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旅游合作視閾下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

2018-11-23 00:09:24張海琳
旅游研究與實踐 2018年6期
關鍵詞:東盟國家廣西民族

張海琳

(桂林旅游學院 科技處,廣西 桂林 541006)

0 引言

廣西共有11個世居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各自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文化,這些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共同構建了廣西寶貴的多元文化。由于民族淵源、人口遷徙、民俗影響和文明交往等因素,廣西與東盟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形成了親睦和善、長期穩(wěn)定的友好關系,這為廣西民族文化進一步走向東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東盟合作縱深發(fā)展、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廣西民族文化面向東盟的傳播衍生出許多新的格局和特征,需要摸索并建立新的、更為有效的傳播路徑,而通過旅游合作推進傳播無疑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

1 廣西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qū),也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境內居住著壯、瑤、苗、侗、仫佬、毛南、仡佬等世居少數民族,因此廣西民族文化是一個豐富而生動的概念。這是一個由多個民族長期、共同交融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范疇,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反映出廣西人民勤勞勇敢、專注堅守、和諧崇德的民族個性,譬如廣西十余個世居少數民族高度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團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廣西民族文化具有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和諧共存等典型特征,如壯族的文化就可以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先秦,當時處于駱越古國時期,壯族的祖先以甌鄧、桂國、損子、產里、九菌等名載于古籍。壯族繼承了古駱越的文化精髓,駱越古國的稻作文化、銅鼓文化、龍母文化、玉器文化、崖壁畫文化等對中華文明、東南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要的影響。再如廣西另一個世居民族苗族,其祖先亦可追溯到九黎、三苗及荊蠻等古老部落,唐宋時期開始遷入廣西,而其他的如回族也早在宋代開始遷入廣西,早期定居于桂林、柳州等地。廣西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飲食、服飾、勞作、節(jié)日、藝術、禮俗方面都具有濃郁的廣西風情,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jié)、侗族的樓無不堪稱經典。譬如廣西的民族民間美術數千年來薪火相傳,可謂一部典型的廣西民族文化 “藝術百科全書”,在銅鼓、壁畫、陶瓷、雕刻、建筑、服飾、壯錦、刺繡等載體上均有異彩紛呈的表現,其中既蘊含大量造型獨特、形式多樣的藝術元素,還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美學意蘊和構成法則,積淀著八桂大地各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民族文化作為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力量和人類歷史的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廣西民族文化一方面強調人類、社會、自然的共生與和諧,另一方面在多民族的關系構建中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團結互助、和諧共存的族際關系。廣西全區(qū)現有12個民族自治縣,59個民族鄉(xiāng),2 000多萬長期混居共處的少數民族群眾,一直都維持著內部的和諧繁榮,這與在長期勞動生活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品質密不可分。譬如長期以來,廣西無論漢人和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通婚就非常普遍與和諧,各族人民高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禮儀,共同維護多民族的團結和進步,在學習、就業(yè)等方方面面也沒有民族歧視、門戶之見,在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發(fā)展上形成了廣西特色,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做出了表率。

