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玉克
大凡被稱為老城的地方,都會承載一段久遠(yuǎn)的歲月,沉淀著歷史的滄桑。
比如洛陽老城,就像一位重情念舊的故人,依依收藏著遙遠(yuǎn)的過去,以古舊、破敗、廢墟,甚至蕩然無存,抑或修葺、重建、方言、傳說、故事等方式,留住了那些已然走遠(yuǎn)的歲月,留住了這片土地特有的古韻、內(nèi)涵和靈魂。
老城人家
老城,是古都洛陽的一處舊宅,雖是舊宅,卻不曾廢棄,縱橫交錯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里,明清風(fēng)格的古舊破敗中,或擠擠挨挨或零零散散,滿是老洛陽的煙火人家。
順著鋪地的青石路,我們來到老城的十字大街,兩邊老宅大門挑著的喜慶燈籠和紅底黃字杏黃邊的幌子,渲染成冬日的一抹暖色。
進了幾家老宅,墻壁大多風(fēng)化,有的已經(jīng)開裂,鏤空雕花的門窗漆色已舊,斑駁處露出木紋,房梁上落滿灰塵和煙火色,房頂上瓦松瑟瑟,坍塌廢棄的破房蛛網(wǎng)遍布,幽深的院落偶爾傳來恍如隔世的犬吠聲。
老宅里多有槐樹、枸樹、皂角樹、花椒樹等,年深歲久,這些年輪里記載著世間風(fēng)云的老樹仿佛修禪悟道的高僧深邃地靜默著。也有一些枯草樣的藤蔓,在黑瓦灰墻的院落間攀附著,卷枯萎縮的葉子間,水落石出地裸露吊掛著橙紅色的瓜蔞。
街道紛亂的電線,門口停放的摩托,院落晾曬的衣服,屋內(nèi)播放的電視,遠(yuǎn)處林立的高樓,不合時宜蠶食進來的現(xiàn)代文明,給人一種古今交錯,文白夾雜的別扭和憂慮。而老宅的主人,見慣了尋古訪幽的游客,對我們的來訪不喜不慍,不迎不送,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一邊從容回答我們的詢問,一邊忙著手里的活計。
老城的民居中夾雜著許多保留至今的明清或民國時的深宅大院,如莊家大院、馬家大院等,規(guī)模最大的要數(shù)鼎新街那座九間寬的武家大院了,那是國民黨15軍中將軍長武庭麟的住宅。
這個武庭麟,是個性格多重頗具爭議的人物,殘忍暴虐殺人成性卻又附庸風(fēng)雅,曾參加過北伐、忻口會戰(zhàn)等多次戰(zhàn)役。1944年,日軍以5萬兵力進攻國民政府行都洛陽,他率1.8萬人孤軍奮戰(zhàn),堅守21天,以僅余2千人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2萬人。1947年11月,他被陳謝兵團俘虜,四年后,當(dāng)這位戎馬倥傯的暴戾將軍被處決時,可否有“恨不沙場死,留作今日羞”之憾?
