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木雕作為一個地方的顯性視覺文化,融匯了多種文化因素,在考察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關于建筑藝術的知識。從一定意義上講,研究建筑主要從其外在的結構形態(tài)、自然環(huán)境、民情風俗等多視角對其進行考證,這樣可以較為深入全面地去了解一個地區(qū)的建筑文化特征。維吾爾族建筑在新疆可以稱得上具有典型代表的地方建筑,能夠代表新疆地方的建筑藝術文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維吾爾族建筑中的木雕。
木雕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在不同的民族之間時有傳播,并彰顯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維吾爾族木雕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彰顯出其獨特的視覺審美特點。它融合了多種木雕風格后形成獨特的本民族木雕風格,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建筑木雕是其傳統(tǒng)木雕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著一個地區(qū)的建筑文化,同時也體現(xiàn)出一個地區(qū)的視覺生態(tài)審美。
從喀什維吾爾族的建筑木雕歷史來看,木雕技術是一種古老的藝術??κ驳奈墨I歷史是碎片式的,了解早期的建筑木雕藝術,主要依靠其他的歷史資料。在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樂智慧》中提到過喀什地區(qū)的工匠藝人,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由此可以看到,在喀喇汗王朝時期已經有工匠藝人開始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從其著作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藝人的地位并不高,認為要善待他們,他們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1]從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的言論可以推斷出,在當時工匠藝人處在社會底層,生活水平低下,作為當時的學者能夠注意到這個問題,難能可貴。今天喀什的傳統(tǒng)木雕,似乎還流淌著喀什歷史發(fā)展的印記。在古代,雕刻工藝大部分是滿足上層階級的需要,下層人民很少把雕刻作為審美對象,更多的是為謀生而為貴族或者上層階級提供雕刻服務。在喀喇汗王朝時期,喀什一度成為周邊最重要的城市,歷史也一度輝煌,在雕刻工藝發(fā)展上極為迅速,創(chuàng)造了喀什文明。然而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文明也隨之被湮沒。相關史料記載,喀什地區(qū)的建筑雕刻起源是來之于喀喇汗王朝的宮廷建筑,爾后隨著中央王朝的實力削弱和瓦解,散落在民間的藝人把這種雕刻技術運用于民間建筑木雕,漸漸地被傳播開來。這樣就形成了今天能夠見到的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
從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其整個發(fā)展過程是較為復雜的??κ簿S吾爾族建筑木雕在公元1世紀之后,技術就已經很發(fā)達,發(fā)達的原因是早期水上絲綢之路并沒有今天這樣暢通,陸上絲綢之路遠勝于海上??κ蔡幵诮z綢之路的一個節(jié)點之上,一度成為路上絲綢的重要城市。商業(yè)的交流勢必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往,雕刻藝術也被喀什地區(qū)藝人所接受和吸納,進而形成了喀什地區(qū)木雕的特色。然而建筑木雕到11世紀才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并且逐漸形成了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特征。[2]后來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沒落,喀什的文明就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土之中,很少有新疆以外的學者對其進行關注和研究。今天反觀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的建筑木雕,似曾徜徉在昨天的歷史之中,較多的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建筑木雕保持了歷史上某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原因在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沒落使得外界的文化藝術長期不能夠較為順利地進入到喀什地區(qū),原生態(tài)的建筑木雕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構成了今天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建筑木雕的新樣式。
木雕的材質是以木料為主。選擇不同材質的木料,可以制作出不同質感的木雕。維吾爾族建筑木雕在材質選擇上較為考究,因此在建筑木雕結構上顯得美觀大方。從收集整理的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建筑木雕來看,在建筑木雕結構上主要呈現(xiàn)出下面幾種固定樣式:
