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作為日本推理小說“新本格派”代表人物,東野圭吾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暢銷推理小說,如《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秘密》《湖畔》《解憂雜貨店》等,屢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2017年3月31日,由蘇有朋執(zhí)導的懸疑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于國內上映。韓杰執(zhí)導的《解憂雜貨店》則于2017年12月29日上映。同一年內,兩部由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懸疑推理電影在國內上映,東野圭吾作品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
《解憂雜貨店》是一部非傳統(tǒng)意義的推理小說,這部推理小說中沒有命案,沒有被害人,沒有兇手,沒有偵探,卻依然是一部懸念迭出的推理小說,充滿奇幻色彩,卻又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東野圭吾通過五個彼此相關的短篇故事,跨越時空、層層鋪設、巧妙架構,講述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以及面對人生困境時的抉擇。這與東野圭吾一直以來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契合,即通過推理小說反映社會現實,揭示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現象,探討人生困境與人性話題。
《解憂雜貨店》中最具奇幻色彩的是時間和空間的設定。小說時間跨度逾三十年,有兩條時間線。以過去的雜貨店以及廢棄的雜貨店為空間載體,圍繞著“信件”這一重要敘事元素,將經營雜貨店的浪矢雄治、向他尋求答案的求助人與闖入廢棄雜貨店的三個年輕人的人生交織在一起。通過東野圭吾精妙的鋪設,復雜的時空不但沒有令敘事結構變得混亂,反而布局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彩異常。電影延續(xù)了原著的時空設定,保留了小說文本中的重要敘事元素,承襲了小說文本的奇幻色彩。
《解憂雜貨店》并不是東野圭吾筆下唯一的跨越時空類小說,同樣的作品還有《時生》,作者喜歡利用不同尋常的時空結構來敘事。小說中奇異的時間設定,使屋內與屋外的時空產生交錯,過去和未來拼貼在了一起,也使已故店主浪矢雄治與三個在他故去33周年后闖入雜貨店的年輕人產生了交集。
孤獨的老人浪矢先生在經營一間雜貨店的同時,也為陌生人解答生活中的疑難問題。只要將問題寫在信里,塞進雜貨店卷簾門的投遞口中,第二天就能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信。不過,隨著浪矢先生健康狀況的惡化,雜貨店最終被關閉,人們的求助信再也得不到老人的回復了。然而,1979年9月13日夜里,最后一次來到雜貨店的浪矢先生,收到了來自未來的信。這一切是因為2012年9月13日夜里,廢棄許久的雜貨店里來了三位不速之客——三個小偷小摸的年輕人闖進店里,他們收到了來自過去的求助信,出于好奇等心理一一回復了信件。
小說中兩條主要的時間線,即20世紀70年代浪矢先生經營雜貨店時的過去,以及2012年三個闖入廢棄雜貨店的年輕人所處的未來。電影中,將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改為20世紀90年代和2018年,相對于小說,電影的時間設定更貼近中國觀眾熟悉的年代,拉近了故事與觀眾的距離,增加了故事的代入感和親切感。
故事中兩條時間線與多重敘事結構在最后奇妙地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閉環(huán),人物與事件之間彼此關聯(lián)。作為小說,這種時間架構與敘事方式自然十分精彩,但是,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卻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因此,無論是日本版的《浪矢解憂雜貨店》,還是中國版《解憂雜貨店》都對小說文本進行了簡化處理。通過比較清晰的時間安排以及提煉出來的經典故事段落,將原著所要表達的面對人生困境與情感糾葛的抉擇展現出來。