如今,武家大院里住有外姓人,讓人陡生“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蒼涼。他們流傳至今的故事傳說,成為老城人茶余飯后“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談資。
也有幾家沒人居住的空宅,干枯如柴的樹枝上疏落掛著一些無人采摘因失去水分而干癟灰暗的石榴,瓦楞墻角的荒草搖曳著“庭草無人隨意黃,落葉滿地不開門”的破敗與傷感,老式大門上,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鎖,鎖著滿院的落葉和經(jīng)年的寂寞。
心上忽然爬滿了思緒的藤蔓?,F(xiàn)今住在這老街小巷的土著居民,他們的先祖是誰?又來自哪里?是否還有當(dāng)初商朝的遺民?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又有多少人和鮮卑族通婚?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等戰(zhàn)亂頻仍中,又有多少人流離南遷?明朝前期,又有多少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
漢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故鄉(xiāng)觀念,但許多事卻像石碑上漫漶不清的字跡一樣,難以辨認(rèn)和厘清了。
一茬一茬的人故去了,一批一批的人遷徙了,而河洛文化卻在這片土地和這些人身上生生不息地傳承著。至今,嶺南、沿海、以及海外那些自稱“河洛郎”的客家人,他們世代沿襲的古老的中原習(xí)俗里,包含著內(nèi)心深處一種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
許多地方,那些包含著豐富歷史人文信息的珍貴遺存,往往在陵谷變遷中消亡殆盡,而方圓五平方公里的洛陽老城,居然能在烽火連天的亂世幸存得古色古香,能在盛世的誘惑中心如止水荊釵布衣保持著舊時風(fēng)貌,真是難得和幸運。
這些留存著老洛陽記憶的街巷、人家、寺廟、古木、小吃、方言、民俗、傳說等,讓你感慨,千年帝都的一些悠悠過往,就悄然藏在老城滄桑古樸的幽深小巷里,藏在老城人平淡庸常的塵世煙火中。
老城街巷
麗景門是老城的西大門,始建于隋代,也算有點年頭了。重建的麗景門沒有修舊如舊的“復(fù)原”,它的雄偉壯觀再現(xiàn)著它曾經(jīng)的大氣,但它的光鮮亮麗洗滌了歲月的痕跡,像一位早年未知世事艱難卻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
麗景門內(nèi),是琳瑯滿目的書畫古玩一條街,倒也古風(fēng)古韻。走進去,仿佛不是走進歷史,而是走進藝術(shù)。在這里,歷史退潮了,只留下那些美好的經(jīng)典的藝術(shù),粉飾或慰藉著歷史原本的殘酷與傷痛,讓人們忘卻曾經(jīng)的驚濤駭浪。
洛陽,曾是道教和佛教的祖庭、釋源,自然城內(nèi)少不了道觀寺廟。東和巷那座重建于清初的九層文峰塔英俊挺拔,可否就是宋朝始建時的樣子?再看始建于金元時期的河南府文廟、用來安放關(guān)公首級的妥靈宮、奉化街上的石牌坊,一些后世的修葺或重建讓你覺得,基本保留了公元1217年金在洛陽設(shè)“金昌府”時建筑格局的老城其實也不甚老,老城只老在典籍中。
“不甚老”的還有東街董家祠堂邊那棵直徑盈米的古槐。樹身疤痕遍布,扭曲傾斜,虬枝蒼勁,老城人叫它“董宣槐”。董宣是東漢的洛陽令,因不畏強權(quán)清廉公正,被光武帝稱為“強項令”。古槐只有600歲,卻承載著1900多年的歷史,它偉岸碩大的軀干樹冠上寄托的后人的崇敬和緬懷,更如春夏秋三季如傘的濃蔭一般繁茂常綠。
跟“董宣槐”同歲的是東大街那座鼓樓。鼓樓好多地方都有,不足為奇,和北京、西安比起來,盡管洛陽老城的鼓樓刻有“就日”“瞻云”的石匾,但算不得巍峨,卻很有說道——名為鼓樓,卻沒有鼓只有鐘。明福王到洛陽后,聽信延福宮道士之言,暮鼓設(shè)在大門東不吉,對后人仕途不利,就將大門東鼓樓上的大鼓撤去,此后,鼓樓之上再無大鼓,鼓樓,只能叫“鐘樓”了。那鐘倒是挺神奇的,站在鐘下,居然會隱隱聽到城外13里處千年古剎白馬寺鐘鳴的回音。在過去,這自然是無法解釋的靈異之事了。
