承粵劇粵曲文化對發(fā)揚廣東音樂也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3.傳承西關粵劇文化是培養(yǎng)新一代接班人的需要
雖然不是每位青少年都會成長為文藝工作者,或者將來從事廣東音樂的演奏。但是,讓青少年自小接觸與了解粵劇粵曲對他們將來的發(fā)展一定會有所幫助。因為,音樂本身就具有審美體驗、創(chuàng)作發(fā)展、社會交往、文化傳承的價值。青少年通過粵劇粵曲素材學習,增強了與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相關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在傳承優(yōu)秀本土文化的過程中,可引發(fā)青少年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這些正是新一代接班人應該有的屬性。
二、概念界定
1.“藝術課程”概念界定
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藝術教育對青少年美感的形成、人格的陶冶、情感的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它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樂教”傳統(tǒng),綜合了音樂、美術、舞蹈、書法、影視等能夠促進學生藝術人文素養(yǎng)綜合發(fā)展的一切藝術表現(xiàn)手段,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藝術課程不是各類藝術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綜合性藝術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豐富的藝術情境中感受藝術,在多種藝術形式的交織中學習藝術,在享受生活與體驗科技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藝術。
2.“粵劇”概念界定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的一大劇種。流行于廣東、廣西、臺灣、香港和澳門。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北美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qū),都會有粵劇的演出。2006年,粵劇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09年,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lián)合申報,粵劇成功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研究目標
1.總目標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粵劇粵曲藝術,我們可以從小培養(yǎng)未成年人對粵劇粵曲藝術的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提高荔灣區(qū)廣大青少年對傳統(tǒng)粵劇粵曲藝術的認知水平,使他們在學習、傳承、展示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逐漸形成以點帶面、逐步滲透,進而全面推廣的路子,讓每一個荔灣孩子都接觸、了解,甚至學會粵劇粵曲這一西關傳統(tǒng)文化藝術,從而擦亮“荔灣區(qū)粵劇粵曲藝術之鄉(xiāng)”的文化品牌,把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2.分目標
(1)促進學生的藝術能力。引導學生感知西關粵劇粵曲傳統(tǒng)文化,增強其對西關粵劇粵曲文化的審美、鑒賞能力,以促進其藝術情操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2)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樂于參與西關粵劇粵曲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相關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荔灣的感情,培養(yǎng)其美好的人文情懷。
四、研究內容
本課程的六個切入點分別是:西關的粵劇淵源和“紅船”的歷史、粵劇的行當、粵劇的服飾、粵劇的臉譜與化妝、粵劇的音樂與樂器、粵劇的武功和名伶。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的全面性,搜集有關資料,運用圖片、圖譜和視頻等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粵劇藝術學習體驗。
(2)實踐研究法:在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三元坊小學選取實驗班對《粵曲粵韻》教材的初稿進行探究性實踐,檢視教材、教學參考書等資料的可行性。
六、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準備階段。
(1)選擇課題,提出立項申請。
(2)文獻研究,學習相關理論,了解荔灣區(qū)粵劇課程的開展情況。
第二階段:(2013年9月—2015年7月)實施階段。
(1)學習理論。
(2)按課題研究方案組織研究,完善方案。
(3)完成學生教材、教師教學參考書的初稿和教學配套光盤的音像資料收集。
(4)撰寫中期報告,召開課題研討會。
第三階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總結階段。
(1)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2)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召開課題研究總結會。
七、開展情況
開題后課題組成員同心協(xié)力,重溫課題方案,明確課題內容、課題目標、課題步驟、課題方法,反思前階段的課題組工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明確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
1.問卷調查 “關于對粵劇的了解”(全校)(見表1)
經統(tǒng)計,對粵劇有初步認識的學生占50.9%,還有49%的學生根本不知道粵劇。作為本土文化的粵劇藝術日漸式微,粵劇粵曲藝術的普及迫在眉睫。
