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劍
最早認識弱水,差不多是在十年前她的天涯博客,“弱水”這個筆名讓人覺得文雅而又充滿詩意。老子《道德經(jīng)》里說“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那水一樣,是所向披靡,同時又是隨物賦形的;它既有滔滔汩汩的氣勢又有細密溫潤的情懷,就像弱水的文字帶給人的感覺。老子喜歡水,是因為水的品質(zhì)“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厚德載物且沉默謙遜,善處下,善容人,就像弱水平時為人處世的樣子,善于傾聽、處變不驚、靈活通融、秀外慧中。古人認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夢想的河流稱之為“弱水”。生活中的作家弱水是一位端莊秀麗的才女,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弱水也正是這樣的智者。她總能以月光一樣的溫柔和流水一樣變通的智慧悅納周圍萬物,和所有的關(guān)系和睦相處;同時也能在文字中堅持理想,思索人生,批判社會,體驗愛的絕望與孤獨,有著山一樣篤定的態(tài)度和火一樣熾烈的感情。古典的心性和詩意的情懷就這樣無縫對接于一身,成就了這樣一位既有人文知性又有生命感性的才女作家和浪漫詩人。
弱水作品“文如其人”,有一種古典的美。古希臘作品常被看作古典美的范本,溫克爾曼(Johan Joachin Winckelmann)贊美古希臘精神有一種 “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古典的美要求內(nèi)容與形式、感情與理智的和諧,要求藝術(shù)的自由與自然規(guī)律之間的調(diào)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1832)在1802年寫的《自然與藝術(shù)》的一首小詩中,曾經(jīng)這樣加以描繪:
自然與藝術(shù)好像分開,
但我們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點。
代替斗爭,和諧的歌聲高唱
二者一起,走近在我的新房。
……
要做出大事,須得節(jié)制力量;
在自我的限制中方才顯出手段,
在規(guī)律的下面方才有自由無疆。
按照蔣孔陽先生的理解,“所謂古典風(fēng)格,”就是有點像“暴風(fēng)雨后的晴空萬里和驚濤駭浪后的清明澄澈”,這正是弱水散文帶給人的第一印象,自然、素樸,就像一滴水一樣單純,像雨后的晴空一樣明凈,卻有動人心魄的力量。她的文字清新洗練,蘊含著一種自然而然的節(jié)奏感,寧靜、理性、節(jié)制,在該靜默的時候靜默,該透明的時候透明。有別于詩歌中的弱水用語言的技巧將“自我”包裹起來,在散文中,她把自己打開,那樣赤誠坦白地面對我們,從容地敘述過往,剖白心跡。散文集的開篇《與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可以說是女性主義寫作的典范之作,卻不像一般的女性寫作那樣劍拔弩張。而是經(jīng)由自己痛苦的經(jīng)歷,達到了對兩性關(guān)系認識的升華。這飽含著對“自我”與“他者”的重新認識。成長是痛苦的,但是這種認識的飛躍卻是理智和清明的。在這個過程中,她克服了那些我們大家都會經(jīng)歷的生活矛盾,用知性和愛心化解生命的疼痛,達到了一個自然而又自由的心性境界。
“我”按照母親的傳統(tǒng)教育長成一個成績優(yōu)秀而又聽話的好女孩,因為父親的重男輕女,“我”從小抱定要自強,好讓自己不遜于男孩。然而女孩成長過程中的憂懼、疼痛、危險卻如影隨形。當青春期來臨的時候,我刻意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波濤,淡化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把身為女性,看作一種不幸,看作是上帝對“我”的懲罰。我疏遠一切可以貼上女性標簽的東西,不事化妝、厭惡瑣碎生活,致力于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人?!拔摇本芙^了青春期那些飽含明確欲望指向的異性追求,在冥冥中等待一份超越身體欲望的純粹愛情。終于有一天,在寒冷的華山山頂上,一位和我一起看日出的青年,以他的赤誠感動了我,他用長臂撐起溫暖的空間,為女友遮蔽寒冷,“在毛巾被狹仄的空間里,我們小心翼翼,保持著不被相碰的距離。我們聽著彼此的呼吸,一動不動,象固化在琥珀里的兩只昆蟲,一起看著一顆金紅的太陽從遠處的山峰間慢慢升起,噴薄而出。自始至終,他撐著毛巾被的胳臂沒有落到我的身上。