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辰,李建洪,萬 鵬
(1.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華中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農(nóng)作物病蟲草害防控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64; 2.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長綠飛虱[Saccharosydneprocerus(Mateumura)],屬半翅目(Hemiptera)蠟蟬總科(Fulgoridae)飛虱科(Delphacidae),別名蠓飛子。該蟲卵長0.70~1.00 mm,寬約0.24 mm,略彎曲呈茄形。若蟲腹部末端伸出5根較長的白色尾絲,使若蟲呈金魚形,尾絲易脫落,蟲體表面具白色臘絲或臘粉;成蟲體淡綠色或藍綠色,部分個體前翅端區(qū)后緣有1個黑褐色斑紋,說明該蟲成蟲期存在黑化現(xiàn)象[1-2]。長綠飛虱寄主包括水稻、茭白、野茭白等,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從吉林至海南均有發(fā)生,但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該蟲常聚集在茭白葉片中脈附近和葉鞘上取食,以成若蟲刺吸茭白汁液,并在葉脈上產(chǎn)卵,導致受害葉片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輸送受到嚴重影響。其排泄物覆蓋于葉片表面形成煤污狀,易引起病原菌的寄生。茭白葉片被害后會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黃白色或褐色斑點,嚴重時茭白全株枯黃,葉片卷曲枯死,植株矮小甚至無法孕茭。長綠飛虱繁殖速度極快,防治不及時種群數(shù)量會迅速增加,為害嚴重時可導致茭白減產(chǎn)20%以上,是為害茭白的主要害蟲之一[3]。
田間條件下,害蟲對作物的危害程度取決于害蟲的種群密度與取食量。一般而言,種群密度越大、取食量越多,害蟲對作物的危害越嚴重。因此,研究害蟲的取食量對于掌握其在田間的為害程度,尋找合適的防治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半翅目昆蟲為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取食后的食物一般有3個去向:被同化食料質(zhì)量即蟲體體質(zhì)量變化,排泄蜜露量和水分散失。以往研究表明,半翅目昆蟲取食后同化的食物量占總?cè)∈沉康谋壤^小,僅為1%~6%,大部分食物以蜜露的形式排放出去,因此蜜露的排放量可以作為衡量半翅目昆蟲取食量變化的一種手段[4]。本研究比較了不同溫度下長綠飛虱成若蟲蜜露分泌量和體質(zhì)量的變化,以期掌握該蟲在不同條件下的為害規(guī)律,為生產(chǎn)上確定合適的防治時期提供依據(jù)。
實驗用長綠飛虱采集自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藥毒理學實驗室茭白試驗田及種子掛藏中心茭白網(wǎng)室。在田間剪取帶有卵塊的茭白葉片,底部用濕潤的脫脂棉包裹,放入玻璃指形管內(nèi),在26 ℃,16h∶8h(L/D)光周期條件下孵化,長綠飛虱生長期間不接觸任何藥劑。
RXZ-380B型人工氣候箱(寧波江南儀器廠),Sartorius BSA224S電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1.5 mL Eppendorf離心管,濾紙(杭州沃華濾紙有限公司),自制吸蟲器,14 cm×1.5 cm 玻璃指形管,紗布,剪刀,橡皮筋,脫脂棉,毛筆等。
設置30、26、22 ℃ 3組溫度處理,光周期均為16h∶8h(L/D),相對濕度60%。田間采集的卵塊孵化后,挑取20頭1齡若蟲密封于裝有茭白葉片的玻璃管內(nèi),每個處理重復5次,共100頭若蟲。每日及時更換茭白葉片,同時小心移除成若蟲,并用濾紙吸取葉片及管壁上的蜜露,在吸取蜜露前先測量干燥濾紙片的質(zhì)量,總蜜露分泌量為吸取蜜露后的濾紙質(zhì)量減去干燥濾紙質(zhì)量。將總蜜露分泌量除以管內(nèi)成若蟲數(shù)量,計算得到平均每日每頭成若蟲蜜露分泌量。測定蜜露排放量同時,將成若蟲放于已稱重的離心管內(nèi),置于電子天平稱總質(zhì)量,總質(zhì)量除以成若蟲頭數(shù)計算平均每頭成若蟲體質(zhì)量。
數(shù)據(jù)處理前,先計算不同發(fā)育時期每日每頭長綠飛虱成蟲及若蟲的平均蜜露排放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的新復極差法,分析不同溫度條件下成若蟲不同時期蜜露排放量及體質(zhì)量。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均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完成。
由圖1可知,26 ℃和30 ℃條件下,隨著齡期的增長平均每日每頭若蟲蜜露排放量不斷增加,而22 ℃條件下若蟲蜜露排放量變化不明顯。在3齡及之前,3個溫度條件下飼養(yǎng)的若蟲蜜露排放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進入4齡后,30 ℃條件下若蟲平均蜜露排放量為0.758 3 mg,極顯著(P<0.01)高于22、26 ℃條件下的排放量。當若蟲達到5齡時,30 ℃條件下若蟲平均蜜露排放量達到最高,為1.377 2 mg,極顯著(P<0.01)高于22、26 ℃條件下的排放量。整個若蟲期,22、26 ℃條件下若蟲蜜露排放量無顯著差異(P>0.05)。
如圖2所示:隨著齡期的增加,長綠飛虱若蟲體質(zhì)量也不斷增加。在1齡時,22、26、30 ℃條件下若蟲體質(zhì)量分別為0.047 1、0.054 2、0.040 5 mg;進入5齡后3組溫度處理的若蟲體質(zhì)量分別增長到1.016 7、1.204 2、1.090 8 mg。方差分析表明,除5齡期26 ℃外,整個若蟲期溫度變化對于若蟲體質(zhì)量無顯著影響(P>0.05)。
