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強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有利于促進決策咨詢系統(tǒng)的科學理性、開放性、透明性、協(xié)商性、民主性和包容性,推動形成理性的政策討論第二空間。中國高校智庫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大多實力較弱、規(guī)模較小、布局不成體系。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是高校習慣用管理學術機構的思路來管理智庫,而對智庫的政治性、媒體性、經濟性、學術性等特征認知不到位。近年來高校智庫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對高校學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許多有利于高校智庫發(fā)展的政策卻不能落地實施,從而形成了高校智庫治理的“三明治陷阱”。破解這一難題,要在理順治理體制機制、加強智庫團隊建設、推進學科整合、增強智庫專家綜合素質、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優(yōu)化智庫產品生產與設計,加強智庫質量控制、自我評估和日常管理,重視各種智庫評價體系,進一步增強智庫影響力,讓中國智庫建設走向繁榮,更好地服務決策。
[關鍵詞] 高校新型智庫;智庫治理與營運;學科建設;“三明治陷阱”;智庫治理;智庫團隊;智庫評價
[中圖分類號] C9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8)11-0037-09
一、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工作。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目標[1]。無疑這成為智庫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開啟了中國智庫發(fā)展的春天。
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型智庫建設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重點關注并親自啟動的重點工程之一。2018年3月,在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在講話中強調,總書記對新型智庫建設非常關心。5年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一)促進科學理性
新型智庫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最大突破口之一,把握好這關鍵一環(huán),有利于促進國家治理過程中的科學理性。眾所周知,從事政治活動無時不存在非理性決策的風險,很多治理失敗的國家都存在科學理性不足等問題。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所有治理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而科學理性的構建需要學術、思想和研究的支撐。因此,一任主官不宜憑個人好惡作出決策,其決策的后果、影響必須經過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估。而智庫又不同于一般市場機構,它依靠的是高?;蛏鐣菐爝@類專業(yè)性較強的機構進行環(huán)境、政策、社會、文化等多方面評估,從而促使領導者形成客觀、冷靜的思考,做出相對科學的決策。智庫評估等體現(xiàn)了學為政本的科學理性。
(二)促進我國決策咨詢系統(tǒng)的開放性、透明性、協(xié)商性、民主性和包容性
中國知識分子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群體之一,幾千年來他們都把報效國家作為治學從政的目標,而報效國家需要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徑。在開展新型智庫建設以前,除了各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可以通過議案、提案反映情況以外,高校普通教研人員很少擁有向決策者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化渠道。而2013年后,新型智庫建設就開辟了一個這樣的制度化渠道,高校知識分子可以通過高校智庫向市級、省級甚至中央寫報告。高校新型智庫擴大了黨的執(zhí)政基礎,加強了黨聯(lián)系知識分子的紐帶,增強了國家政治體制的開放性、協(xié)商性、包容性。因此,我們應從這樣的高度去認識新型智庫建設的重大意義。
(三)推動形成理性的政策討論第二空間
政策辯論(policy debating)是國際上一個很流行的概念,但在我國當前的網絡空間里卻很難開展健康的、正常的政策辯論,因為當前網絡上充斥了大量非理性的聲音,如果某些觀點觸犯到這些主體的利益,后果很難想象。為了給政策辯論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我們需要構建一個以智庫學者、政界、理論界、產業(yè)界和主流媒體專家為主的第二公共討論空間,在這個討論空間中約定基本的共識,為開展理性的政策討論提供良好環(huán)境。如果沒有作為國家軟實力的智庫的參與,這一公共政策討論空間就難以建立。