2 廣西與東盟旅游的合作基礎深厚,發(fā)展前景廣闊

廣西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既有陸路又有水路相連的省區(qū),與東盟各方面的交往合作獨具地緣和人文優(yōu)勢。廣西與東盟國家在民族構成、風俗習慣及歷史人文方面有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雙方在文化認同與藝術源流上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溝通。譬如越南與廣西的許多文化藝術就一脈相通,傳承有序,廣西與泰國、老撾的主體民族的親緣、語言、習俗與傳統文化也極具淵源。早在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戰(zhàn)國時代,廣西的蒼梧人就開始移居暹羅北部。公元前206年西漢時期,廣西合浦等沿海和寧明等陸地邊境地區(qū)逐步有人出國赴東南亞地區(qū)定居經商,合浦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唐宋時期,更是有大量的廣西人移居東南亞地區(qū),至今300多萬的廣西海外僑胞中的88.4%都分布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老撾、緬甸、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其中越南的廣西籍華僑、華人就超過100萬人。如現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岱、儂族,絕大部分是清代、民國時期從廣西遷入的,而老撾的老龍族、泰族,緬甸的撣族等,大多也與廣西的壯族有密切的親緣關系,與壯族文化相通,血脈相近,他們都善種水稻,制造使用銅鼓,居住干欄式建筑,善歌唱,好文身染齒,有崇信巫鬼、尚雞卜等文化習俗。再如,費孝通老先生曾說:“世界瑤族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边@里說的金秀就是廣西來賓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每年金秀舉辦瑤族“盤王節(jié)”,都有數千名來自東盟的越南、老撾的瑤胞前來參加,極大提升了廣西與東盟民族文化的親和度。歷史上廣西為百越故地,自然環(huán)境上為典型的亞熱帶的喀斯特地貌,境內遍布奇山秀水,與東盟旅游資源互補性強。2003 年中國-東盟戰(zhàn)略伙伴關系建立,2004 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2010 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正式全面啟動,2013年“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倡議提出。在中國-東盟合作持續(xù)縱深推進過程中,廣西憑借 “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與東盟國家開展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旅游合作,讓旅游業(yè)成為廣西與東盟合作的先導產業(yè)和重要引擎。東盟既是廣西公民出國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地,也是廣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場,在廣西的25個客源國中,入境人數進入前10的國家中東盟就有4個,廣西與東盟國家城市間的合作日益加強,已經與東盟國家締結了37對友好城市,數量居全國前列。廣西與越南、馬來西亞等多個東盟國家旅游局簽訂了相關旅游合作協議或備忘錄,相互間的高層會晤頻繁,會晤機制牢固,在合作領域方面,包括資源共享、線路對接、產品推介、游客互送、營銷聯合、通關便利及應急處理等領域均取得顯著的成效。自2004年以來,廣西不定期開展“走進東盟-廣西旅游國際大篷車”大型跨國旅游宣傳促銷活動。而近年來,海上旅游成為雙方合作的重點,廣西北海正致力于開通至泛北部灣的遠距離海上旅游環(huán)型航線,并將該航線延伸至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的主要海濱城市,打造“海上六國游”線路[1]。廣西與東盟的旅游產業(yè)融合不斷加深,雙方利益紐帶日益牢固。

3 以旅游合作推動廣西民族文化傳播,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合作需要堅實的民意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具體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重要內容和關鍵基礎,民心相通的關鍵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文化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支點[2]。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那樣:“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受到高度重視。2016 年 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新中國對外傳播的內容與形式?成為新時代提出的重要課題。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傳播是民族文化生存和發(fā)展的活性機制,任何民族的文化只有通過傳播才能為世人所了解,才能長久地傳承和發(fā)展。東盟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關鍵樞紐和重要節(jié)點,廣西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豐富,是中國與東盟十國密切交往的前沿,“一帶一路”建設中應牢牢把握住讓民族文化“走出去”這一歷史契機,加大沿線地區(qū)人文資源開發(fā)力度[3],增強民族文化傳播的認同體驗,提升面向東盟傳播的質量和水平。旅游合作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一個突破口,旅游業(yè)是促進經濟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民族文化不僅是發(fā)展旅游的基礎性資源,更是實現旅游業(yè)民心相通的關鍵因素。廣西在繼續(xù)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中國-東盟旅游部長論壇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國家旅游的合作,共商多邊合作機制,共建精品旅游項目,共享資源與信息。通過民族文化傳播增強廣西與東盟的交流和溝通,增進認同,贏得互信,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以民族文化為媒介,搭建好沿線東盟國家間的“民心相通之橋”[4]。2018年3月17日國務院通過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更是體現了新時代國家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導向,統籌文化事業(yè)與旅游產業(y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文化和旅游業(yè)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的新紐帶和新橋梁。

4 旅游合作視閾下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路徑

4.1 深入分析傳播要素和渠道

對于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核心內容、渠道及模式問題,根據傳播學原理,本文首先深入分析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傳播的主體(傳播者)、內容(信源)、媒介、對象(受眾)及效果等傳播要素。德國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從人文地理角度研究文化的傳播,指出自然條件造成的民族文化差異會隨著各族的溝通與交流而減弱甚至消除,而物質文化是各族溝通的前提,歷史上絲綢之路就是物質文化帶動精神文化傳播的最好例證。文化傳播與經濟活動的緊密結合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特征,旅游合作的主體構成廣西民族文化傳播的主體,推動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播需要拓展旅游合作的主體,讓廣西及東盟國家在多方面的旅游合作中獲得民族文化交流互動帶來的紅利,從而增強其積極性和能動性,如旅游社、旅游產品開發(fā)商、旅游服務提供商、導游、其他旅游從業(yè)者等等,通過旅游合作造福東盟各國的人民。

