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鳳
(新疆應用職業(yè)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2010年,新疆電影《鮮花》上映,它是“西部暖流”派代表性導演謝爾扎提·牙合甫執(zhí)導。自上映以來,《鮮花》被賦予了各種贊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部反映哈薩克族古老藝術——阿依特斯的電影。
《鮮花》記錄的是哈薩克族女阿肯鮮花的故事,全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為主,通過鮮花媽媽看鮮花的日記,用間接的回憶構建整部電影。每部分以阿肯彈唱的一種歌曲名稱作為主題,以哈薩克族相應的民俗作為故事背景,分“搖籃曲”“挽歌”“謊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無聲”六部分,敘述了主人公鮮花頑強地執(zhí)著于自己的追求,最終成為草原上為推動阿肯事業(yè)不斷進步的優(yōu)秀阿肯教師的故事。整部影片組合從容坦蕩,塑造的鮮花形象充滿著堅貞、隱忍、執(zhí)著,展現了典型的哈薩克族女性的性格特征。
參照麥茨的組合段理論,對《鮮花》的敘事進行簡單梳理,以清晰地顯示這部影片的敘事特征。
1.序幕,交替敘事組合段:鮮花的媽媽放牧、翻看日記與鮮花帶著孩子在阿肯彈唱會上聽到《藍色之河》。
2.描述性組合段:鮮花母親懷著鮮花從草原石人走過到泉水旁許愿樹上掛上布條許愿。
3.線性敘事組合段:爺爺參加大會;小卡德爾汗終于擠上了班車,在汽車上受到嘲諷。
4. 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媽媽到了阿肯彈唱大會;小卡德爾汗拿著破舊的冬不拉參賽;小鮮花在小卡德爾汗唱的《藍色之河》歌聲中出生。
5.線性敘事組合段:旁白音介紹“過子習俗”,進行搖籃禮,爸爸媽媽(即“過子”之前的爺爺奶奶,下同)帶著鮮花離開。
6.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跟著媽媽一起到河邊打水;工具房里,爸爸帶著小鮮花唱《藍色之河》。
7.線性敘事組合段:小伙伴兒逼著小鮮花唱歌;爸爸認為鮮花可以成為阿肯,并把冬不拉琴給小鮮花。
8.線性敘事組合段:爸爸和鮮花趕著馬爬犁在雪林路上奔馳,唱著《藍色之河》,和小鮮花一起到冰上捕魚。
9.線性敘事組合段:媽媽突然頭暈摔倒。媽媽希望鮮花叫一聲媽媽,可是小鮮花沒有叫出來,她拿起冬不拉表達自己的心聲。
10.線性敘事組合段:爸爸突然去世,群體送葬時,小鮮花追隨送葬隊伍,唱出了《藍色之河》,為爸爸送行。
11.括入性組合段:媽媽邊烤馕邊看鮮花的日記。
12.段落:小鮮花穿著紅裙子在草原上、石人旁、泉水邊,長成了大鮮花。
13.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計劃幫同伴贏唱歌,得知有人來提親,明確表示要找個阿肯做丈夫。
14. 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指導兩個男青年寫情書,卡德爾汗聽到了她的情詩。隔帳對唱謊言歌,鮮花失敗了。
15.交替性段落:鮮花、卡德爾汗兩人和朋友一起猜測唱歌的究竟是誰。
16.線性敘事組合段:再一次挑戰(zhàn)對唱,與卡德爾汗相識。
17.線性敘事組合段:集體搟氈子結束,鮮花離開并想讓卡德爾汗指導自己,卡德爾汗被鮮花的才華打動。
18.線性敘事組合段:第二天,卡德爾汗來找鮮花,兩人約好在石陣相見,鮮花爽約。
19.線性敘事組合段:第三天,卡德爾汗與鮮花相見并合誦詩歌??ǖ聽柡拐嬲\地贊美她,并約好第二年古爾邦節(jié)要娶鮮花。
20. 括入性組合段:媽媽接著讀鮮花的日記,放開小牛犢去吃奶。
21. 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與卡德爾汗在不同的季節(jié)通過郵件交流。卡德爾汗約定古爾邦節(jié)回來,希望鮮花和他一起到城市發(fā)展。
22. 線性敘事組合段:古爾邦節(jié)大會上,鮮花與卡德爾汗唱歌比賽,卡德爾汗輸了。鮮花拒絕了卡德爾汗一起到城市發(fā)展和提親的要求。
23. 線性敘事組合段:媽媽摔斷了腿,醫(yī)生給媽媽治腿傷,媽媽撮合醫(yī)生和鮮花。鮮花提出只要讓她彈唱,她就嫁。