我把這份愛看作是經(jīng)過了肉體考驗的純粹的愛,是我信奉的形而上的愛。一生的選擇有時只依賴于一念?!保ā杜c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然而,當作者終于與自己女性的身體和解走進婚姻的時候,卻在婚姻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不幸。多年的愛與痛、怨與念,也許都是性別帶給我們的與生俱來的宿命。那個我們從小不愿面對的麻煩的、疼痛的、內(nèi)憂外患的女性自我,將一直與我們同在;那個弱者的形象即便在外在功利中克服了,比如女性通過努力達到了男性達不到的生命高度,但是人們會一直認為你是有缺憾的。曾經(jīng)那個你認為經(jīng)得住人性考驗、道德純潔、值得托付終身的忠誠戀人,有朝一日也會成為一個深陷在沙發(fā)里的“沙發(fā)土豆(Couch potato)”,成為一個漠視妻子的才華和付出、不肯分擔一點家務(wù)、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大男子主義者。
盡管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這樣吊詭的邏輯,不時要與千瘡百孔的感情和無法盡如人意的生活周旋,弱水卻從不大聲呼叫,怨天尤人;她是節(jié)制的,隱忍的,從不將傷痛示人,而是能夠理智、平靜地面對這些生活難題,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讓這些心靈上經(jīng)歷的暴風(fēng)驟雨漸漸變?yōu)樵频L(fēng)輕。這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也不是靠流行的心靈雞湯自我治愈,而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這里面有辯證看待事物的理性和通達,也有儒家古典人文主義的生命涵養(yǎng)和生活智慧。比如,作者可能一直對父親的“重男輕女”耿耿于懷,但當自己婚后發(fā)現(xiàn)每到過年過節(jié),丈夫總要承擔比自己更沉重的家庭責(zé)任時,她漸漸明白了為何一個中國家庭,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貧窮還是富有,都希望下一代中有一個兒子?!拔夷莻€時候第一次認識到,作為兒子是應(yīng)該克服一切困難去履行責(zé)任的。而作為女兒,父母對我從未有過責(zé)任的要求,更不會將困難交給我,相反他們對我是一味的付出,呵護,擔憂?!?(《與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兒子意味著生活壓力可以有人接續(xù)承擔,無論我們作為家長還是作為子女,我們都能感覺做男孩的“累”和做女孩的“嬌”,這和男孩在人們心中的“重”和女孩在人們心中的“輕”正是一體兩面的東西。這樣的換位思考,讓作者體會到了那些根深蒂固偏見陋俗背后的人性內(nèi)涵。于是,對生活里常見的或顯或隱的性別歧視就不會再大驚小怪了。達到這樣的理解并不來自于作者的軟弱和妥協(xié),而是通過內(nèi)心的道德反觀,實現(xiàn)了推己及人式的內(nèi)心平和。按照孔門仁學(xué),內(nèi)心有大愛的仁者方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在弱水寬容的面對人際關(guān)系的背后,我們的確能感受到傳統(tǒng)的家教和讀書的積累給她帶來的儒家古典人文主義的影響。這是一種深入到骨子里的教養(yǎng),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真水無香,潤物無聲。
在知性上理解了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弱水在自身意識里完全向傳統(tǒng)意識妥協(xié),止步于認同現(xiàn)實社會對女性“第二性”的文化建構(gòu)。在這里,強者的寬容和弱者的妥協(xié)區(qū)別只在于,“自我”是否能達到俯視繼而審視這一切的人生高度。弱水畢竟是一位現(xiàn)代女性,實際上,按照她的成長經(jīng)歷,她一直走在女性自立自強的路上,沒有被任何偏見束縛住個人飛翔的翅膀。當這些生活的“煩”和“悶” (海德格爾語)無處排解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了寫作的奧秘。寫作始而作為一種生活的陪伴抒發(fā)感情、緩解孤獨,繼而作為實現(xiàn)自我、反思人生的一種方式,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用寫作照亮了自己的存在之門,并通過寫作進一步確證自己。在那里,她遇到阿赫瑪托娃,遇到漢娜·阿倫特、蘇姍·桑塔格,遇到西蒙娜·薇依和弗里達等一個個活色生香的女人們,她們是女詩人、女藝術(shù)家、女思想者,她們每一個都才華橫溢卻命運坎坷,然而她們每一個都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蕩氣回腸的人生。弱水曾經(jīng)模仿阿赫瑪托娃的口吻給博客簽名寫道 “我已學(xué)會一種簡單而明智的生活,瞭望天空并祈禱上帝”。她可以寧靜地滿足于自己構(gòu)筑的精神空間,體驗其內(nèi)在的豐饒和充實,從而不去計較現(xiàn)實的荒涼和貧瘠。