傳播的內容上應將廣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性格等嵌入旅游合作的價值理念、實施策略及合作機制之中,以民族文化內容建設為基礎,以交流互動為動力,以共同利益為最高原則,拓寬傳播的渠道。

人是文化傳播的主體,正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依據現代傳播學的效果分析,在對人的態(tài)度的影響和改變上,人際間的影響遠遠大于大眾媒體所施加的影響。旅游的人際傳播方式對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作用不僅在于將主體文化傳播到客體文化中去,更在于通過自身的實踐與客體文化的互動,滲入到客體文化內部,形成深入、持續(xù)的文化影響,如世界旅游組織制定的《全球旅游倫理規(guī)范》就將旅游對促進人民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的貢獻放在第一條。東盟國家眾多,在文化淵源及構成方面與廣西形成不同的親疏關系,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播絕不是大水漫灌式的,不能簡單地將東盟國家當作一個對象或一個區(qū)域來看待,高效的傳播應當是以對國別的研究為基礎的。因此廣西民族文化傳播對象方面可從族源關系、文化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分析、甄別不同類型的東盟國家,譬如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是文化淵源與廣西相近的東盟國家,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東帝汶等是文化特征與廣西差異較大的東盟國家;然后在跨文化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指導下,分類分層評估不同國家、不同對象對于廣西民族文化的認知度、接受度及文化適應性,增強傳播針對性。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間化、大眾化特點,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要得到最佳、最持久的效果,人的因素和民間力量不可忽視。許多時候傳播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既有可能是與傳播受眾對象的需求不匹配,也很大程度上是與其習慣、禁忌的錯位有關,如此傳播不但達不到效果,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對于東盟不同國別、地區(qū)的受眾群體,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與研究條件下更深入地進行分析研究,包括對其心理、需求及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對廣西民族文化的分析。旅游合作過程中既要注意對精英受眾的傳播,更要注重在普通大眾中的推廣與影響,運用和借力大眾傳播的方式,深入東盟國家的普通民眾、旅游目的地的原住民,讓旅游合作造福東盟各國人民,讓合作效益推進民心相通。對影響東盟民眾的思想、觀念、情緒及價值取向等傳播接受要素進行深入研究,辨析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傳播的顯性和隱性制約因素,強化自塑與他塑,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和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提升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認知度和適應性。

4.2 共同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閑文化需求與日俱增,游客的旅游體驗從追求感官滿足向精神、情感、知識等深層內涵化體驗轉變。廣西民族文化豐富而多元,如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jié)、侗族的樓,全區(qū)有 42 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 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1個世居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建筑、飲食、節(jié)慶、風俗等異彩紛呈?,F代意義的傳播概念譯自英文“communications”,一開始就包含“與別人建立一種關系”的含義,強調溝通和交流。文化認同包括文化認知、文化情感和行為意向3個層次。東盟國家,尤其是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等與廣西擁有跨境同源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淵源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對于廣西民族文化有更高的接受度和認同度。文化傳播學理論指出,民族文化在傳播中不斷進步與增值、生產與創(chuàng)新,正如文化傳播學派代表人物英國傳播學家威廉·里弗斯認為的那樣,民族之間的溝通和文化的融合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但是文化因素是傳播的現存狀態(tài),文化發(fā)展也有內在進化機制。盡管東盟國家眾多,與廣西在民族文化淵源、親疏上有一定差異,但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一方面極大促進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這在區(qū)域旅游一體化中日趨明顯;另一方面也將彰顯廣西民族文化的價值精髓,實現廣西民族文化在傳播中的增值。廣西與東盟的旅游合作應以資源整合為基礎,以民族文化為紐帶,充分發(fā)揮親緣優(yōu)勢,加強共同的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樹立文化、旅游“一盤棋”的觀念,讓民族文化成為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的內核,讓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成為廣西民族文化向東盟傳播的翅膀。廣西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開放包容的胸襟與東盟共同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隨著廣西民族文化在旅游合作開發(fā)中自身的價值和影響力提升,廣西要不斷加強升華闡釋與文化調適,從而開發(fā)出具有競爭力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實現旅游合作與文化傳播的同步發(fā)展。