門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門的裝飾布局會對建筑的美觀效果有一定的影響。維吾爾族建筑特別注重門外部的裝飾。從收集的情況來看,門外部的裝飾從圖案樣式上來劃分,可以分成三類:幾何紋、植物紋和乳釘紋紋樣。幾何紋占據(jù)了維吾爾族木門雕飾的主體,可以把該種紋樣視為維吾爾族門外部裝飾的基礎。這種雕飾的出現(xiàn)原因在于新疆地區(qū)受到宗教因素的影響,而伊斯蘭教藝術多是以幾何紋樣的圖案為主,故在門上也有類似的圖案出現(xiàn)。從其構成的結構來看,這種雕飾在門上的結構表現(xiàn)為疏密結合的特征,兩扇門上的雕飾圖案也呈對稱結構分布(見圖1)。以植物紋作為雕飾在門上的圖案并不作為主要部位的裝飾,而是分布在門的邊緣位置(門的上半部或者是兩邊的位置)作為襯托作用的雕飾(圖2、圖3)。從選擇的植物來看,主要以生活常見的植物為主,例如向日葵、雪菊花等。乳釘紋在維吾爾族建筑門裝飾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裝飾手法。乳釘紋常為中原地區(qū)門上所裝飾的一種樣式,而在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木門上出現(xiàn),說明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原的藝術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之間在建筑文化方面存在交流的現(xiàn)象。從色彩上來看,喀什維吾爾族門多以鮮亮的顏色為主,主要有藍色、綠色、黃色為主色調,兼以紅色、白色作為點綴,這也是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木門裝飾特有的色彩搭配形式。從門的雕飾整個情況來看,維吾爾族在門的裝飾上主要強調滿、對稱、均衡、穩(wěn)定的結構原則。
圖1 幾何紋樣裝飾的門
圖2 局部花卉紋樣裝飾的門·向日葵
圖3 局部花卉紋樣裝飾的門·雪菊
窗戶是建筑中在墻壁或者房頂上留的洞孔,主要是為了采光或者空氣流通而安裝的。喀什維吾爾族建筑中的窗戶在結構上具有獨特的特征。窗戶在造型上主要有三種,一種為拱券結構。拱券結構的窗戶又分成尖拱券(圖4)和圓拱券(圖5)。另一種為矩形結構,矩形結構的窗戶分為裝飾較為精細的風格(圖7)和樸素大方的風格(圖8)兩種。還有一種小窗戶,裝飾性上較為普通,主要是為了通風和防止風沙入侵而制作的(圖8)。維吾爾族工匠藝人在雕刻制作這種木制窗戶時,會根據(jù)主人的要求進行制作或者結合建筑的整體需要進行適當?shù)陌惭b,進而使得適應整個建筑結構的需要。從窗戶上的雕飾來看,這種窗戶的結構模式可以認為是吸收拜占庭建筑藝術的結果,窗戶明顯地趨向于拜占庭式樣。但是從造型結構的細部來看,又不完全是拜占庭的風格。因為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工匠藝人在木雕窗飾上堅持繁簡、疏密、中軸線對稱等結構原則,形成了喀什地區(qū)的建筑窗戶木刻藝術風貌。
圖4 尖拱券結構的窗戶
圖5 圓拱券結構的窗戶
圖6 矩形結構窗戶
圖7 矩形結構窗戶
建筑中柱式的運用使得建筑在形式感上趨于更多的變化??κ驳貐^(qū)的柱式在國內民居建筑中也是變化較多的一種,這是地緣因素造成的??κ驳貐^(qū)處于古絲綢之路上。古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yè)要道,也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喀什地區(qū)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希臘、印度等外國建筑的影響。從對喀什地區(qū)的建筑了解到,早期的建筑柱子裝飾主要以木質材料為主。現(xiàn)在喀什地區(qū)建筑柱子多采用仿木柱子(多為水泥制作,表面涂漆,類似木雕)。當前以木雕作為建筑的柱子不是太多,但是目前仍然可以看見一定數(shù)量的建筑木雕柱式。從柱式構成來看,喀什地區(qū)的木雕柱式結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尋。木雕柱子(圖9)主要集中在兩個部位,一個部位是柱子的下半部,也是時常講述的裙柱和柱頭,柱身相對兩者而言,裝飾較少。較之中原地區(qū)的建筑柱式,喀什地區(qū)的建筑柱式裙柱顯得較高,雕飾方面也更精美。在柱頭雕刻上,采取的多層結構,類似于古希臘建筑中經典柱式——科林斯柱式。然而從局部裝飾來看,又有阿拉伯樣式的圖案穿插其中。所以喀什地區(qū)早期柱子的構成形式較為復雜,并體現(xiàn)出多元建筑藝術文化。
圖9 建筑柱子
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在造型結構、雕刻方法、裝飾紋樣和色彩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蘊含著多元的藝術文化審美特征。它既有來自于中原地區(qū)的建筑文化審美,也有來自近東的建筑文化審美,體現(xiàn)出了一種包容多樣的建筑文化審美特征。
相對西域,中原地區(qū)的建筑文化始終在中國建筑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新疆古代處于西域腹地,但是它并非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一定時期內,它的文化處于邊緣位置。建筑也一樣,很少被新疆以外地區(qū)的群眾所接受。但是內地的建筑風格卻被新疆地區(qū)所吸納,尤其是以土木為基礎的建筑。從建筑上吸收最為明顯的是雕刻技術,尤其是木雕技術。例如中原地區(qū)的雕花窗戶,同樣在新疆地區(qū)的建筑中出現(xiàn),并且出現(xiàn)相似的風格特征。這與新疆早期的社會文化有著重要的關系。新疆在早期社會主要是以游牧民族為主,使用木雕作為建筑裝飾鮮見,但是后來受外界文化的影響,逐漸地定居下來,營造生土建筑,然后才開始對房屋的裝飾進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民族風格。然而從對新疆喀什地區(qū)的建筑木雕考察情況看,其在建筑風格上有內地的樣式,有些地方并非都是出自于本土。
中原地區(qū)的建筑講究中軸對稱式分布構局,體現(xiàn)一種王權思想,在維吾爾族建筑文化中卻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而是采用宜居的原則,這個原則是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需要。由于喀什地處于亞洲腹地,常年雨水稀少,干燥的環(huán)境使得當?shù)鼐用裰荒軌蛉ミm應這種生存環(huán)境。為了美化居住的環(huán)境,當?shù)鼐用裰饕菑膬蓚€方面著手,一方面在房子周圍及庭院種上綠植,另外一方面在建筑的本身上下功夫。綠植是美化建筑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在建筑上雕飾圖案紋樣同樣也是一種方式。工匠藝人利用當?shù)氐慕ㄖ玖?,在門窗、房梁、柱子、門枋等部位雕刻花紋,其目的是為了裝飾的多樣性和審美的需求。中原地區(qū)建筑文化出現(xiàn)較早,發(fā)展較快,相對成熟,在木雕技術方面老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這種雕刻技術逐漸地外傳新疆地區(qū)。