然而即便在這種對生活的低限度要求中,寫作與職業(yè)、家庭仍然常常出現(xiàn)矛盾,弱水寫道,“不止是我的他,包括我的父母,他們認為一個女人除了工作之外,就應(yīng)該以履行家庭職責(zé)為主,其實工作也是為了家庭給養(yǎng)。而與家庭無關(guān)的閱讀和寫作,則是有違家庭道德的?!保ā杜c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作者敏銳地意識到,對于家務(wù)和寫作之間的沖突,世人對待男人和女人是持守雙重標準的。一個男性作家“會因為寫作得到家人更多的尊敬和包容”。人們對男作家(如錢鐘書)不懂日常雜務(wù)、生活能力略遜于常人,就可以寬容理解且還傳為美談,妻子楊絳在背后做出犧牲也是心甘情愿;而對一個女作家來說,她必須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多面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否則就難以在世人眼中自全。正如有評論家指出,弱水是一個“不僅書卷氣濃而且煙火氣重”的詩人,這半是因為她熱愛詩歌也熱愛生活的天性,也半是因為她要和自己扮演的多重社會角色相調(diào)和。如果她在追尋理想的路上稍微忽略了“煙火氣”的日常雜務(wù),那么來自周圍親人、熟人異樣的目光和無言的指責(zé),肯定是許多男性寫作者無法想象的。對她而言,“無論在文字中如何獲得突破的自由,生活依然是一道無解的難題。我當然不敢抱有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 -1941)那樣毫不妥協(xié)的理想主義,也不愿向傳統(tǒng)男權(quán)思想做徹底的妥協(xié),而是努力在妥協(xié)與堅持中創(chuàng)造一種平衡,在履行好傳統(tǒng)女性家庭職能的縫隙中,堅持以讀書、思考、寫作,爭取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自由,實現(xiàn)對自我存在的確認?!保ā杜c我們的性別和諧相處》)她在這個妥協(xié)與堅持的過程中找到一種難得的動態(tài)平衡。
正如史鐵生所言,“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既然不可能放棄事業(yè)也無法完全舍棄家庭,她所要做的就是在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一個稱職的白領(lǐng),一位合格的母親和一個孝順的女兒等多種社會角色之間來回穿行。她麻利地應(yīng)付完所有的日常工作和家庭雜務(wù)之后再拿起筆,獨自面對屬于自己的寫作之夜。不是所有人(包括男人和女人),身處這樣一種忙碌而多維的生活狀態(tài)中,仍能做到游刃有余,心無旁騖,仍能寫出美麗睿智的詩歌和散文。這讓我們在欽佩弱水有著堪與寫作能力相媲美的生活能力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她要付出多少常人無法想到的辛苦和努力,才能達到現(xiàn)在這樣一種從容、豐實而又和諧的人生狀態(tài)。
同時,弱水有別于大多數(shù)女性寫作者,并非只將自己像琥珀一樣包裹起來,而是能夠隨時將她的人文理性投射到周圍世界,她能感知自身的生命疼痛,也能感受這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的無人代言也無力發(fā)聲的“病”與“痛”,這使得她的散文克服了大多數(shù)小女人散文的“自戀”和“自怨自艾”,從而通向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較之大多數(shù)女性寫作多了一層公共關(guān)懷。她是一位有著自主的價值立場和自覺的寫作意識的作家,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她不是只像一個“乖孩子”一樣“悅納”生活拋給她的一切,而是會像一個哲人一樣,跳出世外,站到一定的高度去反思那些在我們也許習(xí)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從那里看出“癥候”和“問題”。這種“在世”寫作是如此的自然平易而又深接地氣。
