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在課堂上聽老師介紹熊貓,覺得很重要,連忙記了下來:“熊貓產(chǎn)于中國,越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沒有?!?/p>
剛寫完,就聽見吵吵嚷嚷的聲音,原來是逗號提意見了:“怎么句子里都用我們來分開?我們可是只管區(qū)分句子里的大層次,表明句子內(nèi)部主要的結構關系;全用我們,這句子內(nèi)部就被分成了好多個大層次??!”
小松一聽,覺得有道理,連忙改寫為:“熊貓產(chǎn)于中國、越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沒有?!蹦闹秩堑妙D號有意見了:“我們表示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我們可不負責把句子內(nèi)部主要的層次劃分出來??!”
小松迷糊了,找到老師。老師叫他注意“產(chǎn)于”和“沒有”兩個詞語,然后又把這句話重新讀了一遍。小松聽出來了,這句話實際上有兩個層次:“中國”后面停頓稍微久一點,把整個句子劃分成了“產(chǎn)于”和“沒有”兩個層次,應該用逗號;其他國家之間的停頓似斷似連,是“沒有”這個層次內(nèi)部的劃分,應該用頓號。于是他把逗號和頓號配合起來,重新寫了這句話:“熊貓產(chǎn)于中國,越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沒有?!?/p>
小松剛剛寫完,就聽見逗號和頓號都說:“這就對了,我們應該這樣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