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強 倪紅琴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小河中心小學,江蘇常州 213000)
通過專題研究與日常實踐,我校形成了“包容整合、悅納開放、靈動生成”的“He韻”課堂價值追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整合、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課堂向學生開放,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課題研究,我校進一步豐富了“He韻”文化的內涵:小河小學猶如河邊生長的一塘荷田,需要“河水”的滋養(yǎng)—教育價值追求浸潤下的課程體系;各類營養(yǎng)需要通過荷葉的“融合”—“和合”的教師領導團隊,方能孕育出美麗圣潔、和諧生長的“荷花”—具有荷花般氣質的學生。小河流水連大江,小河小學應成為“如水般有德行”的學校: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喚醒教師的職業(yè)幸福和促進師生生命成長。
在近一年的努力探索中,在專家的高位引領下,我校確立了“He韻”課程的目標:成就“四和”教師,培養(yǎng)特質“荷娃”?!八暮汀苯處熂春吞@可親、和氣有禮、和睦互助、和而不同的教師;特質“荷娃”即具有智慧的大腦、健康的體魄、高潔的品德、家國的情懷和優(yōu)雅的興趣的學生[1]。
圍繞學?!癏e韻”課程目標,我校從研究課到日常課,展開了專題研討,努力探索“He韻”課堂特質。在上海華師大“新基礎教育”研究專家的引領下,我校形成了“包容整合、悅納開放、靈動生成”的“He韻”課堂特質,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包容整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課堂教學也要善于整合各種資源,為我所用。
(2)悅納開放:水流必向下,在降低重心中演化出萬千氣象。課堂教學也要不斷降低重心,有向開放,讓學生的萬千氣象展現(xiàn)在課堂上。
(3)靈動生成:水無常形,因機而動,因動而活,從不刻板、僵化。課堂教學也要在目標的指引下靈動地生成。
通過課題研究,我校明白了要有效促進課堂轉型,不僅要在“讀學生”和“讀教材”的基礎上,精準把握教學目標;還要優(yōu)化學習活動設計,努力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1)從“興趣點”出發(fā)設計。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是教師設計學習活動的首要考慮因素。
(2)從“重難點”入手設計。教材的重難點是教學重心,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在重難點處設計問題,教師要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有利于他們掌握重點,化解難點。
(3)從“障礙點”突破設計?!罢系K點”即學生學習中遇到的攔路虎。一旦學生產生思維定式,認知方面走入死角,就阻礙了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巧妙設問,引領他們從“山重水復疑無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1)創(chuàng)設情境之激活法。教師在課前預設某種情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此時的“奇思妙想”和隨口而出的“洋話”均可成為活躍課堂氣氛,引發(fā)教師授課靈感的“生成性資源”。由于情景誘發(fā)、師生情感距離的貼近,常會有學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中顯出優(yōu)勢,此時的“小成就”可能成為教育、鼓勵學生的個體資源。
(2)搭建平臺之展示法。課堂中教師可根據(jù)需要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會涌現(xiàn)出學生個體的差異;這時教師可捕捉并利用,也可采用“民主集中”法讓小組學生來解決。
(3)走下講臺之巡視法。課堂上教師如果總是高高在上,是無法發(fā)現(xiàn)學生資源的,所以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比如在課上教師可給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這樣教師以“觀察員”的角色走下講臺巡訪學情,巡訪中就會發(fā)現(xiàn)易生成的各種資源。
課堂教學本質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及其狀態(tài),做好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效果的評價工作,從而真正促進課堂轉型[2]。
(1)明確評價內容。我校主要考查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交流與目標達成三種狀態(tài)。評價學生活動過程的參與狀態(tài),一看多樣性,如師生談話、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等;二看廣泛性,即學生是否很投入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三看深刻性,即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是否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交流。
(2)制訂適合的學習狀態(tài)評價表??梢酝ㄟ^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表現(xiàn)狀態(tài)進行系統(tǒng)全面觀察,制訂學習狀態(tài)評價表,將準備狀態(tài)、參與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和達成狀態(tài)作為學習狀態(tài)的具體內容,作為六個方面的評價維度,并在此基礎上確立評價標準。通過對它們的完整考察和對評估標準的全面分析,教師能夠對教學的成功與否、學生學習效能的高低做出一個基本準確的判斷。
(3)關注全體,綜合分析。在評價中應該注意,由于學生學習活動內隱性很強,個體反應和表現(xiàn)差異很大,評價者僅憑肉眼觀察和經驗推斷未必準確;況且學習活動始終處在一種動態(tài)變化情境中,和教師活動交織在一起,很難分出彼此。因此,評價時應著重于對學習活動的觀察,著重于對多數(shù)學生一致狀況的觀察。
觀課評課既是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教學研究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十分普及的教育文化。在專家的指導下,我校進行了專業(yè)觀課評課的嘗試,提升了教師的課堂反思重建能力,為課堂轉型提供了保障。
(1)加強研究的聚焦感—研討之前,由執(zhí)教者所在的教研組長將本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研究方向和突破點以研究公告的方式告知每一位教師。
(2)增強研究的向心力—說課環(huán)節(jié),承辦組長系統(tǒng)闡述組內一個階段內的、有關研究聚焦點的組內實踐梳理和總結提升。
(3)關注現(xiàn)場的學習力—評課環(huán)節(jié)采用“分層評價”,每一位教師在研討前所作的深度前移思考基礎上,針對不同梯隊的教師形成不同的側重評課反饋要求,執(zhí)教教師評生(學生的所得所失),一般教師評課(課的設計和實效),骨干教師評理(課的理念和重建)。如今反思重建已成為我校教師的一種研究自覺。
實踐證明,扎實的課題研究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催化劑,有力地促進了我校課堂轉型。我校教師堅信,隨著課題的進一步開展,我校的“He韻”課程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在我校的校園里,師生生命定會如荷花般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