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表達,有顯性的語病,也有隱性的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注意。 尤其是隱性的語言問題,因為其容易被忽視,更應該引起寫作者和語言研究者的重視。這些問題包括推導失據(jù)、語言風格不符人物身份、語言風格與整體風格不符等。
關鍵詞: 隱性語言問題;推導失據(jù);作者越位
下面是幾個例句:
例1.人類雙腳具有驚人的承受能力,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雙腳每日承受的總壓力竟在百噸上下。(《十月》2018年第2期梁鴻鷹《到底能走多遠》)
例2.(羅玫發(fā)跡之后)周如琴飛到山巔,而他落入谷底,從此他們看他是睥睨天下的俯視,而他只能奴隸似的仰視。周鐵牙這樣想的時候,覺得金甕河上浮動的陽光,也有裹尸布的意味了。(《收獲》2018年第2期遲子建《候鳥的勇敢》)
例3.鏡中人竟像一個下了多年大牢的人,發(fā)絲糾結,雜亂無章,像誰寫的一篇又長又臭的文章,令人厭惡地掛在那里。(《收獲》2018年第2期遲子建《候鳥的勇敢》)
例4. “這個夜晚真的很奇妙,這個床真的很舒服,夏慈新鮮了一會兒,就呼呼睡著了。熟睡中,她第一次承受著一個男人的全部重量,滿屋里充滿著周槐林醉人的氣息?!保ā吨衅≌f選刊》2017年11期查興娥《半生》)
如果讓大家檢查這些句子是否有語病,大家一定會說“沒有”。確實,語言表達中的顯性語病,如成分殘缺、語序不當、自相矛盾等在上述例句中都不存在。
但隱性的語病呢?比較純粹的意義表達層面的(且還不存在表意不明的問題)呢?恐怕關注的人就少了。
實際上,上述例句均存在隱性的問題。
例句1,仔細推敲,你會發(fā)現(xiàn),“雙腳每日承受的總壓力竟在百噸上下”中“百噸上下”這個數(shù)字是以什么標準又怎么推算出來的呢?真要只算人荷載的重物,任是誰,一天也是不可能達到百噸上下的,那它算的就只能是包括了人的腳所隨時承受的本身的重量。但這么去算,又以多少時間為一個單位呢?既然沒有標準,當然就不可能有具體的數(shù)字,哪怕是概數(shù)。所以,正確的表述只能是“雙腳每日承受的總壓力又會有多少噸”之類。——這是推導失據(jù)的例子。
例句2,這里有“周鐵牙這樣想的時候”,意味著上文不是作者的敘述與評論,而是周鐵牙的心理活動,那就必須符合周鐵牙的身份??删渥又械摹邦㈨煜隆?,不可能出自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為人粗魯?shù)闹荑F牙。——這是語言風格不符人物身份的例子。
例句3,這是寫張黑臉從候鳥管護站回城理發(fā),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后的感受?!跋裾l寫的一篇又長又臭的文章,令人厭惡地掛在那里”,這是個比喻。比喻,是由此時印象聯(lián)想而來,而聯(lián)想的根源應出自于自己的生活。而這個比喻,如果是出自敘述者的角度,那當然就是恰如其分的。但它絕不可能出自張黑臉的角度,它不可能來自張黑臉的生活,不可能引發(fā)張黑臉的聯(lián)想,因為,張黑臉不是一個讀書人。——這是語言風格不符人物身份的例子。
例句4,如果我告訴你,句中的周槐林和夏慈是養(yǎng)父女關系,當時的周槐林已經(jīng)56歲,夏慈才17歲,這是周槐林醉酒后強奸了夏慈,之后經(jīng)人說合,他們的新婚之夜后的情景,你會不會覺得,這種美美的抒情與整體格調(diào)、與語境完完全全不和諧呢?——這是語言風格與整體風格不符的例子。
上述三種問題中,尤以語言風格不符人物身份的問題更為隱蔽,更難發(fā)現(xiàn)。因為,有時我們很難明確區(qū)分敘述者角度與人物角度,作品之所以出現(xiàn)此問題,是由于作者寫作角度混淆造成的。很多時候,尤其是在評述與抒情的時候,一個不注意,或者稍一失去節(jié)制,作者就常常會越過人物自己跳出來,我們姑且稱之為“作者越位”現(xiàn)象。
我們還是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百花園》2018年3月號舒欣雅的《收破爛的老奶奶》,取第一人稱角度,這是一個小孩。作者寫他看到收破爛的老奶奶:
她應該過著很苦的日子吧,堆滿皺紋的臉在灰白而亂糟糟的頭發(fā)下更顯蒼老;紫黑色的嘴唇蠕動著,帶動脖頸上的皮一抽一抽;略顯干癟的血管,蚯蚓一般蜿蜒在她的臂膀上;雙手枯得像樹皮,不長的指甲里滿是灰塵……
這一段是一種客觀的寫實,所以,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接著,作者忍不住了,直接跳出來,代主人公抒情了:
“為由數(shù)叢菊,新開籬落間”。我的目光停留在那朵孤傲綻放的菊花上??v使秋風蕭瑟、秋意肅殺,它依然獨自熱烈地開著;縱然日子很苦,她依舊……
文句里明明標明為“我”,可我們哪里還看得到“我”,那個“我”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被作者取代了。
總之,語言表達,有顯性的語病,也有隱性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注意。尤其是隱性的問題,因為容易被忽視,更應該引起寫作者和語言研究者的重視。我們揭示的推導失據(jù)、語言風格不符人物身份、語言風格與整體風格不符這三種問題,也許還不是語言表達的隱性問題的全部,我們期待更多的人關注并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
作者簡介:湯青武(1964—),男,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生閱讀教學與高考命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