鼓樓東去約5里,是老城東關(guān)的東通巷,這就是古時著名的銅駝陌。隋唐時期,這里的黃瓦紅墻掩映在如煙的楊柳中,每當(dāng)暮色降臨,裊娜在高低楊柳中的戶戶炊煙如蒙蒙煙雨,這便是洛陽八大景之一——“銅駝暮雨”的由來。在東關(guān),比銅駝暮雨更能體現(xiàn)老城文化內(nèi)涵的是巷中的孔子入周問禮碑,這當(dāng)是老城年代最為久遠(yuǎn)最有價值的古跡了。當(dāng)年,老子在周室做“守藏室之史”,孔子千里迢迢跑來,“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問禮于老子,訪樂于萇弘。儒道兩家開山鼻祖相會洛陽,輝映千古,這是老城人多大的榮耀啊,直到千余年之后的盛唐,兩位頂尖的大詩人李白杜甫才重續(xù)了先賢雙星會洛陽的佳話。
讓老城人榮耀的,還有洛陽的締造者周公。老城南面,就坐落著一座周公廟。周公廟始建于隋末唐初,有定鼎堂等著名建筑,清代又幾次大修,那可是洛陽城的圣地。洛陽人過年,總喜歡把寫有“夢見周公”的紅紙,貼在挨床的墻上,算是對周公營建洛邑的紀(jì)念。其實,周公對中華文化的卓越貢獻應(yīng)該是制禮作樂??鬃邮侨寮覍W(xué)說的集大成者,而儒學(xué)的源頭則上溯至周公,故周公被后世稱為“元圣”。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周公和孔子,濫觴于洛陽的儒學(xué)成了羲皇子孫千秋傳承的母體文化。
老城美食
歷史上,洛陽曾是中原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幾度戰(zhàn)亂、遷徙、碰撞、融合的地方,體現(xiàn)在飲食上,便是食物的豐富、繁雜、獨特。
老城有個著名的十字街,這里的夜市小吃豐盛而獨特,2015年,跟西安回民街、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等一起,入選全國十大美食街呢。在老城的大街小巷,無論是久負(fù)盛名的百年老店,還是不起眼的小吃攤,林林總總的各色風(fēng)味,如:尚記牛肉湯、閻家羊肉湯、洛陽不翻湯、洛陽漿面條、合盛棧元宵、張記餛飩(又稱“馬蹄街餛飩”)、洛陽揪片等,無不活色生香地誘惑著你的味蕾。
倘你不經(jīng)意間在店主或食客那里吃出了歷史掌故、故事傳說,那你不要驚訝,在老城,隨便哪樣尋常事物里,要是品咂不出古都悠長厚重的況味,那才是意外。在夜市,在飯館,你支付的只是小吃或水席的錢,美食里的各色文化是免費的,但這免費的,可遠(yuǎn)比美食本身更為雋永呢。
水席,是洛陽特有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最具洛陽特色,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了。
何以叫“水席”?有兩層含義:一是以湯取勝,全部熱菜皆有湯;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行云流水。
洛陽人愛喝湯,這與洛陽的地理氣候有關(guān)。洛陽三面環(huán)山,地處盆地,雨量較少,氣候干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
洛陽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盤)、四鎮(zhèn)桌、八大件、四掃尾,共二十四道菜。這也是有說道的,相傳,早年袁天罡夜觀天象,知道武則天將來要“女主武王”,但天機又不可泄露,就設(shè)計了這個大宴,預(yù)示從永隆元年總攬朝政,到神龍元年病逝洛陽上陽宮,武則天主政的二十四年。
燕菜,是洛陽水席的第一道大菜,制作精細(xì),口味酸辣香郁,鮮嫩清爽,為水席中的上肴。
武周年間,武則天為視察龍門盧舍那大佛(傳說是以女皇的容貌為樣本)的鑿刻,而駕臨洛陽仙居宮,適逢城東關(guān)下園村長出一棵特大白蘿卜,長有三尺,重30多斤,菜農(nóng)視為奇物,百姓視為“祥瑞”,就敬獻進宮。女皇吩咐御廚把它做成晚宴。一個蘿卜能做出什么好菜?在御廚們的反復(fù)琢磨中,一道傳世名菜誕生了。
