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敘事,歷史解釋,敘事結構,細節(jié),立意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5-0044-05
在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很多人將史料研讀視作開展歷史解釋的唯一方法,但單純的史料研讀教學過于偏重實證分析,容易削弱歷史課的人文性和故事性。其實,歷史敘事教學也是開展歷史解釋的有效方法,“因為任何歷史敘事都不僅限于陳述事實,對史事的選擇本身就帶有解釋的意向,何況敘述一般都包含著敘述者對事實之間的聯系及其意義的判斷”。①可以說,沒有解釋的歷史敘事是平庸的淺薄表達,而沒有敘事的歷史解釋則是乏味的理論說教。教師敘事技巧的高低往往影響歷史解釋的優(yōu)劣,善用敘事技巧有助于教師對史事變遷進行更生動的表述,也會推動學生對因果蘊意進行更順暢的探尋,讓教師的歷史解釋效果更加明顯,使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
人教版《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一課,僅列舉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和通訊工具發(fā)展成就,史實簡明扼要,史論簡單粗暴,既缺乏典型的文獻史料,也沒有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和激發(fā)思維的歷史情境,常規(guī)教學索然無味。現在的社會史學家已不堅持用抽象術語來分析社會變化,而是“傾向于用敘事方式來傳達社會結構、經濟周期和文化價值觀是如何被人們實際體驗的”。②因此,本文以這一課為例,探討基于敘事技巧開展有效歷史解釋的方法,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新的思路。
敘事結構是歷史敘事教學具體化和意義化的表現形式,是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通過對人物、時間、空間、活動、線索各歷史要素進行組合,對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各敘事環(huán)節(jié)進行編排,從而形成內容連貫、思路縝密的敘述框架。敘事者如果能做到史實理解準確且透徹,史事鋪陳別致且生動,史識邏輯清晰且深刻,就可編排出富有表現力的敘事結構,內含聯想和思考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對史料及史事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屬于自己的合理的歷史解釋。
敘事結構有線性和非線性之分,反現實、反理性的非線性結構是文藝經典作品的偏愛,歷史敘事教學則通常采用時空統(tǒng)一性與情節(jié)連貫性并重的線性結構,具體主要有三種:并列式結構由幾個相對獨立的敘事單元平行構成,從不同角度審視同一個歷史事物表達同一個主題;連接式結構以時空次序或某種情節(jié)順序將各個敘事單元連接起來,使我們能夠以全面、客觀、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和評判一個主線事件;遞進式結構將多個敘事單元依因果邏輯逐步推進,從而對某一歷史現象進行深入而合理的解釋。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一課最常見的教學設計是用并列式結構,依照教材子目的編排,從“鐵路與公路”“水運與航空”“通訊工具的變遷”三方面講述歷史,平淡無奇的結構使敘述史實和闡釋史論顯得枯燥膚淺。如果換個視角謀篇布局,工具是怎樣影響人的生活?人又是怎樣推動工具進步?事因人生,人因事顯,我們應充分利用交通和通訊工具變遷史中蘊含的豐富的人物資源,把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編排成匠心獨運的敘事結構,就會營造立體化的敘事效果。
筆者采用連接式結構,在近代中國的時空坐標中精選典型的人與事,以《大變局時代:人、交通和通訊》為主題,設計了“飛行家的情懷”(講述馮如和中國第一架飛機),“‘裱糊匠的彷徨”(講述李鴻章和輪船招商局、唐胥鐵路),“‘丁鬼奴的遠見”(講述丁日昌和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工程師的倔強”(講述詹天佑和京張鐵路)和“實業(yè)家的愿景”(講述衛(wèi)省軒和飛機圖案火花)5個人物敘事單元,把近代中國鐵路、航空、水運、通訊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放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敘事結構中考察分析。