如果從以上三個方面去認識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意義,那么高校新型智庫就找到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自我認同和社會價值。對于高校很多功成名就的專家而言,從事智庫工作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做出貢獻。
二、中美高校智庫比較及智庫的根本特征
高校智庫的治理與營運涉及兩個層次的問題:所謂治理實際上是一個宏觀的、體制機制的問題,而營運更多涉及的是微觀的、操作性的問題。這兩個層次的問題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在西方,高校智庫在整個智庫體系中的地位比不上中國。筆者2016年曾赴馬里蘭大學進行交流,據該大學中國事務辦公室主任介紹,高校智庫在美國智庫體系中比重較小,作用有限。雖然美國高校智庫的數(shù)量并不占優(yōu)勢,但有些著名的高校智庫影響卻很大。如位于美國華盛頓中心地帶的喬治城大學智庫群影響力就很大,美國外事部門的許多專家和官員都畢業(yè)于該校,這一學府的公共事務管理專業(yè)和國際關系研究的實力非常雄厚,它作為智庫對美國政府的影響力也非同一般。再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全美輿情研究中心(NORC)智庫,他們不同于中國高校智庫以兼職人員居多,而是以全職人員為主,其對各種輿情的分析研判深受美國各界重視。此外,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也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智庫,比如貝爾福中心,集聚了包括“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提出者約瑟夫·奈在內的眾多知名專家學者,他們對于美國政策制定具有重大影響。美國高校智庫的現(xiàn)狀表明,美國高校智庫機構量少質優(yōu),從目前情況看,這些高校智庫在全美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與美國高校智庫不同,中國高校智庫數(shù)量眾多。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7年收錄的604家來源智庫中,約有370家是高校智庫,占來源智庫的6成多[2]。雖然中國高校智庫數(shù)量眾多,許多智庫也不乏相當影響,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普遍實力還比較弱,規(guī)模一般較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人們包括高校智庫本身對智庫的認知不到位。在高校智庫建設過程中,許多高校存在“路徑依賴”,即習慣用管理學術機構的思路來管理高校智庫,而對智庫與學術機構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對智庫的根本屬性和特征卻沒能及時理解到位。
學術機構的任務是“求真”“求知”,使知識得以生產和傳播,因此教學和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當前高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學術機構向智庫的轉型,就要對智庫的特性有所了解。
(一)政治性。高校智庫向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議和方案,除了供政府決策參考之外,還會產生相應的政治影響。有專家說,中國已經全面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一結論正確與否,可以再作討論;但如果不假思考,就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發(fā)布這一信息,將會帶來嚴重的政治性影響。這就是智庫工作的政治性。因此,智庫給政府出主意、提建議,除了考慮科學性之外,還要首先考慮其政治性。
(二)媒體性。智庫即媒體。智庫有沒有知名度,其傳播能力如何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全世界的知名智庫,除了從事秘密研究的蘭德公司等智庫之外,都非常重視智庫成果傳播。如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就不從事秘密研究,他們?yōu)槁?lián)邦政府、總統(tǒng)撰寫的研究報告,普通大眾也能看到。他們與大部分社會性智庫一樣,在智庫成果傳播方面非常專業(yè),不僅擁有推特、臉書和廣播等傳播渠道,而且善于并樂于與美國大型媒體開展專欄合作。再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建設了一支專業(yè)的隊伍專門從事智庫成果傳播,取得了較好的知名度?,F(xiàn)在一提到人大的智庫,人們就會自然而然想到人大重陽,這表明人大重陽將自身的媒體性發(fā)揮到了極致。高校智庫可能在傳播上不夠專業(yè),但可以聯(lián)絡專業(yè)的平臺機構開展長期合作,以彌補自身不足。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有一個堅定的傳媒合作伙伴——《光明日報》。