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慧能對頓悟思想作出了新的改變?!邦D悟”的思想雖然并非慧能所創(chuàng),并且提出了“自反本心,莫向外求”的修習方法,這對他以后的禪宗諸派都有深遠的影響,并形成了中國禪宗不同于傳統(tǒng)佛教的最大特色。
【關鍵詞】禪宗;頓悟;慧能
中圖分類號:B9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233-01
一、六朝時期的“頓悟”思想
早在六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頓”“漸”之爭,但當時的高僧大部分主張“漸悟”思想,如慧觀、曇無成、僧弼等。而當時的僧肇、支道林、道安等人倡導的是“小頓悟”思想,而且當時的高僧對于頓漸悟的討論,重點放在了“悟”上?;塾^等人的觀點認為,覺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而支道林和道安二人則以“七住”(支道林和道安把佛教修行過程分為十個階位,分別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為界限,這之前為漸悟,這之后為頓悟。
二、晉宋時期竺道生的“頓悟”思想
晉宋之際,中國佛教正處于從“般若”熱向“涅槃”熱的過渡時期,竺道生恰恰成為這個轉折時期的關鍵人物,因此他的思想也是般若學與涅槃學的結合。道生“以實相無相”,“佛無凈土”,“善不受報”,“一闡提人皆可成佛”和“頓悟成佛”等一系列驚世駭俗的觀點轟動了江南的佛學界。在成佛的方法問題上,道生主張“頓悟成佛”。竺道生主張“大頓悟”,不僅否定此前“漸悟”過程的存在,并且還認為是“漸修”,因此后人尊稱他為“大頓悟師”, 道生主張頓悟論,與支道林、道安和僧肇等人所持的漸修到七地而頓悟的“小頓悟”相異,道生對他們等人設的“七住”又向后移至“十地”將頓悟的位置向后推移。道生認為佛教真理、佛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而也不可能今日悟一部分,明日悟一部分,必然是一次性的突然間的覺悟,頓時完全照察自心佛性,體悟諸法實相,這是頓悟。頓悟之時,也就是成佛之際。這個頓悟,是在“十地”完成的,支道林、道安等人講七地而頓悟,但還要經(jīng)過三地修行才能成佛,頓悟和成佛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而道生否認這一距離,頓悟成佛,不容階級,沒有間隔。如夏金華所言:“在竺道生看來,頓悟者,乃直探諸法實相之理,而理是一,本不可分,所以入理之悟,自然應是一時頓了,豁然貫通,不容有階級的區(qū)分。”①從般若學的角度看,實相無相,無生無滅,玄妙一體,不可分割,要么證悟它,要么未證悟它,沒有中間狀態(tài)可言,更不能逐步合一。再從涅槃學的角度看,眾生皆有佛性,覺悟就是返歸本性,見性成佛,這也是真理頓悟的過程。不過,道生強調佛性是成佛的正因,但并不排斥成佛還要修習緣因,他主張頓悟,但也不反對“七住”以內的漸悟過程,即“悟不自生,必籍信漸”。
三、華嚴宗和天臺宗的判教理論中的“頓”教
所謂判教,即“判別或判定佛教所說各類經(jīng)典的意義和地位,各個宗派為調和佛教內部的不同說法,樹立本派的正統(tǒng)和權威,對先后所出經(jīng)典從形式到內容給予重新安排和估價,分別深淺、大小、權實、頓漸、偏圓等,用以確定本宗為佛的最完滿說教”。②
了解了判教的含義,下面要介紹一下有關的理論。首先是天臺宗的判教理論。天臺宗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五時”是把釋迦牟尼在世傳教四十九年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鞍私獭庇址譃椤盎瘍x四教”和“化法四教”?!盎瘍x四教”為頓、漸、秘密、不定,指釋迦牟尼宣教的方式,“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指釋迦牟尼宣教的內容?!盎瘍x四教”中的“頓”指無方便、無階次、當下直入。但是天臺宗只有在華嚴時才采用此方法,只對初成道的人使用。而“漸”則強調由淺入深,由小至大,循序漸進,在五時中鹿苑時、方等時和般若時都采取這一方法??梢姡炫_宗的“頓”、“漸”之法是依據(jù)眾生根基之利鈍而設的。
四、禪宗慧能“頓悟”思想
慧能認為頓悟是成佛的唯一途徑,“若悟無生頓法,且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③領悟了頓法,西方極樂世界剎那可得,不悟大乘頓教,常年念佛也無用處。但慧能并沒有完全廢掉漸修。他認為佛法無頓漸之分,“迷則漸勸,悟人頓修”,對于愚迷之人還是要先籍漸勸,才能最后達到頓悟的。
注釋:
①夏金華.中國學術思潮史[M].卷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431.
②任繼愈.宗教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586.
③曹溪本.壇經(jīng)頓漸品[M].南京金陵刻經(jīng)處,1929:51.
參考文獻:
[1]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洪修平,孫益平.惠能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張立文主編.張懷承:《中國學術通史》隋唐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M].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