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筆耕不輟
吳敬梓(公元1701—1754年),字敬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他的巨著《儒林外史》,是我國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
吳敬梓出生于累世科第之家。他從小聰慧,愛好文學(xué),才識過人。在他14歲時,隨父親游歷大江南北,20歲中秀才。年輕時生活豪縱,喜歡結(jié)交文士,輕財好友,過著“傾酒歡呼窮日夜”的生活。
在他23歲時,父親去世。沒過幾年時間,偌大個家業(yè)蕩然無存,窮得連母親的后事都沒錢料理。特別是當他賣掉江北老屋,捐修南京雨花臺的先賢祠以后,他的生活更是困頓不堪。不但那些飫甘厭肥、錦衣紈绔的富家子弟歧視他,就連往日舊友見他窮困潦倒,也一反常態(tài),側(cè)目而過。
他淪落困窘之后,飽嘗世態(tài)炎涼??部赖目婆e道路,也使他痛苦不迭。他在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應(yīng)試,雖滿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卻屢屢名落孫山。直到40歲時,還是一個秀才。而那些“壯馬輕裘”、胸?zé)o點墨的無術(shù)之徒,依仗金錢和“朝中有人”,盡可及第高中。
一次省試后,他受省巡撫賞識,薦舉入京應(yīng)試,他卻托病未去。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他目睹“儒林”中群丑虛偽、趨炎附勢的百態(tài),耳聞官場中利欲熏心、爾虞我詐的行徑,體會到科舉制度的腐朽,深切痛恨官僚的腐敗,因而萌生一個宏愿,決心通過藝術(shù)再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聞,把官場的黑暗公布于眾,深入揭露和批判科舉制度,鞭撻庸人丑態(tài),伸張正義,寄理想希望于“純?nèi)濉薄?0歲左右,他開始《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因為窮困和顛簸,致使這部著作在他49歲時才完稿。
在困境中創(chuàng)作,吳敬梓吃盡了苦頭。開始,他以種地賣菜維持生計。災(zāi)荒年景則無以維系,只好典當家什、衣物等,換些雜糧熬粥糊口。最后連書籍都典光了,家中經(jīng)常冷鍋涼灶,只得靠朋友周濟度日。但即使挨餓,他也手不離卷,筆不停耕,堅持寫作。他的家在南京秦淮河畔,小屋年久失修。有幾天陰雨連綿,家中又斷了炊,朋友送錢糧來接濟,發(fā)現(xiàn)滿屋是雨水,而他自己卻伏在案上專心寫作。冬天更是寒風(fēng)四襲,無錢買炭生爐取暖,屋里冷得像個冰窖,吳敬梓只好躲在床上寫作。然而破舊的棉被也擋不住刺骨的寒風(fēng),手被凍得麻木生痛,甚至握筆都困難,他只好經(jīng)常搓搓手,放到嘴邊哈哈熱氣,又揮毫疾書。后來窮得買不起燈油,他被迫停止夜間寫作。隆冬的長夜更是難熬,他不得不起身離家去邀幾個窮友,開始他們所喜歡的“暖足”運動。也就是大家一路走出城來,繞城步行,邊走邊談?wù)撛娫~歌賦,直到天明。如此這般驅(qū)除了寒氣之后,又急急忙忙趕回家中,趁熱揮筆寫作。
吳敬梓不知度過了多少個這樣的寒冬不眠之夜,歷盡千辛萬苦,才著成《儒林外史》,傳之后世。
【談古論今】
泣血驚世之作,多來自于飽經(jīng)滄桑之后。身體不受風(fēng)雨,便不易強壯;心靈不受霜雪,便不易堅韌。切膚之痛,切心之悸,足以激發(fā)巨大的潛能,洞開獨到的視角?!翱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后,“天將降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