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李瑩昕 閆林瓊 吳鵬
【摘要】分析大學生對新聞認識和解讀的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簡析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及能力培養(yǎng),結合批判性思維理論呼吁大學生主動提高分析看待事物時的思辨能力,并對大學生記者的新聞報道提出建議。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 新聞報道 大學生記者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10-02
一、背景研究
現(xiàn)如今,多媒體迅速發(fā)展,信息渠道變得寬闊。大學生作為中高層受教育者,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應是相對理性和辯證的,但事實上很多大學生對新聞報道沒有自己的見解,只停在表面了解,被動接受的層面。就相對關注新聞的大學生記者而言,他們取材上做得很好,但在信息的選擇和處理上往往缺乏辯證的思考。
從外在角度看,堆疊的信息和過快的更新速度使得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判斷;從內在角度來看,大學生對信息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不夠——長期的學習使得他們習慣被動的接受信息,且接受的信息走向從信息的有效性轉成側重于趣味性和娛樂性。
現(xiàn)今的更多大學生記者少了“鐵肩擔道義,辣筆著文章”的精神,思想性、創(chuàng)意性、嚴謹性兼?zhèn)涞膱蟮罎u漸的退出我們的視野,振聾發(fā)聵的更是鮮有。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近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學生“出產(chǎn)”的新聞類文稿僅是描述型敘事,新聞評論類甚少;很多校刊對大學生的新聞評論采取的是禁止和刪截的做法,且校園中以批判性思維為基礎的思想交流活動并不豐富。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就應當學術自由,兼容并包”。誠然,大學校園內的思想風尚的正確引導固然重要,但過多的禁錮是否也讓大學生們少了激情和膽氣。
二、批判性思維的內涵以及能力培養(yǎng)
1.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現(xiàn)有的研究中, 對批判性思維的性質有兩種代表性的意見。一種意見把批判性思維看作是一種能力。比如, 恩尼期(R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指個體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能力。①另一種意見則把它定義為一種思維過程。如加利福尼亞把批判性思維定義為一種有目的性的, 對產(chǎn)生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 、證據(jù)和評價知識的標準等正確與否作出自我調節(jié)性判斷的思維過程。②霍爾普恩(D.F.Halpern)持類似觀點, 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增加獲得期望結果可能性的認知技能和策略的運用”。
其實,批判性思維如今已成為很有分量的存在。許多中外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見解,但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從批判性思維的過程看,批判性思維就是運用已有的科學的知識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其性質以及價值進行審核,查驗,判定,斷解的一種過程。
2.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學習、鍛煉和提高是大學生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批判性思維的形式的是懷疑、否定、繼承和創(chuàng)新。懷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出發(fā)點,否定是批判性思維的必經(jīng)之路,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目的地。
(1)設置專門的批評性思維課程。學校可開設批評性思維課程,在具體的案例的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批評性的思考問題并最終形成個人的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
(2)創(chuàng)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鼓勵學生進行對話式討論,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讓批判性思維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質態(tài)。
(3)構建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在大學生擁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后,社會應允許他們對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提出批判性的質疑。大學生是國家發(fā)展的生力軍,批判性思維素養(yǎng)對其創(chuàng)新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對大學生記者的新聞報道提出的建議
批判性思維是媒介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中的媒介形式各異,如:報紙、廣播臺等傳統(tǒng)媒介,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新聞工作者為了進行報道,需在龐大的新聞數(shù)據(jù)中篩選所需信息、解讀相關訊息,經(jīng)過一定的考量、判斷從而完成新聞工作。這一客觀分析的過程就是批判性的思考過程。
如今,大學校園記者團的發(fā)展最緊要的是讓大學生對信息的選取和處理更加具有思想性,也就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漫長的學習生涯讓他們面對信息時習慣接受、牢記,往往忘記了質疑,判斷。相反,信息是值得討論也應是經(jīng)過質疑才可以被接納。因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和訓練對大學生的素質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和意義。
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完善大學生記者個人的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新聞內容的可讀性。若缺乏新聞信息的批判鑒別能力,就難以抵抗新聞信息中的輿論炸彈作出錯誤的新聞導向,從而誤導新聞受眾。大學生記者不僅要具備對新聞文本的批判性解讀能力,還要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有批判性分析能力,如此才利于將新聞與社會更緊密地聯(lián)系,產(chǎn)生更透徹的見解,從而影響他人、影響社會。
參考文獻:
[1]羅清旭.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A].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
[2]劉儒德.論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和內涵[A].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1).
[3]戴維·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A].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
[4]高鋼.新聞報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許穎.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6]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