中心如今能有這樣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光明日報》的宣傳。在當代社會,傳統(tǒng)學術機構要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踏實與專注,但智庫項目大部分研究周期較短。因此,要盡可能把智庫的媒體性特征發(fā)揮出來。近年來,一些地方積極搭建智庫平臺機構,為促進智庫成果傳播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湖北新型智庫平臺在推動智庫成果傳播、促進智庫協(xié)同創(chuàng)新、構建智庫與決策機構溝通橋梁等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為擴大湖北高校智庫知名度做出了積極貢獻,這正是新時期智庫發(fā)展平臺的可探討之處。
(三)經濟性。高校智庫的營運與發(fā)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為了支持高校智庫的發(fā)展,政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如江蘇省每年向各省屬重點智庫下?lián)?00萬元建設經費,向各重點培育智庫每年下?lián)?0萬元。但當這一支持5年期滿后,如果智庫還不能具備造血功能,就必然會給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很大阻礙。因此,智庫一定要具備可持續(xù)的生存能力,包括提高自主募集資金的能力。
(四)學術性。學術研究能力是高校智庫的寶貴優(yōu)勢,高校智庫要不斷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增強運用邏輯性、學理性優(yōu)勢發(fā)現(xiàn)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高校智庫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總之,作為基于事實的政策分析(evidence based analysis)和傳播的非營利性獨立機構,智庫的本質任務就是以數(shù)據、事實為根據,進行政策分析、成果傳播教育并撰寫各種方案。這就是智庫與學術機構的區(qū)別。智庫既是一個政治性的機構,又是一個傳播性的機構,因此,智庫應善于在社會上、市場上承擔橫向項目并自主經營,避免成為只能承擔國家縱向項目的機構。
三、高校智庫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關系
(一)高校智庫建設日益受到重視
高校智庫在中國智庫體系中占據半壁江山,許多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非常重視新型智庫建設。之前許多高校文科建設工作匯報的內容大多以學科建設為主,而現(xiàn)在卻會分配一定的篇幅來匯報一年來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情況??梢?,智庫建設已成為高校文科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指標。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評估指標體系》中的D1—S16(社會服務特色與貢獻)指標明確將“發(fā)揮智庫作用,為制訂政策法規(guī)、發(fā)展規(guī)劃、行業(yè)標準提供咨詢建議并獲得采納”作為重要方面,即接受評估的學科如果在服務社會方面卓有建樹,那么此項評估得分就會很高。比如南京大學歷史學學科在此次評估中,社會服務一項被評為滿分,就是得益于該學科的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
(二)高校智庫建設促進高校學科建設
高校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并不矛盾,良好的智庫建設會促進學科建設和應用型社會科學建設。譬如南京大學長江產業(yè)經濟研究院是一所主要從事應用經濟學研究的國家高端培育智庫,它直接幫助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得到A等次。華南理工大學是一所以理工、工程學科見長的高校,但在2017年卻能成功申請4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被稱為“華南理工現(xiàn)象”。一所理工類高校之所以能夠在文科領域取得這樣耀眼的成績,這與該校智庫建設水平密不可分。華南理工大學所屬的IPP(公共政策研究院)智庫,在智庫研究、對策研究方面的成功經驗以及一整套的理念與方法,對華南理工大學應用型社會科學具有很大啟發(fā),因此促進了學校文科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近幾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除了少數(shù)資料整理、理論研究的項目之外,大多屬于國家急需的對策性、應用性研究,也就是智庫最擅長的戰(zhàn)略性、方案性研究。如果一所高校的智庫實力比較強,那么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就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后來一系列文件,其宗旨就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我國現(xiàn)在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許多文件已經提出了意見,今后論文掛帥的評價體系將逐步發(fā)生變化。