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中年有肥胖、抽煙、缺少運動以及血液中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兩種物質水平偏高五種情況,晚年時會身體衰弱。
研究人員以6000多名英國中年人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肥胖、抽煙、少運動,且血液中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偏高的50多歲的人,到70多歲時很可能身體衰弱。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能反映身體炎癥情況。研究人員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們更健康地度過晚年。
摘自《山西晚報》
近日,美國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經常吃核桃可使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一半。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對3.4萬名18~85歲的參試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觀察研究。問卷涉及參試者飲食習慣、糖尿病確診情況以及是否服用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等。參試者還接受了空腹血糖水平測試和糖化血紅蛋白A1C測試,以評估其血糖水平及患糖尿病風險。結果發(fā)現(xiàn),與不吃核桃的人相比,經常吃核桃的參試者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明顯更低,每天吃3湯匙核桃粉(約30克),可以使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47%。
研究人員表示,核桃中的不飽和脂肪含量豐富,核桃也是唯一含α-亞麻酸的堅果,核桃還富含蛋白質和纖維素。多項早期研究就已發(fā)現(xiàn),常吃核桃能改善認知功能,新研究則進一步證實了將核桃納入日常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研究人員還補充說,每天吃半杯核桃(約一個拳頭大小的量)可增加腸道益生菌數(shù)量,保護消化系統(tǒng),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并降低患癌風險。
摘自《生命時報》金 也/文
機體老化會帶來中樞神經及周邊感覺運動系統(tǒng)退化、肌肉力量不足、唾液腺退化等現(xiàn)象,造成不少老人出現(xiàn)吞咽動作不流暢,進食、服藥困難等問題,卻很少引起重視。華人健康網近日刊文指出,超過半數(shù)的高齡老人存在明顯吞咽障礙,這會影響其食欲,造成營養(yǎng)不良、體重下降,甚至吃東西、喝水都會嗆咳,或誤吸造成吸入性肺炎。
家人、照護者如何在早期發(fā)現(xiàn)老人存在吞咽困難呢?用餐過程可發(fā)現(xiàn)跡象。如果老人吃飯時或飯后??人曰騿艿?,每口食物需吞2~3次,吃飯時食物堆積在口腔,或食物容易從嘴里掉出來、流口水,吃完飯發(fā)出“咕?!甭?、口腔內仍殘留食物,體重無故下降,肺炎等,都要警覺。
家人還可以進行以下簡單測試,來觀察老人吞咽功能是否異常:①先讓老人含一口水,觀察水是否從嘴角流出或是否發(fā)生嗆咳;若正常,再讓老人將水咽下,觀察吞咽反射有無延遲(超過5秒)或消失(超過20秒),是否會嗆咳;接著重復這一過程,喝水后請老人說話,觀察講話聲音是否有水聲。該測試可發(fā)現(xiàn)老人哪個部位存在問題,影響吞咽功能,進而可帶老人到耳鼻喉科進行康復治療。②老人用少量水潤濕口腔后,再喝一口水咽下,若30秒內無法完成3次吞咽,提示可能存在吞咽困難。
摘自《生命時報》 張曉夕/文
一般來說,做腹部CT檢查時都要喝水。因為腹腔內主要是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的器官,如果不用水把這些管腔撐起來,就無法看清楚其內部的結構和病變。另外,大量飲水后也可以增加腹內臟器的對比,可以把相鄰的結構看得更清楚。但也有例外,比如說一些腹部急診,懷疑腸穿孔、腸梗阻及胰腺炎的患者就不能喝水。遇到這些情況,一般臨床醫(yī)生也會在醫(yī)囑里注明。具體要喝多少水,要在檢查前聽從醫(yī)生的指導。
摘自《健康時報》 吳曉穎/文
美國研究者發(fā)現(xiàn),早睡早起的中老年女性患抑郁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早睡早起者患抑郁癥的風險比普通人低12%~27%,晚睡晚起者患抑郁癥的風險則比普通人高出了6%。
摘自《健康時報》 王 萌/文
美國研究者發(fā)現(xiàn),母乳的獨特成分可能有助于降低嬰兒對食物的敏感性。這一發(fā)現(xiàn)進一步強調了母乳中低聚糖的健康功效,這種成分并不存在于嬰兒配方奶粉中。
摘自《健康時報》 曹曉培/文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講,不建議長時間咀嚼口香糖,每次嚼口香糖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而且胃病患者不宜嚼口香糖。
