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一:知人不易
孔子在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連續(xù)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兒米,把它放在甑里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里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鬃友b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干凈的飯食送給他們?!?/p>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里,把飯弄臟了一些,我感覺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品古論今】
即便賢如孔子,也會對自己得意的弟子產(chǎn)生誤解。我們更是如此,相信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以為一定是正確的。其實,即使是眼中所見的事實,也可能有多種解釋。在這多種解釋中,我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習(xí)慣,選擇一種自己接受的解釋,而忽視了其他可能的解釋,也就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成見與偏見之中,真相總不是那么簡單的。
智慧二:不恥下問
衛(wèi)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xué),而且為人非常謙虛。在孔圉死后,衛(wèi)國國君賜他謚號為文公,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公。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也是衛(wèi)國人,他對孔圉的謚號一直心存異議。
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xué)問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有很多,憑什么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
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xué),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qū)W問不如他,他都會恭謹(jǐn)謙虛地請教,一點兒都不會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最難得的地方。
在聽了孔子的解釋之后,子貢終于服氣了。
【品古論今】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敝灰怯械览淼牡胤?,就一定有老師存在??追蜃与m被稱為圣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孔子的學(xué)問絕對不比這些人差,只是想學(xué)到其他他不了解的知識罷了,畢竟“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
智慧三:人盡其才
一天,孔子出游,途中他的馬偷吃了農(nóng)夫的莊稼。
農(nóng)夫很生氣,捉住了馬并把它關(guān)了起來。子貢知道后,就去懇求農(nóng)夫放了馬,但任憑他好話說盡,低聲下氣,農(nóng)夫卻理都不理。
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豬、羊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優(yōu)美音樂)一樣。這是我的不對,并非農(nóng)夫的過錯?!庇谑敲R夫前去。
馬夫見了農(nóng)夫便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南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馬怎知那是你的莊稼并且不該偷吃呢?”
農(nóng)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馬還給了馬夫。
有人聽說了這件事,便來問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貢之力所能解決,為何不直接派馬夫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讓子貢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貢毫無怨言,也使得馬夫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
圣人能通達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盡其才。
【品古論今】
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應(yīng)當(dāng)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rèn)知。既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認(rèn)識自己的價值所在,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又不能好高騖遠(yuǎn)、志大才疏,還要充分認(rèn)識自己的不足,不斷改正,不斷向著人生的目標(biāo)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