敘事結構的呈現可以不依照時序,法國歷史學家普羅斯特認為“使敘事局限于完全遵循年代順序的那些文本是不對”,采用其他手法也能“使歷史表達得更生動,有時也更富意義?!雹俟P者以人與事的相互聯系將5個敘事單元貫穿在一起:首先用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引發(fā)的爭議導入,引出馮如與中國航空事業(yè);再由馮如旅美經歷過渡到李鴻章出訪歐美,引出李鴻章修鐵路辦航運;然后由海防大討論中李鴻章讓丁日昌出謀劃策,引出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接著由丁日昌經營臺灣的謀略聯系到他力促幼童留美的遠見,引出詹天佑赴美留學為中國鐵路事業(yè)爭光;最后由京張鐵路建成后社會上出現的飛機圖案火花,引出民族資本家對近代中國社會愿景的描繪。敘事有銜接,首尾有呼應,聚焦近代中國交通和通訊事業(yè)的成就,敘述進步的史事,解釋進步的因果,從而提升了史料、史事、史識之間的貫通性。
在歷史敘事教學中,教師是主觀敘述者,起主導作用,敘事材料是客觀敘述者,起輔助作用,它是史料資源整合加工后形成的能夠增進學生理解、傳遞敘事內涵的備課成果,如歷史圖片、敘事文本、教學道具等。教學不是說書或脫口秀,學生僅靠聆聽教師的口頭敘事無法產生直觀形象的感知,不利于洞察、分析與思考問題,只有輔以敘事材料才能讓聽覺和視覺并用,理解和解釋并進。敘事教學分兩個階段,“其一是敘述前的準備階段,即閱讀與歷史理解階段”,教師要打磨敘事材料,“其二是敘述階段,即敘述與歷史解釋階段”,②教師要巧用敘事材料。
以“‘裱糊匠的彷徨”敘事單元為例,在敘述前的準備階段,筆者堅持去偽存真,選取與敘事主題密切相關的典型史料;堅持刪繁就簡,減少敘事材料的理解障礙提升敘事體驗;堅持由此及彼,依托不同史料之間的情理關系建立敘事邏輯。通過合理開發(fā)史料資源,最終打磨出的敘事材料為一幅圖片和一則年譜。
材料1:法國彩色畫報《小日報》封面
材料2:李鴻章修鐵路年譜
●1865年,英國請由滬開鐵路至蘇,李鴻章稱“鐵路費繁事巨,變易山川……中國亦易正言拒絕?!?/p>
●1874年,清廷海防大討論,李鴻章稱若“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千數百里”。
●1876年,英商用欺騙手段購地擅自修建淞滬鐵路,被鄉(xiāng)民視作破壞風水的怪物,不久被官府購回拆除。
●1879年,李鴻章為運銷唐山的煤炭奏請修建鐵路,內閣大學士張家驤說鐵路“資敵、擾民、奪民生計”。
●1881年,李鴻章借助洋匠建成唐胥鐵路,言官彈劾說“煙傷禾稼,震動寢陵”,不得不改用騾馬拖載。
在敘述階段,教師口頭敘事結合圖片材料,給學生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理解情境。法國《小日報》(1896年7月26日)報道74歲的李鴻章受命出訪歐美,乘輪船,坐火車,水陸行程9萬多里,是第一個進行環(huán)球訪問的清朝官員。封面上李鴻章神色凝重,充滿悲涼,為什么?這里,聯系出版日期可理解他剛剛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法國畫報稱李鴻章是“杰出使臣”,這是嘲諷嗎?教師指出當時西方人是真心敬佩他,稱其為東方之俾斯麥,接著敘述一個被多數人忽視的事實:在李鴻章倡導主持下,洋務運動創(chuàng)造了大清帝國近代新事物中的無數個第一,如中國第一條自行修筑鐵路——唐胥鐵路,中國第一個近代航運企業(yè)——輪船招商局,等等。然而晚年李鴻章自嘲是一個為大清“東貼西補”的“裱糊匠”,自己“辦了一輩子的事”只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到底是什么讓他如此彷徨?此刻呈現李鴻章年譜輔助教師敘事,講述不必照本宣科,其間可圍繞主題適度發(fā)揮,如插敘張家驤為官清廉反修路,李鴻章暗度陳倉施巧計。
年譜材料有助于培養(yǎng)時序思維,推動因果分析,用通俗易懂且不失嚴謹的摘編改寫模式取代晦澀枯燥的原始史料模式,使得敘事情節(jié)更為順暢,問題設計更為靈活。在教師對李鴻章建鐵路的敘事中,李鴻章對修建鐵路所持態(tài)度是什么?學生從反對英國人修路到海防大討論,認識到李鴻章經歷了從拒絕到贊同的轉變。修建鐵路過程中遭遇哪些阻礙?敘事中呈現的鄉(xiāng)民態(tài)度、張家驤奏議和借助洋匠,讓學生看到傳統(tǒng)迷信觀念的影響、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交通技術的缺乏是不利因素。
大清帝國“裱糊匠”為何充滿悲涼與彷徨?此時學生對李鴻章油然而生同情之理解,能夠運用材料提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李鴻章是清政府中較為清醒和理性對待“千古變局”的政治家,然而在農耕文明轉向工業(yè)文明的大時代中,他無論是修鐵路還是辦企業(yè),都阻礙重重,他認識到社會需要變革,卻又無法也不愿從根本上進行改變,這是“裱糊匠”彷徨的根本原因。