24.括入性組合段:媽媽讀日記,漸顯“哭嫁歌”。
25.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出嫁,卡德爾汗傷心而去。結婚當夜,鮮花與醫(yī)生分鋪入睡。勞作歸來的蘇力坦醫(yī)生與鮮花交流。
26.插曲式段落:蘇力坦醫(yī)生和鮮花去幫忙接生,孩子出生,兩人相視而笑。
27.線性敘事組合段:阿肯大會上,鮮花彈唱完,蘇力坦來接她,兩人合騎在草原上縱馬奔馳,展示了美好的愛情。
28.線性敘事組合段:冬天,蘇力坦出去砍柴,擔心的鮮花駕車尋找,從山坡上滾下,手指受傷沒保住。
29.線性敘事組合段:手指受傷的鮮花在泉水邊顧影自憐,并想辦法做了假手指彈冬不拉,蘇力坦感受到了她的痛苦,鼓勵鮮花。
30.描述性組合段:在不斷的轉場中,鮮花的琴聲不斷。
31.線性敘事組合段:鮮花參加阿肯大會,蘇力坦騎車去縣城買琴弦。鮮花獲得了獎勵,有人告訴了她蘇力坦出事的消息,她暈倒在地。
32.段落:葬禮上,鮮花拉斷了琴弦。畫外音:蘇力坦出車禍。
33.線性敘事組合段:受到打擊的鮮花臥床不起,再次失語,醫(yī)生告訴她懷了孩子。鮮花重新續(xù)上琴弦,唱起了《藍色之河》。
34. 括入性組合段:閃回到阿肯彈唱會,鮮花作為老師受到了熱烈歡迎。媽媽收起日記。
35.線性敘事組合段:孩子們坐上車去縣城,鮮花與卡德爾汗重逢,表達了要繼續(xù)唱歌的決心??ǖ聽柡拱炎约旱暮⒆悠鹈絮r花。鮮花懂得了爸爸的教導。
通過以上敘事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鮮花》的敘事結構遵循著自然時序,線性敘事組合段占據著大部分的篇幅,形成了一種從容、自然的順時敘事。哈薩克族逐水而居,順時遷徙,與大自然共始終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從容、豁達的民族性格和直率悠長的抒情風格在影片中都體現出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鮮花》是一部典型的表現哈薩克族的電影。
從序幕開始,影片便緊緊圍繞鮮花的阿肯夢展開?!皳u籃曲”段落中的小鮮花5歲都不會開口說話,但是爸爸對她充滿了希望,并斷言她一定會是一名優(yōu)秀的阿肯。爸爸與小鮮花感情深厚,爸爸的期冀就像是黑暗生活中的燈塔,也是小鮮花受欺負時溫暖的慰藉。這是鮮花一生中的第一個失語階段?!巴旄琛倍温渲校职秩ナ?,小鮮花唱出了第一句歌,也是她說的第一句話。鮮花的阿肯夢終于具有實現的基礎。“謊言歌”段落中,變奏出現,卡德爾汗的出現帶來愛情,也準備把鮮花帶離草原?!鞍⒖细琛倍温渲校r花拒絕了卡德爾汗的求婚,堅持留在草原上陪著媽媽,也堅持在草原上實現自己的阿肯夢。媽媽腿摔斷了,蘇力坦醫(yī)生看上了鮮花。“哭嫁歌”,鮮花嫁給了蘇力坦,蘇力坦支持鮮花的阿肯夢,兩人開始了甜美的婚姻生活。這時變奏出現,鮮花手指斷了影響了彈唱,她的阿肯夢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屬于第二次失語階段。蘇力坦不斷鼓勵她,使鮮花終于鼓起勇氣又開始彈唱。實現了阿肯夢的鮮花在阿肯彈唱會上獲得了肯定,突然得知蘇力坦為了給她買琴弦出了車禍。變奏再次出現,鮮花第三次失語。為了蘇力坦的遺腹子,鮮花又重新續(xù)上琴弦,做了小阿肯們的老師?!盁o聲”段落中,鮮花送別小阿肯的路上碰到了卡德爾汗,表達了繼續(xù)在草原培養(yǎng)阿肯的意愿。
在鮮花追逐阿肯夢的路上,有三次失語,第一次失語是天生的,因了爸爸的去世這一巨大刺激才得以改變;第二次失語是意外,因了蘇力坦的鼓勵才得以改變;第三次失語是受到了丈夫去世的巨大刺激,因了蘇力坦的后代而得以改變。對于一個阿肯來說,失語就意味著結束阿肯夢,但是影片給予了每一次失語一個拯救,每一個拯救歸根結底都是真情和生命的延續(xù),這部影片的“暖流”就是來自這里。
影片中的結構性元素被特別設定為歌曲《藍色之河》,哈薩克民族被稱為“唱著歌出生,唱著歌死亡”的民族,歌便是哈薩克族人的生命。《鮮花》的主題曲《藍色之河》,是哈薩克族著名民歌,用它做結構性元素,不僅具有強化確定影片感情基調乃至價值評判系統(tǒng)的強制性手段,而且使敘事更加連接,使鮮花的行為、思想也表現得更為合情合理?!端{色之河》“生命的長河直直彎彎,時而平靜,時而波瀾。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跨過千山萬水……”中表達的對生命的豁達、對人生挫折的認識,是充滿了希望的智慧之歌。與影片最后鮮花父親說的:“草原上的鮮花如此美麗,花蕾中積攢著風霜雨雪”形成了主題呼應,鮮明地表達了哈薩克族人對生命的看法。