無相同大小寫字母分別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和顯著(P<0.05)。下同。Data on the bars marked without the same uppercase or lowercase letter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or P<0.05,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bellow.圖1 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若蟲蜜露排放量Fig.1 Honeydew secretion amount of nymp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圖2 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若蟲體質(zhì)量Fig.2 Body weight of nymp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各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若蟲日均蜜露排放量與其體質(zhì)量呈顯著正相關,隨著蟲體質(zhì)量的增加,其日均蜜露排放量逐漸上升,它們之間的關系可由不同溫度下的回歸方程來擬合,且不同回歸方程的斜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圖3)。當蟲體質(zhì)量小于0.2 mg時,不同溫度條件下若蟲的蜜露排放量無顯著差異;當蟲體質(zhì)量>0.4 mg時,不同溫度條件下的若蟲蜜露排放量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這表明高溫對體質(zhì)量大的若蟲(即高齡若蟲)蜜露排放量有顯著影響。
如圖4所示:進入成蟲期后,長綠飛虱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平均每日每頭成蟲蜜露排放量較5齡時有所下降。方差分析表明,雌、雄蟲蜜露排放量沒有顯著差異,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蜜露排放量也無明顯變化。此外,在相同溫度條件下雌、雄蟲2種體色個體間蜜露排放量亦無顯著差異(P>0.05)。
圖3 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若蟲體質(zhì)量與日均蜜露排放量之間的關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honeydew secretion amount of nymp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圖4 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成蟲蜜露排放量Fig.4 Honeydew secretion amount of nymph adult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如圖5所示,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雌成蟲體質(zhì)量極顯著高于雄成蟲(P<0.01),其體質(zhì)量大約為雄成蟲的2倍。26 ℃時,2種體色雌成蟲體質(zhì)量最高,顯著高于22和30 ℃條件下非黑化個體體質(zhì)量(P<0.05)。2種體色雄成蟲的體質(zhì)量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均無顯著差異(P>0.05)。
圖5 不同溫度條件下長綠飛虱成蟲體質(zhì)量Fig.5 Body weight of nymph adult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溫度對昆蟲的代謝活動、種群數(shù)量增殖、個體大小及生理行為等均有顯著影響。溝金針蟲呼吸率隨溫度上升而增大[5],甘薯麥蛾取食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6],桃蚜、蘿卜蚜體質(zhì)量隨溫度升高而下降[7]。本文對不同溫度下長綠飛虱成若蟲平均蜜露排放量的測定結(jié)果顯示:在22~30 ℃,隨溫度的上升,長綠飛虱若蟲的日均蜜露排放量逐漸增加;低齡若蟲在不同溫度下的蜜露排放量差異相對較小,進入4~5齡若蟲期后,隨溫度的上升,蜜露排放量顯著增加;進入成蟲階段后,長綠飛虱的蜜露排放量較其高齡若蟲期又有所下降,且不同溫度條件下2種體色雌雄成蟲的蜜露排放量無顯著差異。推測高溫能顯著促進長綠飛虱高齡若蟲蜜露排放量的增加,但對低齡若蟲及成蟲的蜜露排放量無顯著影響,而成蟲體色的變化并未對其蜜露分泌量產(chǎn)生顯著影響。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除5齡期外,溫度變化對若蟲體質(zhì)量無顯著影響,26 ℃時體質(zhì)量顯著高于其他溫度處理。與若蟲時期類似,在26 ℃時雌成蟲體質(zhì)量最高,溫度升高或降低,其體質(zhì)量均下降,而非黑化個體受到的影響較大,表明其抗逆性不如黑化個體,而雄蟲體質(zhì)量在不同溫度下無顯著變化。由于昆蟲的體質(zhì)量與其繁殖力之間一般呈正相關[8-11],雌蟲體質(zhì)量的變化也反映了其繁殖力變化。前人研究表明,長綠飛虱自然種群繁殖的最適溫度一般為23~27 ℃,27 ℃時其產(chǎn)卵量、交配率最高,說明在供試溫度范圍內(nèi),溫度變化不僅對長綠飛虱取食量產(chǎn)生影響,也可能影響其成蟲的繁殖。在22~30 ℃時,隨溫度的上升,其種群加倍時間縮短,這些因素均會導致長綠飛虱的為害加劇[2-3]。
由于長綠飛虱若蟲蜜露排放量大小為5齡>4齡>成蟲>3齡>2齡>1齡,說明長綠飛虱為害最嚴重時期為4~5齡若蟲期,故田間防治長綠飛虱的合適時期應選擇在3齡及3齡以前。即使是5齡若蟲,在22 ℃時,其日均蜜露排放量也不到0.01 mg,不及30 ℃時同齡若蟲蜜露排放量的1/10。因此,在長綠飛虱發(fā)生期間,如果田間溫度較低,可以考慮適當放寬長綠飛虱的防治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