將蘿卜切成細(xì)絲、拌粉、加料、烹炸六次,再配以山珍海味。蘿卜細(xì)如銀線,根根透明,不碎不斷,夾一筷子,頓覺滿口清香。女皇品嘗后,酸辣鮮香,清醇爽口,有燕窩風(fēng)味,觀其形態(tài)也酷似燕窩絲,即賜名“假燕菜”。
從此,“假燕菜”被皇家貴族視為上品,風(fēng)靡宮廷。民間也開始紛紛效仿,吃不起燕窩,可以用蘿卜代替了。久之,“假燕菜”簡稱“燕菜”,歷代日臻完善,成了洛陽傳統(tǒng)名菜,被稱為“洛陽燕菜”。
1973年,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中午宴請客人,上了幾道洛陽水席中的菜,其中就有“洛陽燕菜”,與往常不同的是,湯里浮著一朵別致的牡丹花,那是用蛋黃蒸糕精心雕琢的。周總理風(fēng)趣地問:“洛陽牡丹怎么飛到桌子上來了?”待服務(wù)員介紹后,又笑曰:“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應(yīng)該叫‘牡丹燕菜”。自此,“洛陽燕菜”又名“牡丹燕菜”,聲名日隆。
水席的最后一道菜是什么?是的,還是湯,記住了:酸辣雞蛋湯。呵呵,老城人一聽就會心一笑,河洛一帶,沒人不懂得這道菜的含義:客走主家安,所有的菜都已上齊,喝完就可以走人了。于是戲稱這道菜為“滾蛋湯”。
老城方言
方言,是中國的一種“特產(chǎn)”,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往往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民俗、風(fēng)情、歷史、文化。
洛陽有個老城,老城人說老城話,老城話其實是洛陽方言的一扇窗口。知道嗎?老洛陽話早在千年前就已是頗為儒雅時尚的“雅言”官話呢。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一些我們似懂非懂的方言土語,起初以為這些只能口耳相傳無法寫在紙上,當(dāng)后來知道了一些相對應(yīng)的詞,才驚訝:一些方言,貌似土得掉渣,卻并非無本之木,原是有典故有來歷有說道的。
在老城,如果有人很蠻橫、跋扈、逞能、厲害,人們會說:你真駕駟!“駕駟”什么意思?俺敢保證,你壓根就從未聽說過,即使寫出來,你也一臉茫然,這里面就包含著老洛陽的文化了。古代,天子乘坐六匹馬拉的車,叫:天子駕六(這已經(jīng)在洛陽得到了考古佐證);公卿駕駟(四匹馬);平民百姓,一駕足矣。你一介平民,居然能和王公貴族一樣,享有“駕駟”的待遇和特權(quán),你說厲害不厲害!這話多帶有不滿、憤懣或譏諷,有時也有羨慕、夸獎、佩服的意思,不是老城人,不是老洛陽,你還真難分得清。
與“駕駟”同音的,還有一個詞:枷事?!斑@人,不知道抹到哪是一斤,早晚要吃枷事的!”呵呵,不用解釋,望文生義,你就知道是吃官司戴枷鎖的意思了。
表達討厭的意思又不用“討厭”二字,你怎么說?“飯甩”!這就是老城人妙手偶得的獨創(chuàng)。你想啊,拿飯到處甩,誰人待見?不是討厭是什么!“飯甩”一詞源于何時?不見典籍,不得而知,但它的精妙形象會讓你會心一笑。
大家都知道,“中國”一詞的英文寫法為CHINA,本意是瓷器。古代,瓷器和絲綢一樣,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元素。洛陽周邊,就有遐邇聞名的汝州鈞瓷和鞏縣窯,老城方言里,就有好幾個詞與瓷器有關(guān)?!斑@孩子,成色真好,長大一定有出息?!被颉斑@孩子,又犟又倔,真燒不透!”“成色”、“燒不透”,應(yīng)該是瓷器燒制或評鑒過程中的專業(yè)用語,用在口語里可謂妙喻生花。
老城話里,說誰愚笨、不靈泛,就用一個字:悶!為什么是這個字呢?這也與瓷器有關(guān)。民間,鑒別一件瓷器的燒制質(zhì)量,通常是用手指敲一敲、彈一彈,然后聽它的聲響。如果聲音清亮,甚或余音悠長,就表明質(zhì)量上乘;若聲音發(fā)悶發(fā)沉,就是火候不到,沒燒透,不結(jié)實。
“廝跟”是老城乃至河洛地區(qū)常用的一個土語,意為“結(jié)伴同行”,但按洛陽學(xué)者蔡運章老師的解釋,是“我作為小廝跟著您”的簡稱,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借貶低自己來推崇別人的謙稱。怎樣?原以為這個詞不登大雅,其實是挺禮貌、文雅、謙和的一個詞呢。
