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互文性,基本含義有二:一是指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間的關系;二是說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其中多少都能辨認到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時文化的文本和周圍文人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對過去的引文的重新組織。法國作家弗朗索瓦·莫利亞克(1885~1970)的散文詩《卡門》,就成功地運用了互文性。
《卡門》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梅里美(1803~1870)的代表作。小說敘述了美麗、狂放、性格剛烈的吉普賽女郎卡門從事走私的冒險經(jīng)歷。她引誘無辜的士兵唐·若瑟,使其陷入情網(wǎng),跟著她一起去闖蕩。但不久,卡門又愛上了一個斗牛士,拒絕了若瑟的愛情,不惜死在若瑟的劍下。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1838~1875)根據(jù)梅里美的小說改編的,完成于1874 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在他的有生之年,觀看了36 次《卡門》,留下了很多贊美之詞。他甚至說:“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潮濕的北方告別了,可以向瓦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犊ㄩT》的音樂洋溢著溫暖國土上的明朗氣氛!”對于愛情,尼采更直指其核心:“愛情作為一種命運,一種災難,諷刺、直白、殘酷,就像大自然本身!結(jié)束這部作品的唐·若瑟最后的喊叫‘是我殺死了她,我……我親愛的卡門!’如此嚴峻、如此可怕地表現(xiàn)出構(gòu)成愛情核心的悲劇性反諷,我從來沒見過!”
莫利亞克的散文詩《卡門》截取的是歌劇中的一個片斷,最緊張、最激烈的片斷——以唐·若瑟的哀求(“我不恐嚇,我懇求,我哀求……”)、表白(“我會忘記一切的……我們將重新開始生活……”、警告(“卡門,現(xiàn)在還來得及……”)以及哽咽絕望(“你真的不愛我了!”),對此并顯示出卡門的冷漠、頑強,視死如歸。而卡門一言不發(fā),有言(原劇中卡門斬釘截鐵地說:“不管你重復多少遍,不行就是不行,我自由自在地生,自由自由地死,誰也管不著!”)也省略掉了,性格反而更加鮮活。因為她的愛有別于普通人的愛,是以自由為前提的,受不得半點拘束,一旦受阻便轉(zhuǎn)化為仇恨,為了愛,她寧愿選擇死亡。
在這場尖銳的戲劇沖突中,音樂起了作用,“《斗牛士之歌》的音樂停止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伴隨著小提琴令人蕩氣回腸的樂曲……劇情繼續(xù)發(fā)展”,觸動我們心靈最深處的隱私,從而發(fā)現(xiàn)“一個眾所周知、但如果人們希望忍受生活便必須遮掩的真理”——尼采評《卡門》語:斗爭、仇恨與愛情的關照。
莫利亞克因為在小說中“深入刻畫人類生活的戲劇時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藝術(shù)激情”而獲得1952 年諾貝爾文學獎。莫里亞克有一句名言:“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能夠變得比目前更少一些罪惡?!痹凇犊ㄩT》這篇散文詩中,亦不難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