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袁玉軍
doi:10.3 969/j.issn.1007-614x.2018.5.74
摘要 目的:探討骨髓細胞學檢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Hypo-MDS)與再生障礙性貧血(AA)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收治22例Hypo-MDS和58例A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Hypo-MDS患者PLT、RDW、MCV和Ret水平及成熟紅細胞異常率均顯著高于AA患者(P<0.05);Hypo-MDS患者巨核系、粒系、紅系細胞減少程度以及細胞外鐵陽性分布率均較AA患者低,而前者其細胞內鐵比例、小巨核細胞、核漿發(fā)育不平衡、原粒細胞> 50%、類巨幼改變、成熟紅細胞異常率均較后者高(P<0.05)。結論:骨髓細胞學檢查可準確顯示出Hypo-MDS和AA相關病理的差異性,可作為鑒別該兩種疾病的有效檢查手段。
關鍵詞 骨髓細胞學檢查;鑒別診斷;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種惡性血液疾病,以骨髓和造血祖細胞異常分化、增生為主要臨床病理特征,部分患者常存在較差的預后。根據(jù)不同疾病情況,該類疾病常有多種表現(xiàn)類型,其中Hypo-MDS是MDS的一種特殊亞型[1、2]。而根據(jù)以往臨床病例資料可知,Hypo-MDS除去其特有的臨床特征外,與AA患者均可存在外周血三系細胞減少和骨髓象增生減少現(xiàn)象,常易發(fā)生誤診情況而導致未及時進行正確的對癥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故Hypo-MDS和AA的鑒別診斷是目前臨床上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3、4]。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22例Hypo-MDS和58例AA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分析骨髓細胞學檢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Hypo-MDS)與AA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2例Hypo-MDS和58例AA患者。其中Hypo-MDS患者中男14例,女8例;年齡20~70歲,平均(48.26±9.26)歲。AA患者中男34例,女24例;年齡19~ 72歲,平均(48.32±9.24)歲。兩組在年齡和性別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中的AA和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Hypo-MDS的明確診斷標準[5、6];②均經(jīng)臨床實驗室檢查等確診。排除存在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分析納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資料結果可知所有患者在入院完善相關準備后均進行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細胞學檢查。檢查方法:外周血涂片檢查:患者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液5 mL,通過3 000 r/min離心15 min后于-70℃環(huán)境中保存,通過全自動血化分析儀檢測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網(wǎng)織紅細胞(Ret)計數(shù)、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骨髓細胞學檢查:骨髓鐵染色及通過切片觀察骨髓細胞病態(tài)造血情況,采用普魯士藍反應觀察骨髓細胞內鐵水平。
觀察指標:根據(jù)資料中的記錄結果比較、分析Hypo-MDS和AA患者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細胞學的檢查結果。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患者外周血涂片檢查結果比較:Hypo-MDS患者其PLT、RDW、MCV和Ret水平及成熟紅細胞異常率均顯著高于AA患者(P<0.05),見表1。
不同患者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比較:Hypo-MDS患者粒系、紅系及多系細胞減少程度以及細胞外鐵陽性分布率均較AA患者低,而前者其細胞內鐵比例、小巨核細胞、核漿發(fā)育不平衡、原粒細胞> 50%、類巨幼改變、成熟紅細胞異常率均較后者高(P<0.05),見表2。
討論
近年來,外界環(huán)境、生活習慣以及遺傳等多種致病因素導致我國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逐漸增多。有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Hypo-MDS與AA的發(fā)病率在近年呈逐漸上升趨勢[7、8]。且根據(jù)以往臨床資料可知,Hypo-MDS與AA患者具有類似的臨床癥狀和血液學表現(xiàn)[9],但因兩種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療方案存在較大差異,故及早明確診斷并及時予以積極對癥治療是提高該兩種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預后的關鍵措施。及時鑒別診斷Hypo-MDS與AA是目前臨床的研究熱點[10]。
既往文獻證實外周血及骨髓細胞學檢查是診斷Hypo-MDS與AA的常用有效手段[11]。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外周血和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可知,Hypo-MDS與AA患者均存在貧血現(xiàn)象,但兩者在貧血表現(xiàn)上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Hypo-MDS患者以大細胞性非均一性貧血為主,而AA患者主要表現(xiàn)在正細胞均一性貧血。且在外周血涂片檢查結果中顯示,Hypo-MDS患者的PLT、RDW、MCV和Ret水平均顯著升高。但因住院期間,病房中交叉感染較多,不排除Hypo-MDS外的其他因素導致其值異常,故PLT、RDW、MCV和Ret在診斷Hypo-MDS上缺乏一定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本研究中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顯不,Hypo-MDS患者其細胞內鐵比例、小巨核細胞、核漿發(fā)育不平衡、原粒細胞> 50%、類巨幼改變、成熟紅細胞異常率均較AA患者高。在Hypo-MDS患者中,其巨核細胞前體細胞無法正常分化,在其他因素作用下異常分化形成小巨核細胞,進一步作為DNA合成核內復制障礙[12],故原粒細胞>5%、核漿發(fā)育不平衡及小巨核細胞的病理特點可作為Hypo-MDS和AA相鑒別的重要臨床指標。由此可見,骨髓細胞學檢查在Hypo-MDS和AA疾病的鑒別中有著一定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骨髓細胞學檢查可準確顯示出Hypo-MDS和AA疾病相關病理的差異性,可作為鑒別該兩種疾病的有效檢查手段。但為進一步提高診斷價值,可與外周血涂片檢查聯(lián)合使用。
參考文獻
[1]周晨晨,胡琦,侯文沛.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缺陷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0):2269-2271.
[2]趙生敏,高弘,文振宇.骨髓病理學、外周血涂片、骨髓細胞學聯(lián)合檢查在Hypo-MDS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6):549-552.
[3]呂遠飛,閆振宇,陳乃耀,等.淋巴細胞亞群在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5):1505-1510.
[4]楊強.骨髓細胞學檢查在貧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0(36):67-68.
[5]王蔚,朱萍,顧靜文,等.CD34和CD117在鑒別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RCMD亞型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最佳臨界值[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7,38(1):264-266.
[6]周開慧,華文密.鐵代謝參數(shù)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意義[J].檢驗醫(yī)學,2017,32(7):623-627.
[7]顧李霖,康慧媛,潘玉玲,等.骨髓細胞形態(tài)、細胞化學染色及骨髓活檢切片聯(lián)合檢測在低原始細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溶血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6,24(1):138-143.
[8]王海波,于紅博.骨髓細胞學檢查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與臨床關系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7,45(1):288-290.
[9]董海波,謝品浩,袁翠英,等.病態(tài)造血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5):685-688.
[10]盧焰,宋建新.以骨髓轉移癌為首發(fā)表現(xiàn)的骨髓外腫瘤57例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0(11):9-10。
[11]林曉嵐,陳萬紫,傅薔,等.熒光原位雜交在診斷骨髓形態(tài)學擬診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6,33(1):5-8.
[12]何苗,趙強,韓燕霞,等.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對比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6,24(11):1808-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