筆者在本課打磨出5則人物年譜材料,幫助學生理性分析大變局時代中國交通和通訊工具進步的原因,客觀評判交通和通訊工具進步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分析原因可從西方修建鐵路的影響看到工業(yè)文明的沖擊,從李鴻章對待修鐵路的不同態(tài)度看到國人觀念的轉變,從李鴻章、丁日昌興辦洋務看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從馮如、詹天佑主動學習看到先進中國人的努力。評判影響也要借助有理解力的敘事材料,如從建設唐胥和京張鐵路效益角度看到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從觀念轉變角度看到國人思想觀念的進步,從國人生活方式角度看到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
敘事細節(jié)是歷史敘事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敘述細致生動的典型情節(jié),能夠在課堂的某個瞬間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思考。普通的敘事細節(jié)側重故事性和單向講授,只教會學生了解和復述歷史,培養(yǎng)淺層次的歷史解釋能力,而有思辨力的敘事細節(jié)強調探究性和雙向互動,能夠引導學生對敘事信息進行辨析和論證后審視其價值,培養(yǎng)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解釋能力。
設計有思辨力的敘事細節(jié)應注意三點:一是不能隨意想象拼湊,要巧用史實性材料和解釋性材料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敢于審辨史事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善于分析史論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二是能忽視史料實證方法,要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敘事材料,把思辨力轉化為實證力,能夠重構可靠的歷史形成有說服力的歷史解釋。三是能教師唱獨角戲,思辨敘事要借助有效的問題設計引發(fā)學生的推理、想象、評判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材料3:《小日報》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
材料4:馮如年譜
●1894年,12歲的馮如到美國謀生,半工半讀。
●1903年,受萊特兄弟啟發(fā)鉆研機器制造技術。
●1906年,馮如說“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藝以歸饗祖國”。
●1909年,在美國駕駛“馮如一號”試飛成功,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飛機。
●1911年,帶助手、飛機和機器設備回國,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加入廣東革命軍。
●1912年,飛行表演不幸失事,時年29歲。遺言“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p>
以“飛行家的情懷”敘事單元為例,筆者設計了兩個有思辨力的細節(jié),第一個是在導入時辨析“中國第一架飛機是馮如的嗎?”指導學生對敘事懸念中不同的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判。先呈現法國《小日報》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教師敘述圖上各種人的神態(tài)反應:右邊的官員好奇地觀看,轎夫們也在駐足圍觀,左邊兩個小孩子和豬在驚慌失措地亂跑,為什么?原來左上方有飛機在空中翱翔。向學生解釋飛機是現代文明的象征,而古塔象征著傳統(tǒng)文明,驚慌和好奇的人們,喻示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已經來臨。在教師合理的歷史解釋之后,再轉述國內某記者對這幅畫的解釋:
材料5: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讓現今的讀者激動不已。那是1911年8月25日,曾在美國設計制造飛機的中國人馮如回到了國內,在廣州駕駛自己研發(fā)的飛機試飛。由于操控系統(tǒng)失靈,飛至百余米時,飛機墜毀,馮如遇難。
——陳娟:《從西方故紙堆里打撈中國》
