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霞
古典詩詞是學生通向古代燦爛文化的通道之一。但是,一首幾十個字的短短的古詩詞,教師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文本,激發(fā)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引領學生感悟古詩詞中無窮的藝術魅力呢?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認為,應摒棄以往那種讀一讀、譯一譯、講一講的模式了。這種模式就好比是一棵樹站在那里,大家都知道呈現(xiàn)在地面上的它就是樹,然而對于它的來歷、它的故事卻不得而知,至于地面以下的根須更是一無所知。教者僅僅是對著樹拍拍照,照樣子描述一下罷了。這樣的教法,學生也不過是跟著打個照面,認識一下而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是留存不下什么影像的。所以,這就要求教者費些功夫,蹲下身子,挽起袖子抓起周圍的泥土嗅嗅,甚或掄起鎬頭深挖下去,去觸碰地底的根須。這樣一來,呈現(xiàn)給學生的便豐厚很多了。
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級《古詩詞三首》中的《漁歌子》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優(yōu)秀推薦篇目》中的《江雪》為例,談談古詩詞的文本解讀。
一、置頂朗讀
朗讀應貫穿于學習古詩詞的全過程,在讓學生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正確的基礎上,還要指導學生關注文字,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在讀中了解詩意,在讀中展開想象,建構(gòu)畫面,貼近文本,走近作者,捕捉情感……總之,通過一遍又一遍地讀,入情入境地朗讀,去表現(xiàn)詩歌的思想情感,讀出詩的意境,感受古詩詞的韻味。
二、扎根文字
我國古詩詞用字考究,言簡意賅,盡管是三言兩語,卻能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意境深遠的圖畫。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寓意。筆者認為,可針對小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性,抓準詩詞中的文字,使學生在腦海里浮現(xiàn)畫面。眾所周知,很多古典詩詞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以《漁歌子》為例,在教學中,可從詞中描寫景物顏色的詞語入手,讓學生去找,不僅是一眼看到的顏色“白、青、綠”,還有隱藏在桃花、西塞山、流水等詞語中學生可想象到的顏色。這樣,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便浮現(xiàn)在學生眼前。
三、從摳字眼中學習鑒賞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文本去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學習古詩詞僅僅了解意思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知道古詩詞中是有一些固定下來的意象的,所以這些應該讓學生有所了解。還以《漁歌子》為例,全詞在寫景時選取了“白鷺”“桃花”“蓑笠”,這幾個詞語都含有隱居的意象。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追問:為什么作者偏偏要寫這幾個景物呢?當然,由于古詩生成的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很大,語言一再變遷,而小學生生活體驗和知識容量都有限,他們很難回答。所以,此時適時介入作者的生平,聯(lián)結(jié)學生與作者之間的紐帶,讓學生在詞中窺見張志和的歸隱之心。這樣學生可逐漸增加積累,拓寬知識面。
《江雪》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名篇。這首詩是在柳宗元遭貶、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寫就的。該詩體現(xiàn)了詩人頑強的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態(tài)度。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一些隱藏點進行挖掘??梢話伋鲞@樣的問題:詩中的雪藏在哪兒?你能找到雪嗎?本詩共四句,前三句不見雪,第四句才見雪。字面少雪,但滿眼的雪。那么,詩中的雪究竟藏在哪兒?仔細一讀,才知道雪藏在詩中的“絕”“滅”“蓑笠”等詞語里面。這一開放性的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再通過閱讀、思考,引導學生在詩中一些相關的詞語中陸續(xù)找到雪,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尋找中去品味這首千古絕句,去欣賞這凄清遼闊的背景,去體悟詩中那徹骨的寒冷與孤寂。
總之,解讀文本一定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要堅持以學生的視角為主,而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讀深讀透。文本解讀要求教師蹲下身子,貼近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能力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積累為依據(jù),這樣的教學才能達到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