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潤/南京鐘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當前,很多大學生由于是獨生子女,長期受到父母的驕縱,養(yǎng)成了自私的習慣,做事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自身,枉顧他人的感受。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大學生基本都沒有吃過苦,享樂主義盛行,這些不良習慣以及心理問題都導致了大學生難以承受推動國家進步的重任。針對這種情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弘揚英烈精神,通過對真人真事的講述來喚起學生的愛國意識,并將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現(xiàn)在大學生對于國家發(fā)展關注力度較低,個別大學生還存在崇尚西方文化,熱衷于進口商品的思想,對于愛國人士的行為更是嗤之以鼻。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將英烈視死如歸、不做亡國奴的故事講述給學生聽,使得學生能夠與英烈之間產(chǎn)生心靈的交融,從而影響大學生愛國觀念,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如果沒有國家,我們將會無從生存,如果沒有國家,我們將無法安身立命。只有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以及民族的重要意義,才可以提升愛國氣節(jié),逐漸成為國家的脊梁。
新一代大學生就好像是溫室當中的花朵,經(jīng)受不得嚴寒酷暑,稍微經(jīng)歷一些挫折,就意志消沉,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有的學生行為比較偏激,易走極端。所以,培養(yǎng)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于提升學生抗壓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英烈們的事跡便是典型的培養(yǎng)素材,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屈不折,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以及堅信革命最終會取得勝利的信心。所以,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給學生講解英烈們戰(zhàn)斗的艱辛,使得學生可以了解他們在戰(zhàn)斗過程中是如何堅持不懈的開展戰(zhàn)斗的。這種真實案例,能夠激勵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不驕奢淫逸、不依賴父母,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夠成為推動國家發(fā)展的脊梁和支柱。
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實,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效果。將英烈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當中,比如在中國革命發(fā)展史的授課過程中講述革命英雄的事跡,使得學生可以從故事當中感悟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能夠將一些地方性的英烈事跡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使得學生可以感到英烈精神就在身邊,從而更加容易接受。課堂教育中融入英烈精神,不單單可以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感受集體主義以及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在全新的發(fā)展階段確立正確理想以及信念。
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個性、豐富的情感,對于新鮮的事物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很多學生厭惡課堂教學的那種安靜的 氛圍,更加喜歡一些充滿個性化的校外實踐活動。高校需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嘗試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工作。利用地理以及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和附近的革命教育基地之間構建緊密的聯(lián)系,組織學生定期參觀以及學習,開展紅色教育的基礎上,灌輸英烈精神,使得學生能夠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激勵學生珍惜當前生活,努力成為一個有責任心以及愛心的社會公民。很多高校在暑期的時候都會組織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高??梢越璐藱C會,組織學生到革命老區(qū)感受生活,體驗英烈精神,使得他們的內心能夠受到滌蕩。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設備的普及率不斷提升。網(wǎng)絡思政教育工作也有了實施的可能,但是這種教育活動不管是參與載體、組織形式亦或是組織方法,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依然處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組織學生參與英烈祭奠活動,提升學生傳播英烈精神的積極性。傳統(tǒng)思政教育工作依然是網(wǎng)絡思政教育活動的保障以及基礎,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形式的拓展、創(chuàng)新以及延伸。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wǎng)絡媒體采用聲音、文字以及圖像等立體化的形式傳遞信息,還可以使用傳統(tǒng)的形式,通過校園廣播站、公告欄以及電視屏幕的形式進行傳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成為全方位、立體化的發(fā)展格局,能夠為英烈精神的傳播提供物質載體。
總而言之,英烈事跡是紅色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素材來源,它是紅色資源教育轉化的重要途徑,能夠為紅色資源的教育轉換提供更加高效的途徑,有著難以取代的意義。后人不能忘記革命英烈,同樣也不能忘記歷史,將英烈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實現(xiàn)對英烈的緬懷,同時也能夠保證英烈精神的傳承,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樹立正確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1]王娟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及融合[J].普洱學院學報,2017,33(3):80~82.
[2]林密,王玉玨.聆聽時代聲音,展現(xiàn)真理力量——十九大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科的必要性及其路徑[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