除了獨特的時間結構,《解憂雜貨店》的空間設置也非常耐人尋味。故事的發(fā)生地設置在一座廢棄許久的雜貨店中,為小說增添了神秘感,刺激了讀者和觀眾的窺探欲。故事中,過去的雜貨店與未來廢棄的雜貨店是時空中一處獨特的存在,它可以連接過去與未來,只要合上卷簾門,過去與未來的時空便合二為一,但是打開門的瞬間,時間便恢復為常態(tài)。這間落滿灰塵的廢棄雜貨鋪,就像一只巨大的郵筒佇立在街角,等待著迷茫的人們將求助的信件投進其中。
《解憂雜貨店》小說和電影的開篇,主角們進入這間廢棄雜貨店的時間均是深夜。漆黑、空無一人的街道,布滿灰塵的廢舊雜貨店,晃動著的蠟燭火焰,突如其來的信件,令故事從一開始就吸引了讀者和觀眾的注意力,既懸疑又透著驚悚,使人們屏住呼吸,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試圖探尋雜貨店的“秘密”。
1.產值。農村化學品規(guī)模企業(yè)產值呈現持續(xù)上升的趨勢。截至2011年(按基年價格計),產值由大到小分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13906億元),紡織業(yè)(13039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yè)(7374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yè)(3604億元),醫(yī)藥制造業(yè)(2907億元)和化學纖維制造業(yè)(2450億元)。
廢舊建筑的設定不僅存在于推理小說中,也是眾多恐怖懸疑電影的最愛。人類始終對未知事物以及廢棄建筑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解憂雜貨店》的空間設定為整部小說增添了神秘色彩,令人亟待一探究竟。
“放棄不難,但堅持一定很酷。”雜貨店老板浪矢雄治為來信求助的人寫回信,答疑解惑,一堅持便是10年,直到生命的盡頭。東野圭吾在采訪中說,日文里“浪矢”(ナミヤ)和“煩惱”(ナヤミ)的片假名寫法十分相似,所以他才為雜貨店的店主取名為“浪矢”?!昂⒆觽冩音[著喊著‘煩惱、煩惱’,看到雜貨店門口寫著‘可以訂購,請商談’的牌子后,就打趣店主爺爺說:‘那么關于煩惱也能和你商談嗎?’對此,店主爺爺回答說:‘好啊,不管談什么都行呢。’這其實就是整個故事的開端。”
孩子們,以及后來向浪矢先生的求助的人們,用“信件”傾吐心事,寫下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期待獲得指引?!靶偶笔恰督鈶n雜貨鋪》中最重要的敘事元素。小說中,求助人在雜貨店的信件投遞口里投入信件,第二天就能在店后的牛奶箱里拿到浪矢先生的回信。十年中,浪矢先生幫助了許多人,讓他們聆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了選擇。
浪矢先生去世33周年的夜里,三個年輕人偷偷溜進了廢棄的雜貨店里,在緊張和恐慌中,他們收到了一封匿名求助信,然而漆黑的街道上空無一人,這封突如其來的信件如同一個巨大的問號懸在了主角、讀者和觀眾的心中。究竟是誰,在深夜里朝一間明顯已經廢棄的雜貨店里投遞了這封信?
“信件”貫穿整部小說,將數個觸動人心的故事串聯(lián)在一起。數十年時光中的雜貨店,默默履行著“解憂”的職責,無論是已故店主浪矢先生還是無意間闖入的三位年輕人,都用自己的筆給出了答復,關于困惑,關于人生。
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與故事,通過東野圭吾的巧妙安排,利用錯綜復雜的故事,變換交錯的時空,最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千絲萬縷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浪矢先生曾經幫助過的人,在浪矢先生已經故去的未來給浪矢先生回信,感謝他提供的幫助,這些信件竟然投遞到了浪矢先生手中。而闖入廢棄雜貨鋪的三個年輕人,則收到了浪矢先生住院期間投遞到店里的求助信,他們回復后,很快就收到了求助者的回信。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如抽絲剝繭一般,脈絡逐漸清晰,謎底逐漸顯現。整個故事懸念迭出,沒有辜負推理小說的名頭,卻有著尋常推理小說沒有的脈脈溫情。
在浪矢先生生活的20世紀70年代,郵件與郵遞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無論是小說中的2012年,還是電影中的2018年元旦,郵件這種古樸的事物已經十分罕見,連明信片都成為懷舊的符號。
快節(jié)奏的現實生活,方便迅捷的信息交流,視頻通話的普及等令傳統(tǒng)紙質郵件幾乎銷聲匿跡,人們看到的不再是個性化的手寫筆跡,而是規(guī)矩整齊的電腦字體,雖然視覺上十分清晰整潔,卻少了那么一抹親近的意味。