嚼口香糖時,化學感受器被刺激,將這種“進食”信號傳到位于延髓、下丘腦、邊緣葉和大腦皮質的反射中樞,使口腔分泌唾液,胃中也開始分泌大量消化液。這種反應持續(xù)時間長、分泌量多,消化液中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原等。而事實上,此時我們的胃內并沒有可供消化的東西,久而久之,會引發(fā)或加重胃部疾病。
其次,口香糖中的一些成分不易被胃里的酶分解,一般會直接進入腸道。尤其是木糖醇口香糖,在腸道內的吸收率不到20%,易在腸壁積累,過量攝入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和傷害,很容易引發(fā)腹部不適、脹氣、腸鳴和腹瀉等疾患。
患有胃病的人,過多嚼口香糖會導致消化系統(tǒng)分泌大量胃酸,空腹情況下會產生惡心、食欲不振、反酸等癥狀,建議胃不好的人最好不嚼口香糖。
摘自《生命時報》袁偉健/文
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食用酸味食物會激勵人們嘗試新事物并勇敢面對危險,從而幫助焦慮癥患者康復。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選取168名參與者,讓他們隨機抽取并喝下一瓶20毫升溶液,溶液有苦、咸、酸、甜、鮮五種口味,另有喝礦泉水的參與者作為對照組。隨后,這些人參加模擬“吹氣球冒險游戲”。他們通過模擬裝置給氣球充氣,氣球中的空氣越多,贏得的錢越多;但如果氣球被吹爆了,他們將失去這些獎金。隨著獎金數(shù)額不斷增加,氣球有可能隨時爆炸,不敢繼續(xù)充氣的人可選擇兌現(xiàn)。研究人員以此來測量參與者的冒險程度。
試驗結果顯示,喝了酸味溶液的人給氣球的充氣量明顯高于喝其他溶液的人,他們比喝甜味(蔗糖)、苦味(咖啡因)、咸味(氯化鈉)、鮮味(味精)溶液的人分別多充氣39%、20.5%、16.03%和40.29%。
研究人員稱,無論各人的冒險精神和思維方式如何,酸味溶液對人們承擔和挑戰(zhàn)風險都有推動作用。因此,患焦慮癥、抑郁癥的人,可多攝入富含酸味的飲食,這類食物能幫他們更勇敢地與人溝通。相反,需要承擔較大風險職業(yè)的人員(如飛行員等)可在飲食中減少酸味食物攝入量。
摘自《生命時報》 蕭忠彥/文
海參價格較貴,有些不法商人為了給海參增重,會往海參里摻糖。那么,該如何辨別海參是否摻了糖呢?糖很容易溶化,買海參時可以想辦法給海參加加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手搓熱后把海參放在手里焐一會兒,等海參被焐熱后,抓住海參的兩頭,讓海參彎曲。如果發(fā)現(xiàn)海參變彎、變軟了,而且溫度越高,這種變化越明顯,就說明海參摻了糖。另外,好的海參個頭勻稱,肉質結實,刺尖完整,摸起來比較硬,不容易彎曲。
摘自《生命時報》 何 麗/文
很多人苦惱于自己餐后腹脹,尤其是晚餐后。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時候產生腹脹的原因是餐量超額,或者食物加工不夠軟爛,食用后不容易消化。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建議晚餐整體減量,尤其是蛋白類和谷物,并減少烹調油的使用,可以選擇湯類、粥類代替炒菜和干的谷物。
而且主食都應燉得足夠軟爛,少吃炒菜或煎炸食物,燉湯、熬粥都是比較好的選擇,熬粥可放山藥、山楂、薏苡仁等健脾食材,而燉湯可以放白蘿卜、蓮藕等富含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的食材。
此外,餐后最好散散步,同時用手按摩腹部。
摘自《健康時報》 于永超/文
歐盟食品安全局近日警告說,長期服用番瀉葉、大黃等植物提取物制成的瀉藥,可能帶來一些潛在健康問題,如增加患癌癥的風險等。
瀉藥通常包含羥基蒽類衍生物,這類化合物常見于番瀉葉、大黃等植物的根、葉子、種子和樹皮等部位,羥基蒽類衍生物可能造成DNA損傷。動物實驗表明,攝入這類物質可能導致腸癌。
摘自《今晚報》
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以7個月大的28名嬰兒為對象,調查邊觸摸身體邊說話對嬰兒的腦活動會造成何種影響。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不觸摸身體而聽單詞的嬰兒相比,對邊觸摸身體邊聽單詞的嬰兒,監(jiān)測到了更有利于大腦發(fā)育的腦波活動。而且,被大人撫摸身體而露出笑容的嬰兒,聽到單詞時,會出現(xiàn)更有利于大腦發(fā)育的腦波活動。
家長在寶寶出生后可采取該方法,促進孩子的大腦和智力的發(fā)育。
摘自《健康報》 寧蔚夏/文
母乳喂養(yǎng)好處很多。最近美國一項為期3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母乳喂養(yǎng)6個月以上的女性與不喂奶的人相比,在其生育年齡期間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48%。
科研團隊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1238位18~30歲、有1次以上孕產經歷的女性展開研究。30年間,共有182位參試者患了2型糖尿病。在對體重、飲食質量、運動習慣等多個可能影響女性糖尿病發(fā)病的因素進行調整及分析后發(fā)現(xiàn),若將不喂奶女性糖尿病風險級別設定為1,開始哺乳后該風險降低至0.75;哺乳期超過6個月,則可將該風險降為0.52。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母乳中的激素影響了調節(jié)血液中胰島素水平的胰臟細胞,這是長時間母乳喂養(yǎng)優(yōu)越性的又一佐證。
摘自《生命時報》 夏 普/文