新疆喀什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建筑木雕的紋飾,主要表現(xiàn)的有桃子、杏子、巴旦木、葡萄和荷花等。桃子、杏子、葡萄和荷花的紋飾在中原地區(qū)建筑雕刻中也時常被運用。這些紋飾在新疆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中出現(xiàn),說明喀什當?shù)鼐用駥@些圖案的喜愛。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新疆本土擁有這些植物與當?shù)厝罕姷纳钕嚓P,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對于中原地區(qū)建筑裝飾圖案的認同。當然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吸收中原地區(qū)的建筑圖案紋飾樣式,主要是為了豐富新疆喀什本地建筑的審美性及其表現(xiàn)上的豐富性。
不同的藝術文化交流與學習是地區(qū)藝術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基礎,沒有交流的藝術文化過于閉塞,藝術文化發(fā)展也相對滯后??κ驳貐^(qū)在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一度成為新疆城市中重要的文化代表,主要原因是喀什地區(qū)位于中亞的腹地,歷來是商路南段必經之地。古絲綢之路不僅把西方的商品帶入到喀什,而且把西方的藝術文化也帶入到喀什,就促使喀什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逐漸變得豐富多樣。當?shù)氐墓そ郴蛩嚾税盐鞣絺魅氲慕ㄖ囆g也逐漸地融入到喀什本地的建筑之中,使得喀什本地建筑在藝術風格和審美上出現(xiàn)了較大的改變。
喀什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建筑吸收了近東的建筑風格樣式,具體表現(xiàn)在建筑雕刻方面。喀什地區(qū)工匠藝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不僅接受了這種外來的藝術,而且在雕刻技法上對其進行改進,進而適應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對建筑的審美需求。在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中,可以看到拜占庭風格的雕飾,也可以看到類似于古希臘的建筑柱式,主要區(qū)別在于西方的建筑雕刻多采用大理石制作,然而喀什建筑木雕多采用木質材料。木質材料制作雕刻在難度上,較之大理石材料要相對簡單,因為大理石硬度較高,雕刻制作較為復雜。木質材料制作,在雕刻塑造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所在,與此同時,在做工和視覺效果上更為精細美觀。
拜占庭建筑風格在喀什地區(qū)也出現(xiàn),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之路開通以后,西方的藝術文化也隨之傳入到喀什地區(qū),喀什地區(qū)的維吾爾族逐漸地受到拜占庭風格藝術的影響。[3]除此之外,在大約公元10世紀左右,伊斯蘭教開始東傳,喀喇汗王朝開始接受了伊斯蘭教,當?shù)氐木S吾爾族開始信奉伊斯蘭教,接受伊斯蘭文化,所以伊斯蘭建筑風格對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建筑也產生重要影響。雖然選取的建筑材料不同,但是在造型上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如在門上、窗戶、房梁等處的雕飾,有些是對伊斯蘭藝術的一種高度模仿。
上述的兩個因素對喀什地區(qū)維吾爾族建筑木雕的審美形態(tài)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一種地域文化審美形成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κ驳貐^(qū)維吾爾族建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是有著相應的演變過程,只是苦于歷史文獻資料較少,深入研究得不夠。而把喀什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建筑放在絲綢之路的大環(huán)境之中對其進行考量,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建筑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拜占庭風格,但是它并沒有脫離本民族的藝術,在建筑營造上,因地制宜地符合維吾爾民族的審美需要。建筑木雕只是當?shù)亟ㄖ械囊徊糠?,但是從藝術文化的視角來看,在木雕造型、紋飾、圖案等方面,都在極力地彰顯地域建筑藝術文化審美。
喀什建筑木雕作為本地區(qū)的建筑藝術代表,獨具地方建筑藝術文化特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彰顯出了它的藝術歷史文化價值,審美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喀什維吾爾族建筑木雕是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蘊含著古代工藝藝術應有的生命力。雖然時代在變,新建筑材料也在不斷地涌現(xiàn),導致今天的建筑木雕結構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但是這種古老的建筑木雕的結構精神仍然存在。它蘊藏著古老工匠精神與現(xiàn)代審美的又一次碰撞。因此,在絲綢之路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重點保護維吾爾族建筑木雕,把它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納入到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
注釋:
[1]優(yōu)素甫·哈斯·哈吉甫.福樂智慧[M].郝關中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580
[2]吳昆.新疆維吾爾族民居窗飾工藝特色與圖案意義[J].裝飾,2014(5):117-119
[3]張泓.新疆喀什維吾爾族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風格及色彩研究[J].室內設計,2006(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