按常理來講,人們應該因為溝通的便利而更加親密,然而實際上人們卻彼此愈加疏離。溝通的方式越多,人們越疏遠,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交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需求,通過交流,人類社會才得以維系、發(fā)展、進步。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奇特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思想,誤解正是由于每個人對于語言和文字的不同解讀而產生的。這種認知上的錯位,有時會產生非常有趣的結果,就像雜貨店中回信的三個年輕人,他們的回信的確影響了收信人的人生,但是這種影響造成的結果,早已經超出了三個年輕人想象的范疇,也超出了讀者和觀眾的預期。
很多時候,比起坦誠純然的孩子,成年人通常不愿尋求他人的幫助。在《解憂雜貨店》中,這一點也有所體現,最初向浪矢先生提問的都是孩子,他們仿佛在玩一個有趣的游戲一樣,提出自己或天真或調皮的問題,拜托浪矢先生回答。直到這間雜貨店可以為人答疑解惑的名氣傳開之后,才有成年人嘗試著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嚴肅問題,尋求指點和幫助。
其實,當人們身處困境,只憑自身的經驗和能力不足以做出判斷的時候,尋求他人幫助并不可恥。更何況,大多數情況下,求助人的內心其實早就偏向于某一個選擇,只是無法下定決心而已。就如同浪矢先生說的那樣,每一個寫信求助的人,其實心中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收信人按照信件的指引,通過自己的解讀,做出全然不同的選擇,人生自然也會因此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沒有什么可放棄的,也沒有什么可堅持的?!边@是電影《解憂雜貨店》中“小波”的一句對白。小波、彤彤、阿杰,這三個闖進廢棄雜貨店的年輕人,每個人的背后都有著各自的故事。三個人并非什么良善之輩,從小偷小摸到打砸住宅,可以說是典型的不良少年。
日本雖然是低犯罪率國家,但是惡性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比例卻十分驚人,許多駭人聽聞的青少年惡性犯罪案例都出自日本,在世界犯罪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東野圭吾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青少年犯罪的小說,如《紅手指》《彷徨之刃》《信》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方方面面,觸及問題的本質,探討犯罪背后的成因以及與此相關的法律等問題。《解憂雜貨店》的故事也將青少年犯罪作為串聯(lián)整部小說的引子,以犯罪的形式進入讀者的視野,以罪案終止作為整個故事的終結。
“在光怪陸離的城市拼盡全力,最難的卻是不忘初心。”為求助人給予幫助的同時,浪矢先生也有自己的困惑,那就是他的建議是否真正幫助了那些向他求助的人。為此,他在身體病弱的時候選擇關閉了雜貨店,不再回復信件。但是,浪矢先生的心中仍然有所希冀,期待那些求助人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走出人生和情感的困境,得到幸福。
小說有著冷靜派推理小說的外表,內在講述的卻是人生中的情感羈絆以及夢想與現實該如何取舍的問題。東野圭吾用平實質樸的筆調娓娓道來,無論是詢問是否參加奧運會的“月兔”,還是詢問是否該繼承家業(yè)的小城音樂人,每一個向浪矢先生求助的人,都面對著愛情、親情、夢想的糾葛。通過浪矢先生的回信,他們找到了答案。
電影延續(xù)了小說溫暖治愈的主題,并沒有對其主旨進行改動。由于改編后的故事張力不足,以及視覺表現力不夠等原因,電影并沒有獲得預期的絕佳口碑。但是也絕非某些觀影者口中淡而無味的“雞湯”。過分恥笑“夢想”,將所有具有勵志療愈意義的事物都稱為“雞湯”是可怕的?!皢省蔽幕牧餍?,才值得人們深思和恐懼。
《解憂雜貨店》的電影改編雖然不夠成功,但是可以看出其中的誠意。對于其他文化語境作品的“本土化”“在地化”改編值得嘗試,同樣,無論他國還是本土,“接地氣”“說人話”看起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殊為不易。如《解憂雜貨店》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奇幻作品,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