當她走在太原的街頭,走在西單路口,常常會面對著蕓蕓眾生紛繁人事展開無限遐思。通過《府東府西》《小D回家》《公交車上的女人》等文,我們可以看到她對人間世的關(guān)心和對“小人物”的體察。她不僅面對自我生命中那些難題運用理性去化解,而且也對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人世變遷和兩難困境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在她看來,“文明的生長有它自身的邏輯,一個個原子般的個人,唯有在外部世界的沖突中保有內(nèi)心的和諧,才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存在方式”(《一場浩大憂傷的雪——讀奧爾罕·帕慕克〈雪〉》)。她對世事的關(guān)照里既有深切的希冀,也有清醒的認識。比如,當她看到府東府西街道兩旁的滄桑變化時,她寫道,“我多么希望拆建工程的目標不僅僅是為擁堵的車流暢通道路,而同時可以拆除強與弱的距離,掠奪與被掠奪的對抗,建立一條通往令人向往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新秩序的道路,那才是對這個生死相逐、新舊交替的大時代的真正呼應(yīng)。”(《府東府西》)在她筆下,有窮人與富人,強者與弱者,喧囂的少數(shù)人與沉默的大多數(shù);經(jīng)濟的熱鬧與蕭條、權(quán)力的邊界和限度,人生的荒誕悲涼,命運的反復(fù)無常。一個個人物和場景向我們走來,那樣活靈活現(xiàn),帶著他們獨有的個性。弱水的散文雖不刻意,卻隨處可見一種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她的寫作不僅是我們了解“自我”的一扇窗口,也是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世界的一扇窗口。
弱水對愛情并非只有一廂情愿的相信,也有深刻的懷疑和反思。有時她也會無意中吐露對愛情本身的幻滅。在《愛在午夜飛行中》(《Midnight Fly》)中,一個面臨丈夫出軌的香港妻子和一個愛上已婚男人的日本女孩在異國的旅行中偶然相遇,且成為知己。當女孩最后得知他們愛的是同一個男人的時候,一時經(jīng)不住內(nèi)心沖擊而出走,遭遇不測生死未卜。而那個匆匆趕來的香港男人,不過陪妻子在摩洛哥努力找尋了幾天無果后,就準備接受現(xiàn)實和妻子重新開始生活。妻子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男人之愛的平庸和現(xiàn)實,弱水淡淡地寫道:“愛一個人,不過如此?!焙喍贪藗€字,卻有天風(fēng)海嘯般的力量,讓人骨折心驚。如果走失的不是那個女孩,而是這位妻子自己,丈夫的表現(xiàn)估計也不過如此?!澳腥说膼鄞蟮秩绱税?,李敖的‘只愛一點點’,胡蘭成的現(xiàn)世的愛,都是現(xiàn)實主義的。只有女人,才懷抱著愛的理想,為了愛,生死都是不重要的。” (《愛在午夜飛行中》)影片結(jié)尾這位妻子沒有隨丈夫回香港,而是最終找到了那個女孩,她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女孩的新生。這個作品中男性偶像的坍塌以及對異性之愛的幻滅屬于典型的女性主義話題,它隱含肯定了一種超越現(xiàn)實利害的女性之間的情誼,只有同樣愛得深、愛得痛的女人們之間才真正惺惺相惜。女性雖然天性柔弱,但是她們更加感性,情感品質(zhì)更加專注,關(guān)鍵時刻道德責(zé)任感更強,有一種為了真情不計得失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也許這個故事中夫妻兩人不僅性別不同,也恰好是兩種不同性格的人。一個比較浪漫,一個比較現(xiàn)實。戀愛雙方要想共同追尋理想的愛情,需要對等品質(zhì)的忠誠、執(zhí)著、浪漫和深情,就像茫茫人海螻蟻眾生中兩個一看就能辨認出對方的精神貴族。而這樣高標的要求一遇到現(xiàn)實生活,或是具體到某個戀愛對象的時候,馬上就會變得捉襟見肘。就像張愛玲所說:愛情的盡頭,是一眼眺望得到的虛無。