高水平論文很重要,但不能像以往一樣將其作為各種學科評價、人才評價及機構評價的最主要指標,而應把內參、研究報告等智庫成果的比重增加。部分省市、高校制定的新政策已經明確了不同層次的智庫成果對應怎樣的科研成果級別。如南京大學規(guī)定,智庫成果獲得副省級以上領導批示就相當于發(fā)表一篇C刊文章。江蘇省社科院規(guī)定,無論領導批示與否,只要被《光明內參》《新華社內參》《人民日報內參》或江蘇省《決策參閱》《智庫專報》等智庫性的內部刊物采納就視作發(fā)表一篇C刊文章。哲學社會科學本身評價機制的變化,對智庫發(fā)展是有利的。因此,高校發(fā)展智庫和學科建設之間沒有沖突,而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相反,如果不重視新型智庫建設,那么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就會與其他學校拉開差距。
四、高校智庫治理和營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路徑
(一)高校智庫治理的“三明治陷阱”
“治理”(governors)和“管理”(management)概念是必須區(qū)分開的。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如戰(zhàn)略規(guī)劃、規(guī)章制度等屬于治理范疇。如湖北省明確的11家省級新型智庫,就是湖北實施智庫治理的一種體制,智庫治理主體是湖北省委宣傳部理論處。江蘇省將智庫分為三級體制,第一層級叫江蘇省重點智庫,屬于高端重點智庫,共有10家;第二層次叫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第三層級叫江蘇省重點決策研究基地,約有四五十家。這一體系可以概括為“一體兩翼”。江蘇省智庫的治理主體是省智庫管理辦公室,該機構與江蘇省委宣傳部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合署辦公。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是宣傳主管單位中與高校聯(lián)系最密切的部門,也是每年負責社科基金申報、評審的歸口部門,由該部門統(tǒng)一負責智庫治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治理體制的分割。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按照本意見精神制定具體辦法[3]。這一表述預留了充分的空間,各地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組織落實中央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的有關精神,各高校也有充分的自主權來設計、執(zhí)行高校智庫建設的要求,這就導致各高校智庫工作成效實際上取決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中央和省級領導為了加強智庫建設,在經費使用、人員出國等方面出臺了很多高含金量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有時難以落地,這就是高校智庫建設的“三明治陷阱”。國內許多智庫專家都希望有機會到國外交流學習,尤其是從事戰(zhàn)略、國際交流、國際政策比較研究的專家,如果沒有足夠的海外交流經歷,就難以具備國際視野。2018年,美國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白邦瑞在CCG全球智庫創(chuàng)新大會上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和中美之間的許多誤會都是由于交流不夠,他希望增加中國智庫專家出國訪問經費,讓專家能夠到國外與同行交流。中央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國內智庫對外交流學習,為高端智庫人員出國交流提供了綠色通道和相關政策,但這一政策在許多地方和高校難以實行。雖然中央和省級領導在政策、經費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但一旦與高校慣例相悖,相關政策就難以落地。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在于“三明治”結構,也就是體制機制的不順暢。
(二)破解高校智庫治理“三明治陷阱”的路徑
1. 理順治理體制機制。高校智庫建設的成效如何,某種意義上取決于高校的重視程度。凡是智庫建設比較成功的高校,主管領導都對智庫發(fā)展高度重視。高校智庫負責人要善于推動學校領導重視智庫建設,將一些重要政策信息和其他高校智庫發(fā)展狀況傳遞給他們,促使他們體會到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性,從而為智庫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新型智庫的建設者要多與學校相關領導和職能部門溝通,從而促使學校內部形成有利于智庫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只有這樣,中央和省市關于建設智庫的優(yōu)惠政策才能得到執(zhí)行,政策紅利才能充分釋放。