4.3 合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構建品牌是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將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旅游品牌結合起來,既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又能推動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升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要把層次分析和系統研究結合起來,加強廣西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分層,歸納其中最具代表性、標志性的載體,促進其傳播符號意義的生成和架構。美國文化傳播主義學者威斯勒認為,文化構成的最小單位是“文化特色”,若干文化特色構成輻射狀態(tài)的復合文化。廣西應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凝煉不同類型、具有典型廣西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將廣西民族文化傳播視為一個系統,構建一個文化基因圖譜,綜合分析其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各個要素,以文化特色打造最美的“廣西名片”,讓廣西民族、廣西故事走進東盟,形成共榮互動的良好格局,以品牌效應提升傳播的親和力與影響力。文化品牌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精品的集中體現,代表文化發(fā)展和文化價值的最高水準。廣西擁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應在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形象設計、商標廣告等方面注入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文化附加值,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特色[5]。廣西要打破區(qū)域界限,共同營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成長的環(huán)境,從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合力打造廣西與東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品牌體系構建,延伸泛北部灣海上旅游線路,拓寬廣西-東盟自駕車旅游線路,打造出跨國旅游線路品牌。在這過程中讓廣西民族文化“走出去”,增強民族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和感染力,強化文化精髓的傳播,打造出既體現廣西民族文化氣派,又符合東盟國家民眾審美心理和文化消費方式的文化旅游品牌。廣西已形成一些民族文化優(yōu)勢品牌,如《印象·劉三姐》、“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兩大馳名中外的民族文化品牌,再加上2016年7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項目,這為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廣西應進一步面向東盟,突破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等局限,深入挖掘廣西民族文化的價值內涵,立足于傳承,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立志于發(fā)展,營建民族文化產業(yè);立策于開放,開拓民族文化市場[6],注重傳播內容和品牌形象的差異化。

4.4 協同優(yōu)化新舊傳播媒介

媒介是文化的延伸,文化與媒介相互依存,沒有媒介,文化就缺失了依附的載體[7]。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現代轉型,必須加快發(fā)展先進技術,構建和發(fā)展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形成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相得益彰的文化傳播格局,提高傳播力[8]。依據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教授的觀點,一種媒介通常不會置換或代替另一種媒介,而是增加其運行的復雜性。傳播的媒介有“熱媒介”與“冷媒介”之分,熱媒介要求的參與度低,具有排斥性;而冷媒介要求的參與度高,要求接收者完成的信息多,包容性更強。相比新媒介,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日益式微,但是傳統媒介的傳播信息的清晰度及受眾的想象度也不可忽視。通過旅游合作加強熱、冷媒介與新、舊媒體的融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種傳播媒介的優(yōu)勢,這種融合能夠讓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傳播的時效性、廣泛性、深入性方面得到提升。首先,協同加強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大眾媒介對廣西與東盟民族文化旅游線路、旅游產品及旅游文化的宣傳推廣,同時充分運用數字媒體、移動網絡資源等將經典民俗文化多角度、多內容地展示出來,訂制相關影音資料、圖文信息,構建廣西與東盟一體化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新傳播方式,讓民族文化直達目標群體[9]。

近十余年來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中大打民族牌,取得很好效果,如廣西衛(wèi)視與東盟同行建立新聞合作機制,2010年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Guangxi TV International)正式開播,設立了《連線東盟》《尋找金花》《時尚中國》等十幾檔欄目和電視劇場,向東盟國家觀眾展示民族傳統樂器、服飾、舞蹈、禮儀等。2013 年 10 月,廣西東盟文化傳播研究院在南寧成立,以專家學者為主體,企業(yè)和傳媒人士共同參與,旨在加強廣西與東盟之間的文化傳播和交流。為適應移動互聯網和微博、微電影的普及和流行,2015 年 11 月,東盟國際微電影產業(yè)峰會在南寧舉行,為廣西和東盟的微電影產業(yè)合作與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2016年4月國家已正式批復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方案,作為其核心基地的廣西正在全力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在前期的堅實基礎上,廣西與東盟能夠進一步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旅游文化傳播機制和格局,協同整合新舊媒介平臺,加強主流媒體間的合作,及時報道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的最新進展,運用旅游大數據技術精準傳播,全面增強雙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鑒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方式,其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也各具特點,面向東盟的廣西民族文化的媒體組合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民族文化傳播的終極目標是人,特定的傳播信息和內容對應特定的基因與人群,稱之為易感基因和易感人群。廣西通過不同傳播媒介的組合提升受眾人群的易感度和炙熱度,充分調動易感人群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吸引了東盟國家更多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民眾,讓他們更加熱情、主動地接受來自廣西的民族文化信息。根據東盟各國的國情,廣西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交流的多樣化平臺,創(chuàng)新以書籍、影視為主的傳統媒介文化宣傳方式,開發(fā)動漫、游戲軟件及新興網絡等新興業(yè)態(tài),使受眾接觸、獲得、理解廣西民族文化變得更為便利,吸引東盟社會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