如果愛情的盡頭是虛無,如果愛情一遇上具體的對象就馬上會露出頹敗、荒涼的底色,如果愛情讓人漸漸地失望乃至徹底絕望只是早晚的事情,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相信愛情,去追尋愛的幸福呢?經(jīng)歷愛情的痛苦和幻滅,對于這個問題,弱水的回答依然是含蓄而且意味深長的?!暗降讗矍榭梢猿掷m(xù)多久?有永恒的愛嗎?我還是要說我不能回答,而不說我不知道。就像我們看不見太陽以外的其他恒星一樣,但是我們知道它們存在著。我們不能說不知道,只是看不清,所以不能回答。”(《身體之痛》)雖然永恒的真愛在生活里并不常見,但是她還是愿意相信它在某個地方切實存在著,就像有基督教信仰的人相信上帝存在一樣。伏爾泰說,假如上帝確實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創(chuàng)造一個出來。因為相信愛情的存在和相信上帝的存在一樣,可以使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尋找愛情的過程也是一個正視自我、矯正自我的過程。在愛人的眼光里,每個女性試圖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或者試圖成為那個理想的自己。很多認真思考過愛情的女人一般都認同張愛玲冷峭的愛情觀,認識到異性之愛是不完美的;但同樣的理性也會告訴我們,女性自身也并不完美;并且,也許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怎樣在愛中超越自我,獲得內(nèi)心的成長,克服完美的誘惑,弱水對《黑天鵝》的解讀也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黑天鵝》是對傳統(tǒng)《天鵝湖》故事的反寫,她對人性的設(shè)定和理解類似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性本是善惡二元并存的,隨著具體情境而改變。“人文主義者在極度的同情與極度的紀律與選擇之間游移,并根據(jù)調(diào)和這兩個極端之比例的程度而變得人文……人身上的這個美德的真正標記,正如帕斯卡爾所言,是人協(xié)調(diào)他自身相反美德的能力,以及占有這些美德之間所有空間的能力(toutl’entredeux)”。每一個人都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既是白天鵝,也是黑天鵝。身上時刻經(jīng)歷著善與惡、白與黑、理性與感性的天人之斗?!鞍滋禊Z的身上,活躍著黑天鵝的野心和力量;黑天鵝的心中,隱藏著白天鵝的柔軟和脆弱。黑與白的糾結(jié),善與惡的膠著,既是自然的,又是矛盾的,交織成演員所要突破的困境?!保ā逗诎资㈤_——電影〈黑天鵝〉觀感》)而演員最后經(jīng)歷靈與肉的分裂與重生,以一己之身分飾了兩個角色,完美地演繹了人性內(nèi)在善惡沖突的本質(zhì)。女主人公妮娜終于在最后追求到了夢想中的藝術(shù)完美,體驗到了成功、愛與自由的歡樂,但也在抵抗壓力浴火重生的同時,因精神分裂而自殘走向了毀滅。弱水在結(jié)尾寫道,“沒有比死亡更極致的美,沒有比毀滅更完美的藝術(shù)?!彼囆g(shù)是向死而生的,追求完美本身就包含了自殘的傾向;幸福都是平庸的,要極端的美就要體味深處孤獨。藝術(shù)與道德、天性與人力、黑暗與光明,幻想和現(xiàn)實,影片用充滿張力的鏡頭語言讓我們看到了“盛開在每個人體內(nèi)的那朵黑白妖嬈的惡之花”。
我想弱水的寫作也正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這也許是這本散文集以《黑白盛開》命名的原因。在生活中她是白天鵝,善良純潔,溫柔端莊,寧靜堅忍,善解人意;在藝術(shù)中她是黑天鵝,浪漫激情、才華出眾,追求完美,渴望愛與自由。就像歌德和席勒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一樣,她從小深受古典的教養(yǎng),經(jīng)歷過愛的苦痛與幻滅,最后用理性化解生命的沖突,和自身的處境和睦相處,重回古典的靜穆平和。在追尋愛情理想、實現(xiàn)完美自我的路上,有通途,也有險徑。與其鋌而走險,順從欲望和激情,燃燒自己走向毀滅,不如退守高貴的孤獨,在痛苦中淬煉生命的智慧,從而超越自我,走向澄明。也許,并非所有女人對愛情都有潔癖,只是有些女人,寧愿承受清醒的孤獨不愿享受稀里糊涂的幸福。這樣的愛看似犬儒,卻依然充滿了希望。“我更相信愛是一條道路。由兩個人建造的一條道路。它沒有目的,也不被擁有。在未抵達之前,我們并不知它將通往何方。它永遠處于‘在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以幻夢般的‘不可知’在時間中延伸?!?(《愛是一種抽象的期待》)這樣的愛因為從未開始,永遠沒有結(jié)束;它永遠在探索,永遠在進行,它就像我們伸向遠方的希望。能承擔這樣一份“抽象的愛”源自女性精神深處的自足與豐盈,它是一個敞開的姿態(tài),在向世界發(fā)出吁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