2. 人才隊伍建設。理順治理體制機制后,高校智庫人才團隊的布局、人力資源的配置是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需要有學術領軍人物。在智庫起步階段和智庫品牌創(chuàng)立階段,需要靠有影響力的專家來提升智庫知名度。知名專家有許多渠道和資源可以幫助智庫樹立品牌效應。
第二,需要有智庫團隊。由于大量的智庫工作是瑣碎的、長期的、日常的,包括日常數(shù)據的采集、軟件的編寫、數(shù)據的處理、研究報告的撰寫,都需要依賴智庫團隊。因此從長遠角度講,智庫僅僅有知名專家遠遠不夠,智庫團隊是決定智庫核心研究能力提升和長遠發(fā)展的關鍵。因此,優(yōu)秀的智庫一定是學術領軍人物和智庫團隊的組合。一些學術領軍人物隨著資歷的日益豐富,可能存在日趨保守的傾向。在功成名就之后,仍奮戰(zhàn)在學術科研第一線、靠情懷支撐的專家畢竟為數(shù)不多。一個優(yōu)秀的智庫離不開學術領軍人物的引領,也需要真正的智庫掌門人和操盤手。西方智庫界有個概念叫“政策企業(yè)家”(policy entrepreneurs),即指具備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并真正把智庫作為事業(yè)來做的負責人。優(yōu)秀的智庫需要這樣的靈魂人物,如人大重陽研究院的王文老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的楊沐老師,他們都為智庫作了大量工作。高校智庫好壞關鍵在人,找準操盤手、知名專家和智庫團隊非常關鍵。同時,要善于發(fā)揮高校研究生的作用。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創(chuàng)辦之初人員稀缺,但是筆者指導的碩博士研究生群體卻成為了團隊的戰(zhàn)斗力量。只要管理得當,其效應不亞于全職的研究員。要發(fā)揮好這一團隊的積極作用,必須要求他們在中心扎實參與科研或行政工作,兩年內不得外出實習或出國進修。同時,也向他們發(fā)放一定的工作津補貼。一旦進行數(shù)據調查和處理的人手不夠時,還可以聘請其他院系學生協(xié)助。
第三,需要進行學科整合。高校智庫的又一個優(yōu)勢就是學科互補,包含各種學科和人才。2015年,時任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徐青森告訴筆者,高校智庫不要辦成高校內的“孤島”。高校智庫具有多種業(yè)務模式,如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就屬于成果收割型、資源整合型智庫,研究院不設專職研究員,而是把復旦大學所有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予以整合,并重新編輯整理,然后上報、傳播。這一智庫沒有辦成“孤島”,而類似于高校的“智庫處”。因此,智庫要善于綜合利用校內的相關專業(yè)成果和人力資源,缺什么學科就找什么學科,缺什么能力的人就找什么能力的人。“南大智庫文叢”在2018年年底即將出版10本成果,其中7本都需要翻譯,在人手稀缺的情況下,就要靠學校外語學院的翻譯碩士協(xié)助。這既給他們提供了參與高端科研項目的機會,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業(yè)務能力??上驳氖?,這些碩士生的翻譯態(tài)度都很認真,因而作品出來后反響不錯。這說明大學團隊、資源的互補性是很強的,關鍵在于如何想方設法進行整合。
第四,智庫專家要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智庫專家需要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因此,作為智庫負責人既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執(zhí)行力,又要有科學家的嚴謹和洞察力;作為智庫學者,既要有咨詢師的口才和社交能力,又要善于將長篇成果轉化為簡練語言。這也是智庫專家與普通專家的區(qū)別。智庫專家在社交場合一定要帶上名片,善于與人建立基本的聯(lián)系。同時還要具備記者的文字效率和業(yè)務功底。因為撰寫報告和內參要講求時效性,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緊急任務。這就是許多智庫傾向于聘任資深記者擔任研究員的原因。記者特點就是善于緊跟熱點,具有很強的敏感性。作為常年關注某一行業(yè)的記者,知道政府關心的重點。上海政法學院曾招收一位《第一財經》的記者為博士研究生,同時安排其在學院智庫從事研究工作。后來該智庫被上海市領導批示的報告中,不少內參出自于這位記者出身的專家之手。因此,智庫專家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很重要。
最后,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沒有一定的事業(yè)心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高校智庫是不容易經營成功的。無論是江蘇省的高端智庫、高端培育智庫,還是湖北省的11家省級新型智庫,都僅僅是一個起點,仍需要各個智庫繼續(xù)開拓創(chuàng)新。一個智庫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默默無聞到廣泛知名,靠的就是企業(yè)家一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是智庫負責人應有的品質。
