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今年高考,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近日,她寫了一篇名為《感謝貧窮》的文章,主題是“關(guān)于自己、關(guān)于貧窮、關(guān)于希望”。未曾想,就是這樣一篇感動無數(shù)人的文章,卻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貧窮不值得感謝,不應(yīng)宣揚苦難哲學;也有人認為,王心儀所要表達的是“貧窮使人更堅強”,不應(yīng)過分解讀。究竟孰是孰非,請看本期“文化視野”。
正方:“感謝貧窮”傳遞奮斗正能量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謝謝你,貧窮,你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與質(zhì)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yǎng)分。”
從以上文字可以隱約看出,在為貧窮所困擾的時候,王心儀可能也痛苦和迷茫過,如今走出來站在更高處的時候,心中才會有謝意。她所要表達的,并不是對貧窮的贊美,而是沒有被貧窮壓垮、超越貧窮之后,面帶笑容對貧窮的藐視。這種感謝,只有不屈者和勝利者才有資格去說,超越了貧窮,才配去感謝貧窮。
王心儀深知,自己的出生沒法選擇,但她在“克服苦難”還是“被苦難克服”之間,選擇了前者;在“努力爭取成功”和“不努力一定輕松”之間,也選擇了前者。在她考入名校后,說一句“感謝貧窮”,就好比一位運動員在一場高水準的激烈比賽之后奪得冠軍,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對手下敗將說“你們表現(xiàn)也很棒”“感謝一路有你們相伴”,這有何不可?
王心儀的文章,傳遞出一種奮斗的正能量,值得處于逆境中的年輕人們好好學習。逆境,可以摧垮自信,也可以激發(fā)斗志。正如王心儀在文中所說,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人更加執(zhí)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面對逆境,我們該何去何從?路徑不外乎兩種:一是從憂愁和焦慮中解脫出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二是緊閉心靈之門,在原地掙扎彷徨。前者斗志昂揚、高歌猛進;后者一蹶不振,動輒輕言放棄理想甚至放棄生命。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必毟F一直是王心儀的敵人,雖然她曾經(jīng)被貧窮所困擾,但她沒有被擊倒,而是直面現(xiàn)實,努力學習,用自己的樂觀、勇敢以及獲得的成績宣告了自己的勝利。因此,王心儀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在這種生活經(jīng)歷中獲得的讓自己變得強大的力量。
逆境,人人都會遇到,將逆境看作是絕境還是磨煉,決定著個人的命運。無從逃遁、必須面對的貧窮和苦難,其實更像一種自然選擇機制,打敗它或者被它打敗,接受命運還是反抗命運,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做怎樣的選擇與行動,能夠彰顯一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而王心儀無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反方:貧窮本身不值得感謝
就個案而言,一個出身貧苦的女孩靠自身奮斗“鯉魚躍龍門”考上名校,確實值得敬佩。事實上,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不是針對王心怡本人,而是就其文章中的某些觀點進行討論。
在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中,一直都比較推崇一種苦難哲學,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所說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許多人對這段話就有誤解,把苦難與成就理解為因果關(guān)系。
著名經(jīng)濟學者馬光遠認為,我們應(yīng)該從邏輯科學的角度,來看待自古以來那種根深蒂固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錯誤思維。貧窮和苦難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nèi)?zhàn)勝貧窮和苦難,那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精神和意志,以及可能獲得來自社會和他人的幫助,而不是貧窮和苦難本身帶給了我們什么。
有人說,只有經(jīng)歷了苦難,才會更堅強。言下之意,苦難是堅強的根源,是苦難成就了堅強,所以要感謝苦難。那么試問,一個人失去了雙手,經(jīng)過艱苦努力后,能用腳寫出好字,成為了書法家,難道這個人要感謝老天讓他失去了雙手?將貧窮、苦難與成就畫等號,本身就是一種誤導。
事實上,擁有良好的資源和條件,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熏陶,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中,偏偏就存在這樣一個誤區(qū),認為一個人要成功,就必須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可以實現(xiàn),一個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人,例如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外界很容易在固有思維下給他們貼上紈绔子弟的標簽。
事實真是這樣嗎?馬光遠用自己熟知的例子指出:“事實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周圍有很多家庭條件非常好但自己又非常努力的人,‘三代成就一個貴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父母是高干,但他自己非常努力,考上名校,畢業(yè)時拒絕父母幫他安排工作,而是自己找公司,后來又跳槽到私募股權(quán)基金,現(xiàn)在是非常成功的股權(quán)投資專家?!?/p>
因此,貧窮并非成功的必備條件,沒有必要刻意對貧窮加以贊美。而富人的孩子未必不堅強、不努力,也未必錦衣玉食、不思進取,相反他們可能還會更加努力地工作與生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是貧窮苦難成就堅強,而是堅強的人不向貧窮苦難低頭;是堅強讓人多了成功的機會,而不是苦難本身讓人成功。網(wǎng)上有一句話說得好:“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值得贊美,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同樣,貧窮就是貧窮,貧窮本身不值得感謝。
延伸:“感謝貧窮”背后折射出的問題
“感謝貧窮”這一話題之所以引發(fā)爭議,更深的原因在于其觸及了社會敏感的神經(jīng)。貧窮本身就伴隨著恥辱、沒有尊嚴,在其前冠以“感謝”二字,自然會引起眾人的不快和質(zhì)疑。而透過這一爭議的話題,其實我們還能看到不少現(xiàn)實問題,比如“寒門難出驕子”,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孩子上升渠道漸趨狹窄,社會階層漸趨固化。
據(jù)媒體報道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1年,清華大學新生來自1 200所中學,其中縣級及以下的中學約300所,在3 300名本科新生中,農(nóng)村生源僅占1/7;北京大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5年,農(nóng)村學生的比例在30%左右,而最近一些年僅在10%—15%之間。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nèi)重點大學當中,農(nóng)村的生源一直呈下降趨勢。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的一番直言讓人深思和警醒:“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于中產(chǎn)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nóng)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p>
因此,我們在為底層勵志榜樣感動的同時更應(yīng)看到,一個王心儀背后,其實站著無數(shù)個因為貧窮而被打斷“名校夢”的貧困學子,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甚至連大學夢都不敢想就早早輟學了。所以,與其糾纏于是否應(yīng)該“感謝貧窮”,不如去關(guān)心那些因貧窮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
王心儀在《感謝貧窮》一文中,曾一筆帶過寫到“貧窮狹隘了我的視野”,這句話實際反映了一個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當王心儀們通過錄音機死背英語時,富裕家庭的孩子們可以游學歐美,將其所學現(xiàn)場實踐;當王心儀們費力地在黑板上學習數(shù)理化那些難懂的公式變化時,大城市的孩子已經(jīng)用上了多媒體教室、VR設(shè)備,從而對知識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在當今社會,家庭貧富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正在越來越深遠。
以上現(xiàn)實狀況,不能在“感謝貧窮”的勵志表象下被忽略,更不能因為少數(shù)寒門學子考上了名校,就掩蓋或弱化了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現(xiàn)象。面對社會鴻溝,除了肯定個人的奮斗精神外,還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貧力度,促進教育公平,填平社會鴻溝,尤其是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西部地區(qū)的投入,讓更多貧困家庭子女在求學初期就能平等接受優(yōu)質(zhì)教育,與城里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有尊嚴地平等參與各種競爭,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
(綜合《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齊魯晚報》《南方周末》《廣西日報》)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