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較中美兩國教育時,專家發(fā)現,中國家長最喜歡問的話是:今天你聽懂了嗎?美國家長最喜歡問的話是:今天你提問了嗎?實際上反映的是兩種學習方式,中國習慣于被動接受,依賴老師;美國更強調主動發(fā)現,自主學習,前一種學習方式容易循規(guī)蹈矩,迷信權威;后一種學習方式充滿活力,富于創(chuàng)造,我曾提出“啞巴數學”的概念,許多學生學數學是聽得懂、說不出、寫不全、算不對.學生不會說數學,不愿說數學,甚至不敢說數學,更談不上問數學了,這意味著什么?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掩蓋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障礙.學習的障礙不斷堆積,學習的能力就會不斷減弱,考不好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有個學生,是師生們一致公認的“難纏”的學生.為什么呢?因為每次下課以后,他都會拿出一大堆問題問老師,經常整個課間都是他一人“包場”.有些老師下節(jié)課還有課,被他一問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沒了.令同學們大跌眼鏡的是,有些問題其他人都懂了,唯獨他還要問,問了一次還有疑問,過兩天還會再問,然而,正是樂此不疲地“問”,他的成績不斷進步,最終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更令其他同學感慨萬分.
著名電視主持人楊瀾講過一個她親身經歷的故事.
教授從兜里掏出一些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我就對他進行獎勵.”
他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歷史與宗教,講完以后問學生有什么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因為不然的話他無法理解大家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有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
“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課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頭敲著桌面.
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后,認真聽講,長大后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他期待學生們還給他曾經給予學生的正確答案.中國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自己卻不習慣提問,更不敢反問,因為那是有悖于師生之道的.所以,學生對美國教授的懸賞也會無動于衷,
不明白的,我問,以求明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復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并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是問題將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欲望上來.什么是問題意識?就是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又驅使自己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問是學習活動中難能可貴的一種習慣.
——選自董裕華編著的《減負增效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