五、智庫產品生產與設計
長期以來,高校智庫擅長生產知識文本型產品,而知識服務型產品是同樣重要的。咨詢和會議、活動對于智庫來說尤其重要。
從知識生產來講,政府有時需要的不僅是思路,更需要得到真實數(shù)據。如某地各個年齡段人口的確切失業(yè)率究竟是多少,而不是統(tǒng)計失業(yè)率、登記失業(yè)率。中國人民大學有教授曾作過“中國城市的調查失業(yè)率”研究,并定期向社會公布數(shù)據。而每次數(shù)據公布前,國家相關部門均提前要求其提供,可見政府對確切數(shù)據的迫切需求。如果智庫認為提出治理思路難度太大,也可以考慮向政府提供真實可靠的相關數(shù)據,并進行一些相關分析。這也是智庫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有效形式。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通過對國內600多家智庫的相關數(shù)據以及數(shù)萬條智庫成果信息和內參信息的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一年之中,中央領導對內參信息作出批示最多的月份,是在每年的12月和1月。因為此時,中央在考慮一年的大局規(guī)劃,在這時上報提交的建議比較容易得到重視。這一實例說明,對于智庫來講,只有建立在數(shù)據分析挖掘基礎上的研究結論才是有價值和獨一無二的。
作為智庫要有強烈的產品意識,撰寫成果的對象、形式都需要精心考慮。如內參的字數(shù)就很有講究。很多智庫規(guī)定超過5000字的內參一律不上報,因為要考慮領導的有效閱讀時間。因此智庫對于上報的內參字數(shù)究竟多少合適、內容面向層級,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作為一個智庫,能使自己舉辦的活動和論壇吸引眾多團體和個人參加并以使之參加為榮,這是一大成功標志。這類活動就是智庫的產品。能不能成功舉辦這類活動,就是檢驗智庫產品設計的最佳標準。首先,智庫應該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并在網絡搜索頁面以標注“官網”的形式置頂呈現(xiàn)。官方網站是智庫傳播的基礎設施。建設智庫首先是品牌建設,如今人們了解一個智庫的第一印象不再是建筑外觀,而是門戶網站。如果智庫從事國際研究、戰(zhàn)略研究一定要有英文網站和強烈的傳播意識,否則就談不上國際影響力。
六、智庫質量控制、自我評估和日常管理
智庫要具有質量控制和評估的意識。凡是以智庫名義發(fā)表的報告、微信公眾號文章、出版的專著和論文,一定要經過質量評估體系的檢驗。盡管強調文責自負,但只要言論、報告、論文是以智庫名義發(fā)表的,就關系到智庫的對外形象。關于這套體系的建立,可參見筆者譯著《完善智庫管理:智庫、“研究與倡導型”非政府組織及其資助者的實踐指南》,該書是國際上關于智庫管理的最重要的專著,對建立一套智庫管理體系非常有借鑒意義[4]。其管理層次為:
1. 會務管理,國內已經具備了非常充足的智庫辦會經驗。辦會最重要的是規(guī)格。一個智庫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會議辦得太多太濫就意味著層次不高,甚至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2. 文檔管理。智庫知識管理的關鍵在于內部的文檔管理。文檔管理是對智庫會議相關書面、電子文檔以及參會嘉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立卷歸檔工作。因此只要與相關智庫機構和專家發(fā)生過一次聯(lián)系、收集過一次個人信息,絕不能再做重復工作,這就是文檔管理的好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也實施了這種精細化管理,研究院有專人從事客戶專業(yè)管理,從而實現(xiàn)了內部管理的有序化。
3. 知識產權管理。一個智庫需要建立一整套獨有的形象設計體系,也就是智庫的形象識別系統(tǒng)。從智庫官方網站、兩微一端、各種出版物,甚至一支筆上是否有自己的logo?logo有沒有申請注冊?類似的具體運作問題很多,需要智庫重視并真正去實踐。智庫要促進自身成長、積累數(shù)字資產、樹立品牌形象,這都要求細化日常管理。
(致謝:本文是《決策與信息》編輯胡梁先生根據筆者在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fā)中心舉辦的《高校新型智庫營運與管理》講座錄音基礎上整理,在此對胡梁先生表示衷心感謝。為保持講座的現(xiàn)場感,筆者只對文字做了少許訂正,文中缺失并存不當之處,誠請同行見諒。)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實踐與總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2).
[2]李剛.王斯敏,丁炫凱.中國智庫索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中辦國辦印發(fā)《意見》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N].人民日報,2015-01-21.
[4]雷蒙德·斯特魯伊克.完善智庫管理:智庫、“研究與倡導型”非政府組織及其資助者的實踐指南[M].李 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