益生菌于有益于優(yōu)化腸道菌群,保持腸道健康。美國《內科學雜志》刊登的瑞典的一項新研究稱,食用益生菌還可以降低老年女性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
瑞典的研究人員對100名平均年齡為76歲的老年女性進行了研究。參試女性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攝入一種含有活性益生菌“羅伊乳桿菌-6475”的粉末,另一組每天攝入安慰劑粉末。結果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組參試者相比,攝入益生菌組的老年女性骨質流失的概率少一半,且沒有出現(xiàn)任何副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從全球情況來看,在50歲以上的男女人群中,由于骨質流失的原因,骨質疏松性骨折發(fā)病率分別為1/5和1/3,老年女性患骨質疏松癥風險最大。新研究結果表明,補充益生菌是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比較有效、安全的方法,這也為預防老年人骨折開辟了新途徑。
摘自《生命時報》 金 也/文
近日,《美國心臟協(xié)會雜志》刊登的中美科學家的一項聯(lián)合研究稱,每天一杯茶,可以讓心血管更健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華人學者高翔教授和河北唐山市開灤總醫(yī)院吳壽嶺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對8萬多人進行了為期6年的隨訪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經常喝茶可以減緩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自然流失,使參試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降低。具體來說,綠茶和紅茶中所含的茶多酚和兒茶素的抗炎作用比較強,但綠茶延緩“好膽固醇”下降的作用略強于紅茶。
過去曾經有研究表明,喝茶可以起到減少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含量的效果,顯著降低心臟病和腦卒中的發(fā)病風險。研究人員指出,此次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喝茶對心血管健康的益處。特別是對60歲以上男性來說,當存在吸煙、體質指數(shù)較高或體力活動較少的情況時,多喝茶的防病效果更明顯。
摘自《生命時報》 趙鵬程/文
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大敵,溫泉水療作為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對腫瘤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作用。
溫泉水療可通過溫熱作用和靜水水壓,改善人們的血液循環(huán)、呼吸功能及消化系統(tǒng)功能,從而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和組織器官的營養(yǎng)供給。另外,水療法在改善情緒方面也有積極作用。
鑒于腫瘤患者病情的復雜性,患者在水療前,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包括心肺功能測試、心理測試等。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確定水療的具體治療處方?;颊哌M行水療時,要嚴格遵從醫(yī)師及治療師的治療方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并定期進行檢查及功能評定。
摘自《健康報》范春亮/文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內科醫(yī)師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的帕金森病活力健康操,鼓勵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通過積極運動對抗疾病,同時倡導中老年人參加鍛煉,提高生活質量。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節(jié):雙臂伸展 原地踏步,雙臂向上、向兩側伸展,然后單臂前伸,反向握拳,動動手指,做8~10次。
第二節(jié):擴胸運動 雙臂分別前伸,反向握拳后,順勢向兩側打開,完成擴胸動作。
第三節(jié):肩部繞轉 雙臂分別前伸,反向握拳后,從胸前交叉往上抬,繞轉肩膀。
第四節(jié):對側伸展 原地踏步走,手臂分別向兩側打開。
第五節(jié):踏步伸展 伸展前保持踏步,雙手先向兩側打開,然后舉過頭頂。
需要提醒的是,第二節(jié)到第五節(jié)分別做6~8次。
建議患者穿著運動服和帶有支撐保護功能的運動鞋,根據(jù)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練習。
摘自“健康財富網” 張 杰/文
有泌尿道結石病史者較正常人群更易發(fā)生骨質疏松。另外,一些尿路結石患者因治療基礎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激素等可能引起骨質疏松的藥物。這種情況下,結石患者還可以補鈣嗎?