此時會有學生提出質疑:記者說中國第一架飛機出現于1911年,為什么人教版教材卻說是1909年?正確解讀這幅插圖需要依托原始史料,教師可拋出法國《小日報》(1911年4月16日)對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的文字解釋——“最近,飛機員勒內·瓦倫在中國進行了飛機表演,這在中國尚屬首例。他駕駛‘山麻式雙翼飛機在上海原野的上空進行了一番空中表演?!雹賳栴}越來越復雜,法國畫報不僅說中國第一架飛機出現于1911年,而且還說飛行員是外國人瓦倫,但教材堅稱1909年中國人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到底是誰的解釋錯了?面對有爭議的歷史解釋,引導學生立足多樣性敘事視角分析,就能理解法國《小日報》和教材都沒錯,以法國視角看,1911年外國人在上海進行了中國國內第一次飛機表演,以中國視角看,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在美國研制并成功試飛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最終學生能判定記者對插圖《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的解釋完全錯誤,圖中的飛機表演與馮如毫無關系,記者甚至還搞錯了馮如的遇難年份??梢?,有思辨力的敘事細節(jié)能讓學生提高問題意識,體會實證精神,建構準確的歷史敘述。
第二個細節(jié)是思考“馮如為什么被稱為‘中國航空之父”,一般性的解釋只強調他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教師可反問,李鴻章倡議、唐廷樞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為什么“中國鐵路之父”是詹天佑而不是他們?學生通過馮如年譜這一敘事材料,從實踐、思想、情懷多方面思考,進而得出全面客觀的歷史評判:馮如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不僅是刻苦鉆研、自主創(chuàng)新在美國制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而且他最早提出航空報國的思想,更充滿振興中華的情懷。
材料、細節(jié)和結構是敘事教學的基本元素,但出色的敘事教學往往凝練有思想力的敘事立意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理解明辨是非的價值取向,感悟愛國愛民的使命情懷,踐行積極理性的人文追求,推動高層次的歷史解釋。我們不能把敘事教學的任務視作簡單講幾個故事,印證幾個教材結論,而要理清歷史事實并追尋歷史意義。正如海登·懷特所言:“在任何對實在的記述中,凡是敘事性呈現的地方,我們可以肯定,道義或一種道德說教的沖動也會出現?!雹龠@意味著有思想力的敘事立意要承載培育家國情懷的功能。
有思想力的敘事立意具備三個特征:第一,立意要真,先預設立意后選取史料容易假大空,敘事立意并不是作為一種傳遞給學生的情感附屬物憑空強加上去的,相反,它的提煉應該是教師深入研究了課標和教材,進行了廣泛的史學閱讀,有了自己獨特的選材和真切的感悟,容易見前人所未見,史識見解新穎出彩不落俗套。第二,立意要深,透析歷史現象的本質,觀照敘事史料的真正意義,方可深探力取揭示其蘊含的引人深思的人文情懷,把教學素材的主題性、敘事單元的連貫性和思想寓意的深刻性做到有機融通。第三,立意要高,過度強調材料和細節(jié)會導致歷史敘事選題走偏,歷史教學視野變窄,我們要防止落入“細部的歷史越來越清晰,而整體的歷史卻越來越混沌”②的窘境,應居高望遠在微觀細節(jié)之中蘊含宏大立意,洞察歷史規(guī)律,把握時代大勢。
以《大變局時代:人、交通和通訊》為例,筆者采取的連接式敘事結構看似零亂,實則形散神聚,拆開來,5個敘事單元各成一節(jié)獨立完整的人物評說課,合起來,5個人物敘事構成了追尋中國近代化的情懷立意課。筆者講了5個人與交通、通訊工具的的故事:馮如造飛機,李鴻章辦洋務,丁日昌辦電報,詹天佑造鐵路,衛(wèi)省軒生產飛機圖案火花,故事里有遺憾有彷徨,有遠見也有自強,還有希望,他們受時代和命運的限制,無法實現自己的全部抱負,學生不禁追尋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初衷想把中國帶往何處?結果中國又走向何處?
教師把握歷史的內在演進邏輯,將敘事立意和敘事結構有機統(tǒng)一,讓學生理解5個不同時空的小故事最終匯聚成一個時代的大故事:在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中,馮如航空報國,李鴻章、丁日昌洋務自強,詹天佑鐵路爭光,衛(wèi)省軒實業(yè)強國,不同身份的人,有著不同的時代使命,卻又在同一個故事中互動——在動蕩轉型的大變局時代,一起引領著古老中國艱難而又堅決地走向近代化。不難看出,有思想力的敘事立意能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的層次,培育家國情懷的素養(yǎng)。
總而言之,歷史敘事教學是表述技巧和歷史解釋的結合體,“敘”可理解為分析、評判和表達歷史的方法,“事”可看作是依托史料描述和解釋的史實史論。我們只要從結構、材料、細節(jié)和立意諸方面善用敘事技巧,定能避免灌輸式和說教式的歷史解釋,讓教師的歷史解釋更有力度,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更易落實。
【作者簡介】徐繼寬,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實驗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