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死后,劉禪繼位,他就是蜀漢后主。由于后主年輕,朝堂中的大小國事,都由丞相諸葛亮來拿主意。這樣,諸葛亮權(quán)傾朝野,成了蜀國政權(quán)的實際掌握者。雖然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勛顯著,但他從不驕傲,而是經(jīng)常聽取下級的意見,來填補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書事務(wù)的主簿官,名叫楊颙。當時,他看到諸葛亮對每一件事情都要過問,就覺得這種工作作風(fēng)對于蜀國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有一次,楊颙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大事,上下之間應(yīng)該有不同的分工。他還引經(jīng)據(jù)典,列舉了史書上的著名例子,勸諸葛亮不必親自處理一切文書,不要為瑣碎的小事而勞神,應(yīng)該把一些瑣碎的事情交給下屬去辦,而自己則履行丞相職責(zé),只抓軍政大事。
諸葛亮覺得楊颙的意見很有道理,因此對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為劉備對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時不慎,辜負了劉備所托的大事,仍然親自處理大小事務(wù)。
后來楊颙染上重病而死,諸葛亮心里非常悲傷,一連痛哭了好幾天。諸葛亮還特別寫了一篇文告,鼓勵下屬參政議政,多提意見。
這篇文告就是著名的《與群下教》:“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復(fù),曠闕損矣。違復(fù)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國,則亮可少過矣。”
他在文中寫道:“國家大事需要大家共同討論,所以希望大家都來議論政事,以便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見,從而振興漢室江山?!?/p>
【品古論今】
諸葛亮是封建社會杰出的政治家,又有著極深的文學(xué)造詣。他的《與群下教》一文,雖僅有短短的94個字,但思想內(nèi)容卻非常充實。從中我們既看到了諸葛亮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幕僚提出不同意見,又看到了其對工作中不同看法的具體分析。諸葛亮是有大才之人,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等無不顯示出他的才華與智慧,但是他并沒有恃才傲物,而是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虛心地聽取他人意見。我們應(yīng)該向諸葛亮學(xué)習(xí),不盲目,不自大,多聽取眾人的想法,汲取眾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