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 文
作為秋天里的第一個節(jié)日,七夕總會被浸染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凄美色彩。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詠嘆牛郎、織女悲歡離合及七夕風(fēng)俗的詩文。
《詩經(jīng)·大東》中最早記錄了牛郎、織女的情事:“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中的牛郎、織女分隔于天河兩岸,終日辛勤勞作,使人感覺到那份相望而不能相聚的幽怨之情。三國時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說:“星漢兩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dú)何辜限河梁?”表達(dá)出了詩人對這兩位有情人因長期被天河阻隔所產(chǎn)生的哀婉同情。
自古以來,心靈手巧的女性都備受人們贊賞,南朝皇帝梁簡文帝有詠誦穿針乞巧之句:“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fēng)來?!保ā镀呦Υ┽槨罚耙稍隆薄昂揎L(fēng)”表現(xiàn)了穿針女想盡快將彩線穿入針孔的急切心情。南朝梁時的詩人劉遵、劉孝威,也各有《七夕穿針》詩一首:“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花抽一縷,舉袖弄雙針?!薄翱|亂恐風(fēng)來,衫輕羞指現(xiàn)。故穿雙眼針,持縫合歡扇?!鼻霸妼懘┽樑恿⒂诨ㄇ霸孪?,以穿雙針爭強(qiáng)斗巧。后詩中的女子于七夕穿針則不僅乞巧,更重要的是向織女祈求愛情,當(dāng)“故穿雙眼針”時,她既懷有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又“恐風(fēng)來”縷亂,穿針不順,給她“合歡”的美夢投上一層暗影。詩人借助具有特征的事物,以暗示的手法,推開了穿針女的心靈之窗,讓人們看到了她們七夕穿針活動的內(nèi)心隱秘。
七夕詩雖然浩如煙海,但能寫出新意的并不多見。清代,江蘇鎮(zhèn)江有個王氏女,她在14歲那年的七夕,作了一首詩:“四海煙沉望下方,笑他癡女忒荒唐。小仙果有無窮巧,如何一歲一見郎?!睆脑娭锌梢钥闯鲞@個少女不信“乞巧”迷信,借用織女之口寫詩,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前人窠臼。
清代浙江秀水縣有個叫黃箴的才女,著有《文韻閣詩集》,她也寫過一首《七夕》:“造化玄機(jī)卻總才,名花終古少常開。阿依不乞天孫巧,但愿年年送拙來?!北磉_(dá)因?yàn)樯咸旒啥视胁诺呐?,因而自古以來才女大多薄命的哀怨之意。作者別出心裁地寫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孫”(織女)乞巧,而要求“乞拙”,這是對當(dāng)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控訴和鞭撻。
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寫過一首獨(dú)具韻味的七夕詩,表現(xiàn)了詩人的浪漫情懷:“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顆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p>
一首首詩詞歌賦,傳達(dá)出人們對牛郎、織女堅(jiān)貞不移的愛情的贊詠慨嘆。七夕使紅塵中的我們仰望星空,欣賞永恒的愛情;這個節(jié)日,也一直深深地打動著中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