在片首,小阿肯們合唱《藍色之河》,是第一次出現,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第二次出現是小鮮花伴著小卡德爾汗的《藍色之河》出生。第三、第四次出現是爸爸在工具房里和小鮮花交流,帶著小鮮花一起奔馳在冰原上,表達了爸爸和小鮮花之間深厚的父女情感。第五次出現是爸爸去世,小鮮花從無語到開口說話,唱的第一句就是它。第六次是丈夫去世,鮮花失語,得知自己懷了蘇力坦的孩子,又拿起琴弦續(xù)上開始唱這首歌。第七次與第一次重合,在小阿肯們《藍色之河》的歌聲中,鮮花得到了肯定。第一次和第七次的出現是首尾圓合,第二次是鮮花出生的不同尋常,第三次和第四次是表現父女之情,第五次是首次開口,第六次是再次失語后開口唱歌。鮮花的人生關鍵點上,《藍色之河》都出現,成了獨特的結構元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父親和鮮花的情感是鮮花失語后唱歌的關鍵,所以將《藍色之河》作為兩者情感的紐帶重復加強,做工具時懷抱著的低聲淺唱,受欺負之后點著鼻尖的溺愛之唱,雪原上縱馬的嘹亮歌唱,為第五次鮮花在父親去世后開口唱歌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礎。每一次《藍色之河》的出現,都預示著民族文化的交接與傳承,從父親交接到鮮花,從鮮花交接到一群小阿肯,鮮花的阿肯夢已經不僅僅是夢了,它終于有了更多重意義的實現。
在《鮮花》中,鮮花無疑是故事的絕對主角,是敘事的中心和影片視覺結構的中心。從整個敘事結構上來說,鮮花是處于講述者的角度,應該是觀看者的位置,但是由于整個影片結構是鮮花媽媽在看鮮花的日記,鮮花又處于被看的位置。觀看與被看在鮮花一個人身上得到了重疊,就讓整部影片感覺到是全知視角,更像是一個紀錄片,這種結構方式隱藏了紀錄的實質,顯示出導演不是簡單地想要記錄一個人,而是用這個人來寄予更深切的含義。切實地說,鮮花的人生就是哈薩克族傳統(tǒng)藝術——阿依特斯發(fā)展的寓言,從出生的失語,到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的選擇,到失去了手指、失去了丈夫的挫折,鮮花經歷了這些挫折、戰(zhàn)勝了這些挫折浴火重生。更值得反思的是,當遇到挫折,每一次的拯救都是具有濃厚草原文化的當地人民。第一次失語的拯救者是父親,第二次失語的拯救者是蘇力坦,第三次失語的拯救者是蘇力坦的孩子。這些都是帶有濃厚傳承意味的文化拯救。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曲藝的典型代表,這一文學類型與哈薩克族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生產方式緊密結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哈薩克族的年青一代對阿依特斯的興趣越來越淡漠,這種傳統(tǒng)藝術一度有失語的危險。2006年5月20日,國家將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地積極舉辦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節(jié)、阿肯阿依特斯大會,在國家文化政策指引下,阿依特斯正再次煥發(fā)生機。但是,正像《鮮花》篇末所表現的一樣,小阿肯們都坐上車到城市中去了,卡德爾汗也在城市中發(fā)展,堅守著的鮮花飽含著風霜雨雪的吹打仍然在堅守,如果沒有本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揚,阿依特斯無法再次在世界舞臺上發(fā)聲。
《鮮花》多運用線性敘事組合段,使其敘事結構從容、自然。選用哈薩克民歌《藍色之河》作為結構性元素,塑造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寓言式的敘事加深了《鮮花》的思想深度,揭示了民族傳統(tǒng)藝術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