2.問卷調查“你喜歡粵劇嗎?”(全校)(見表2)
這組數據讓人吃驚,全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對粵劇的厭惡?!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是選取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的、具有普遍性且趣味性強的粵劇知識匯編成教材,選取四(1)班和五(1)班作為試驗班,對教材的初稿進行探究性實踐,檢視教材等資料的可行性。
3.探究實踐活動
在試驗班,我們不但利用綜合實踐課對“粵曲粵韻”課程內容進行了普及,還讓試驗班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課程相關的文字、音像材料,并對其進行綜合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汲取粵劇知識。同時,通過分散收集和綜合整理,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也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了粵劇藝術。
4.對試驗班開展“你喜歡粵劇嗎?”的問卷調查(見表3)
當學生對《粵曲粵韻》教材內容進行初步體驗后,我們對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統(tǒng)計數據表明,前期工作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對粵劇有初步了解的學生人數已經達到了100%,不喜歡粵劇的學生人數大幅下降了。
這樣不斷地讓學生接觸、了解粵劇粵曲藝術,在課堂實踐中體現(xiàn)粵劇的魅力、彰顯地域特色,就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本土音樂的面貌及特點,把粵劇發(fā)揚光大。
5.學習粵劇后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從兩個試驗班來說,學生通過粵劇粵曲的學習,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也讓學生慢慢地了解粵劇、喜歡粵劇。他們對粵劇課表現(xiàn)得很感興趣,大部分學生能學得有模有樣。在期末的考查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班的各項音樂能力都明顯高于普通班,他們大多能比較完整地演唱歌曲,而且在音色、節(jié)奏等方面都掌握得比較好。我相信,通過粵劇粵曲的學習,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綜合素質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個人表現(xiàn)方面更是明顯,比如:在折子戲《借靴》中飾演丑生的李XX學生,他本身是一個比較靦腆的孩子。在藝術課程《粵曲粵韻》的學習過程中,他喜歡上了粵劇,加入了學校的小梅花粵劇社,通過各種演出和比賽,大大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因為飾演丑生需要比較高的表演技巧,他在揣摩角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成為大隊輔導員的得力助手。從升旗手到學校各種演出、活動主持、體育比賽、無處不見他的身影。老師們都說:“李XX學習粵劇后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是那么的自信和充滿活力?!?/p>
八、實踐成果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收集、整理,課題組完成了荔灣區(qū)域特色藝術課程《粵曲粵韻》學生教材、教學參考書、教學配套光盤的編寫與資料收集工作,并在課堂中進行了探究性教學實踐。
1.學生方面
課題試驗班的學生對粵劇粵曲藝術有了初步的認知,大部分學生對這一西關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產生了興趣,部分學生加入了學校的小梅花粵劇社,并參加了各級各類的比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見表4)。
2.教師方面
在明確課題研究目標、確定課題研究內容、商定課題研究方法、反思課題研究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意識與反思意識不斷增強,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區(qū)域藝術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過程中,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每一次教學實踐活動,都凝聚著教師的心血與智慧,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節(jié)節(jié)充滿特色、飽含價值的研究案例,為檢驗“粵曲粵韻”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提供了一次次經典課例,有效推進了課題研究實驗的良性發(fā)展,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很大提高。
九、反思與展望
本藝術課程乃是粵劇粵曲文化進入課堂的問路石,研究的層面僅觸之皮毛,研究的內容并未窮盡。要培養(yǎng)未成年人對粵劇粵曲藝術的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提高荔灣區(qū)廣大青少年對傳統(tǒng)粵劇粵曲藝術的認知水平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希望今后能夠不斷深化此問題的研究,以期將趨近完善的粵劇粵曲藝術課程推廣得更遠,將粵劇粵曲這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齊 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馮旭明.廣州音樂(簡譜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4]余 勇.明清時期粵劇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D].廣州:暨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