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旭
古詩詞以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千古而不衰,是我們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安粚W詩, 無以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典詠流傳》等“詩詞熱”更是很好地證明了只一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教育是關鍵一環(huán)。中國素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傳統(tǒng),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構成了中學生語文學習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將古詩詞教學、古詩文誦讀提升到更高層次,讓學生從古詩文博大精深的藝術價值、人文涵養(yǎng)中吸收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其語感,積累語言,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7-9年級學生需背誦80篇(段)優(yōu)秀詩文。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背誦默寫上,但是總有不同程度的失分,或錯字別字,或張冠李戴,或無以應答。調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沒有興趣;有的在家花時間背了,但可能屬于死記硬背,默寫時一緊張,似乎全忘了;還有的因為詞義不理解,導致整首詩不明白,背不下來。究其根本,大部分學生是以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應付,只會死記硬背,效果自然不好,如此循環(huán),學生反而容易覺得古詩文的學習壓力大,對背默會有些怨言,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針對學生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這里的讀是指教師的范讀,而不是一味依靠多媒體的范讀。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學生,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范讀,能喚起起學生的朗讀愿望。如果教師再帶動學生有感情地跟讀,配上音樂,就能營造學習古詩文的氛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朗誦,不僅讓學生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而且感受詩歌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根據(jù)對偶、押韻等規(guī)律,默出正確的句子。如學生背誦劉方平的《月夜》時,有人把“窗紗”背成了“紗窗”,就問他們把“窗紗”換成“紗窗”不可以嗎?不清楚就多讀幾遍,有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了,不可以,因為和前面不押韻了。古詩詞音韻和諧,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快樂的背誦中有所思,有所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詞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往往要將抽象凝練的語言化為栩栩如生的畫面,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紅”、“綠”二詞都是在直觀的描述花朵和江水的顏色,“日出”、“春來”互文見義,又增強了畫面的色彩美感,于是學生就能產(chǎn)生對美景的喜愛,從而理解詩人對江南的戀戀難忘之情;又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句,都明麗如畫。除了美景外,還有一些生活的畫面,背《觀刈麥》時,“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這一句,學生經(jīng)常搞不清左右手,還是左右臂,我就問他們,平時是習慣性的用右手撿拾東西還是左手?。ㄗ笃沧映猓??前面有手了,后面還能是手嗎?詩歌對仗是不能重字的,那只能是臂了。只要幫助學生再現(xiàn)畫面,巧妙聯(lián)系實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古詩詞,本來就是一種便于吟唱的藝術,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溝通起來,如果有可能將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也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播放王菲的音樂,學生輕聲跟唱,用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學生的心弦,感受其中的情感;講《詩經(jīng)·蒹葭》時,欣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婉轉悠揚的樂曲感受距離和朦朧美;還可以組織學生看《經(jīng)典詠流傳》,感受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tǒng)詩詞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流行相融合,讓學生覺得古詩詞如此美妙。
這種方法正好可以和初三古詩復習板塊結合起來,能夠真正理解鑒賞詩歌,又能達到較好的背誦復習效果。
(1)據(jù)意背。是根據(jù)詩的思想內容進行分門別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詠物詩、寫景(山水田園)詩、懷古詩、邊塞詩、行旅詩、閨怨詩、送別詩、哲理詩等等,引導學生據(jù)意背能促他們分類別,脈絡清,背得多。
(2)據(jù)時背。是根據(jù)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序列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記憶的延續(xù)和流暢。從《早春》到《夏日》;從《秋思》到《江雪》,學生們背出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寂靜的冬。這種形式大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為大量誦記古詩文奠定了基礎。
(3)飛花令。借鑒《中國詩詞大會》中將傳統(tǒng)的“飛花令”進行改良的形式,降低難度,不再僅用"花"字,而且還增加了"云""酒""月""夜"等詩詞中出現(xiàn)的高頻字,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說出含有規(guī)定關鍵字的詩句即可。這種競爭的形式很受學生歡迎,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效果非常好。
背誦古詩文,既是中考的要求,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
背誦岑參的《白雪歌》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句子時,筆者先問學生,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有哪句和此句意境相似?學生立刻回答出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接著又問,請你想一想,你有沒有經(jīng)歷過此類意境呢?因為我們學生很多是住校生,一周才回家一次,筆者正好就趁勢引導,比如你每周返校,當你的父母送你上了公交車,你也即將與他們分別一個星期時,父母送別之景是否可以將詩句化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呢?“當你乘坐的公交車漸去漸遠,最后模糊在一片煙塵中,而你的父母仍然久久佇立,目送那一片煙塵遠去的方向,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煙塵中的公交車,陪隨公交車,將你送到學?!?。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幫助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對古詩文的背誦教學要能引導學生“入乎其內”,還要“出乎其外”,最終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以上這些只是筆者在初三復習古詩文背誦的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學生個體的學習特點是不同的,要想真正達到良好的背誦效果,還是要訓練學生多讀勤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規(guī)律,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我們教師也要多去探索,在科學理論引導和實踐教學中尋找方法,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文,讓學生成為背誦古詩詞的“好之者”、“樂之者”,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當下的生活和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