事實上,結石患者并非不能補鈣。
有研究顯示,補充鈣劑并不會增加腎結石的發(fā)病率。有專家認為,有泌尿系結石病史的患者,如血維生素D水平偏低,或伴骨質疏松及其他需要補充維生素D的基礎疾病,仍可補充維生素D。但這部分患者需定期檢測24小時尿鈣水平,一旦出現(xiàn)尿鈣升高,則需在醫(yī)師指導下調整用藥劑量或停藥。
摘自《健康時報》 達 駿/文
德國的專家發(fā)現(xiàn),系領帶不利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領帶會壓迫頸靜脈和頸動脈,影響腦血管功能,從而對身體健康不利。研究人員選取了30名志愿者,其中15人被要求系上領帶接受電磁層析成像研究,另一半人則未系領帶。結果顯示,系領帶者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嚴重下降。
摘自《參考消息》
每天一次或兩次胰島素注射令很多糖尿病患者苦不堪言,一些患者甚至因畏懼疼痛而無法堅持用藥。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給他們帶來了好消息,科學家研制的一種胰島素口服藥片有望終結胰島素注射。
哈佛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薩莫爾·米特拉戈特里博士團隊是該口服胰島素藥片的研發(fā)者。他們把胰島素放置于由膽堿和香葉酸組成的離子液體中,并將其放入具有耐酸腸溶涂層的膠囊內。膠囊會在到達小腸堿性環(huán)境時溶解,其中攜帶的液體被釋放。膽堿和香葉酸制劑有助于穿透兩大屏障——腸道黏液層和腸壁緊密的細胞連接點,進而為大分子藥物胰島素打開方便之門。實驗結果表明,口服胰島素與常規(guī)胰島素注射效果十分相似,它更接近健康人群胰腺制造并向肝臟輸送胰島素的方式,不僅克服了胃部酸性環(huán)境下蛋白質受損以及在腸道中吸收差的缺點,還可避免因長期注射導致的不良影響。該藥具有生物相容性,制造簡單,在室溫環(huán)境下存儲兩個月也不會發(fā)生降解。
米特拉戈特里博士表示,相比之下,口服胰島素方便,能減輕患者自行注射帶來的風險和不良反應,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摘自《生命時報》方文革/文
英國研究顯示,固定找同一名全科醫(yī)生看病有助于降低早逝風險。全科醫(yī)學院前院長丹尼斯·佩雷拉·格雷依據(jù)對22項以往研究的綜合分析得出這一結論。格雷說,“如果患者認識和喜歡一名醫(yī)生,會更愿意向醫(yī)生提供更多信息和說出自己的憂慮,而對陌生醫(yī)生不太會這樣做?!边@有助于醫(yī)生做出正確診斷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翱垂潭ㄡt(yī)生的患者可能更接納醫(yī)生的建議。”
摘自《解放日報》
燕麥是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功臣”。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錢春發(fā)介紹說,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豐富。美國知名營養(yǎng)專家斯蒂文·普拉特博士等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膽固醇超過12.2毫摩/升的人一天只要喝一碗燕麥粥,就可把總膽固醇降低8%~23%。
此外,錢春發(fā)主任提示,適當增加一些豆類的飲食有助于降低膽固醇。豆類食物中的維生素E含量比較高,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保持毛細血管血流通暢。黃豆、豌豆、小扁豆和紅豆也是可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美國《營養(yǎng)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吃半杯煮熟的干豆,堅持12周,可使“壞膽固醇”水平降低7%。
摘自《健康時報》 楊 璞/文
日本研究者發(fā)現(xiàn),6分鐘的步行距離可用于篩查心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那些發(fā)生心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術前6分鐘步行距離為400米,而未發(fā)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者術前6分鐘步行距離為450米。
摘自《健康時報》 王 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