在老城,沒有“外公”、“姥爺”的叫法,只有“魏爺”的稱呼,為什么?隨便問哪位在小吃攤上喝不翻湯的大爺,或者和手搖蒲扇帶孫子玩耍的大娘嘮會兒閑嗑,他們保準(zhǔn)會給你一個與魏王曹操相關(guān)的解釋。
老城人在征求對方意見時很少用“好不好”“行不行”這類詞,開口就是“中不中”,對方也以“中”或“不中”予以肯定或否定。這種問答源于何時?恐怕無從考證,但我假想,應(yīng)該是東周以后才有的吧。
住在鎬京的周武王有個宏大的遺愿,就是在夏商舊都再建一座都城。成王時,周召二公帶著測量器具,到洛水、瀍河、澗河一帶實地?fù)穸?,認(rèn)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于是大興土木,營建王城、成周城,這就是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成為東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被稱為“中國”、“中土”、“天中”。我猜想哈,“中”,大約就是那個時代最流行最時尚的一個詞了,差不多和洛陽城一樣古老了。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文明,隨著戰(zhàn)爭、遷徙、民族融合等歷史進程,語言、文字也在不斷地傳承、豐富、演變著。那些來自于生活又在歷史長河中浸潤淘洗了千年的方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的秦磚漢瓦和活化石,它們富含著一個時代或一個地方特有的信息,它的生動、形象、獨特、簡潔,至今仍煥發(fā)著長久的生命力,被老城人活色生香地使用著。
老城不老
老城,可否是洛陽最古老的都城?
很多人都這么望文生義“上了當(dāng)”。要知道,在帝都洛陽,不是誰就敢隨意妄自稱老。
老城到底有多老?
誕生于金元時期,老城根本算不得老,那時,中原淪陷,洛陽自北宋“西京”之后的千年帝都已風(fēng)光不再。覆巢之下,老城只是元代的中京、金昌府,明清兩代的河南府、洛陽縣,很長時間,只保留著府縣建制的級別,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在此建都,當(dāng)然更不在十三朝古都之列。現(xiàn)在準(zhǔn)確地講應(yīng)該叫:明清洛陽城。
既如此,老城的名氣何來?意義何在?
倘若不說城外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不說大禹開鑿的伊闕,不說黃帝密都青要山,似乎老城也就老到孔子時代,老到老子時代,老到周公時代。真是這樣嗎?伙計,沒事搬個凳子,和咱老城人一起曬曬日頭,喝點茶水,噴會閑話吧,你會驚訝,抑或失望:老城,明清的葉子,金元的枝杈,隋唐的枝干,三代的根須,那根須,穿過河圖洛書,穿過一畫開天,扎在河洛文化的深處。
它沒有麗江古城的典雅精致,沒有鳳凰古城的秀麗獨特,也沒有平遙古城的古衙之最,更沒有周莊古鎮(zhèn)的小橋流水,但老城家常、古樸。游客去麗江,去鳳凰,去平遙,去周莊,是尋找唯美的浪漫和詩意,品味悠悠古韻的,那么,洛陽老城呢?
洛陽雖是千年帝都,但由于朝代更迭,戰(zhàn)亂頻仍,除城外彰顯佛道文化的白馬寺、龍門石窟、關(guān)林廟等古跡外,地面的歷史遺存已所剩無幾,而老城,保留了很多明清風(fēng)格的民居、名門望族的深宅大院、街巷、寺廟、道觀、官衙等,盡管很破敗,品相不佳,但畢竟是真品,其具有的歷史真實性,遠(yuǎn)非外表光鮮的贗品、復(fù)制品可比,難得啊。這些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民俗,氤氳出洛陽這個沒落貴族的蒼蒼古意。
聽說,政府正在籌劃老城的改造,在老城歷史上,這必定是濃重的一筆。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已然承載了歷史滄桑厚重的老城,明天應(yīng)該怎樣?又會怎樣?
老城不語,依舊在烙印著歲月痕跡的古舊殘破中,彌漫著純正的老洛陽的民俗風(fēng)情,和千年帝都滄桑厚重的悠悠過往。
責(zé)任編輯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