4.5 旅游合作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

旅游上的合作,文化上的接軌,共同傳播的形式和方法,對于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以及提升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感召力都十分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對外交往、國際傳播中的作用,他強調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創(chuàng)新人文交流方式,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因此,廣西要以旅游合作為載體,增強廣西民族文化在東盟的傳播效能,須開展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東盟國家民眾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讓他們無障礙、零門檻地接觸廣西民族文化。廣西要優(yōu)化旅游投資環(huán)境,構建面向東盟的旅游大通道,出臺投資優(yōu)惠政策,吸引東盟國家投資機構和企業(yè)參與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fā),同時鼓勵廣西旅游企業(yè)堅持“走出去”戰(zhàn)略,開拓面向東盟的民族文化旅游市場。優(yōu)化完善旅游住宿設施,根據廣西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住宿空間中的布局、檔次及功能,推出一批度假型、旅居型、養(yǎng)生型等富有廣西及東盟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題酒店;深度開發(fā)民族飲食文化,培育廣西與東盟特色旅游餐飲,如利用南寧·東南亞國際旅游美食節(jié)、柳州旅游美食節(jié)、玉林國際旅游美食節(jié)等載體傳播民族美食文化;利用航班、郵輪、高鐵等交通線路進行沿線民族文化的傳播,提升旅游購物水平,建設廣西與東盟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國際大型旅游購物中心;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越邊境(東興-芒街)商貿·旅游博覽會以及廣西旅游國際大篷車等各類平臺展示民族文化;結合廣西與東盟的跨境同源民族,在共同的民族旅游節(jié)慶文化做文章,如“三月三歌圩節(jié)”、仫佬族的依飯節(jié)、賓陽炮龍節(jié)等等,在廣西與東盟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情境下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運用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在潛移默化中彰顯廣西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旅游合作推動政府與民間的緊密結合,設計出民間性、間接性等柔性傳播機制,通過旅游合作推進東盟民眾對于廣西民族文化的認識接受和審美體驗。譬如2017年10月由中柬聯合打造的文旅綜合體《吳哥王朝》在柬埔寨暹粒市竣工落成,項目以大型情景舞臺演藝秀《吳哥王朝》為核心,融劇場、商業(yè)、娛樂、餐飲等多種業(yè)態(tài)為一體,大大釋放了中國與東盟文化的疊加及體驗效應。廣西民族文化通過旅游合作向東盟的傳播應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借鑒已有的成功案例,讓廣西與東盟在文化及旅游領域更為彼此倚重、唇齒相依,在為廣西旅游的開放發(fā)展營造良性外部環(huán)境的同時,構建起廣西與東盟的良好多元文化生態(tài)。

猜你喜歡
東盟國家廣西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關系的博弈分析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3:4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與思考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6
東盟國家刑事審判制度綜述
多元民族
廣西廣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論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沉船為例
廣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敖汉旗| 望奎县| 元江| 太原市| 高陵县| 沁水县| 南宁市| 抚宁县| 当涂县| 日照市| 乌什县| 朝阳县| 嵊泗县| 封开县| 华亭县| 洛隆县| 南溪县| 若尔盖县| 蓬溪县| 沂南县| 昌图县| 聂荣县| 日土县| 新宁县| 无锡市| 文化| 三原县| 石狮市| 佛学| 上思县| 江阴市| 罗山县| 宝鸡市| 朝阳区| 江山市| 钟山县| 乌苏市| 哈巴河县| 安岳县| 临朐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