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靜謐,次第花開。每當時間涓滴成河,照片便成為最好的擺渡者,在現(xiàn)實的此地與記憶的彼時之間從容穿梭,幫助我們建構歷史的樣貌。在這一過程之中,照片既關乎記憶,又超越記憶。
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攝影》雜志以“看,這40年”為題,由點及面,力圖在影像的切片中回望歷史,在歷史的進程中研究影像。汪強的“小崗故事”、周順斌的“深圳,從1978年開始”,是中國改革開放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兩個經(jīng)典樣本:小崗村逃荒的村民在知道家鄉(xiāng)實行大包干后邁出的返鄉(xiāng)步伐,與深圳街頭各地涌來的打工者行色匆匆的腳步形成有趣的對照;原瑞倫的“延伸的鐵軌”、劉英毅的“北京的城與路”見證著百姓出行的滄海桑田;賴汝強、盧雪蘭的“一本家庭相冊”則在宏大敘事中展現(xiàn)著個體生活的細節(jié)。雖然那些照片因為老式相冊的存放方式而變得表面斑駁,但這種粗糙卻讓人感受到一個時代特有的溫存。40年,正是這些宏大與細碎為影像提供了敘事的可能。正如本期作者孫慨先生在《影像凝結時間的重量》一文中所寫:“攝影的作為,依賴于偉大的時代;而時代的偉大,一定依賴于體現(xiàn)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的豐厚事實。”
1978年的中國,就像開篇圖片一樣,既百廢待興,又朝氣蓬勃,而以此為開端的中國社會的變革可謂波瀾壯闊?;赝?0年,時間的距離已足夠遙遠,襁褓已屆不惑,壯年已是耄耋?;赝?0年,時間的距離又觸手可及,每一個發(fā)生、每一點變化都身在其中。甚至如果把時代比喻成一張巨大的底版,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其中“顯影”。這種“若即若離”的距離,使得我們說“看,這40年”時,大家很容易從各自的記憶中找出一個“標準答案”,事件、節(jié)點、典型瞬間……所以,當選題確定,視線溯流而上,我們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是,在與宏大敘事相關的無數(shù)影像中,能發(fā)現(xiàn)哪些瞬間?這些瞬間能否突破標準答案的界限,讓觀者在此地與彼時的擺渡之間重新感受如奇遇般的驚喜?!
在照片與歷史的關系中,以圖證史一直是影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同的圖片也以不同的方式對照著歷史的解讀。一類是典型的歷史,它們是歷史的骨架,是對歷史重大事件的經(jīng)典敘述。一類是詩意的歷史,它們以一種更浪漫和細膩的方式描摹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細節(jié)。還有一類則是隱喻的歷史,它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指向未來。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歷史,攝影者很多時候是行動的自覺,很多時候卻是無心的插柳。我們在組稿的過程中,這種感受非常強烈。一些原本被作者忽略的照片,卻讓編輯如獲至寶。的確,很多圖片會在歷史的不斷演進和語境的轉(zhuǎn)換中呈現(xiàn)出更豐盈的面貌,讓這些看起來本如塵埃的照片,煥發(fā)出如繁星的光芒,成為歷史銀河中璀璨的一員。所以當我們回看40年社會的變遷時,實際也在重新審視和解讀影像因時間而沉淀的價值,并從中思考攝影的方式、初衷與視角。
無獨有偶,同期呈現(xiàn)的由《中國攝影》雜志參與主辦的2018首屆中國·北鎮(zhèn)國際攝影大展亦與記憶有關,“記憶與失憶”的主題,通過影像藝術的方式,同樣促發(fā)著人們對歷史與現(xiàn)實認真而深沉的思考。
《中國攝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