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丹 編輯/一帆
作為一名戰(zhàn)略說士(說客),最怕的是什么?是游說對象立場強硬、拒不聽取嗎?不是。歷史的經(jīng)驗顯示,即便游說對象是嗜殺成性的敵國君主,戰(zhàn)略說士也從無畏懼,而是視死如歸。
說客最怕的是,游說正在進行,對方的領(lǐng)導班子突發(fā)劇變,導致游說預案遭遇“不可抗力”,要么倉促變招、要么完全夭折。然而在春秋時代,“弒君如割雞”(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語),最高班子突然劇變是常態(tài)。對此,鬼谷子計策何在?筆者以為,計策在《轉(zhuǎn)丸》《胠亂》這兩個失傳章節(jié)。
自從劉勰(465—520)在其《文心雕龍·論說》提及“轉(zhuǎn)丸騁其巧辭”以來,再無后人表示看到《轉(zhuǎn)丸》《胠亂》全文,只有標題傳世。有人以莊子《胠篋》充當鬼谷子《胠亂》,顯然不妥。還有人在網(wǎng)上聲稱這兩篇“已發(fā)現(xiàn)”,觀其古漢語水平,亟待提高。兩篇失傳,千古遺憾。然而,真的走投無路了?
筆者苦悶很久,忽然心動:鬼谷子是占測高人,據(jù)說“以錢代蓍”的占測法就發(fā)端于鬼谷子。既然如此,何不嘗試以鬼谷之道解鬼谷之題?當然,筆者不求煉石補天闕,只求文章更有趣。
具體而言,以梅花易數(shù)占測二篇標題,看看會發(fā)生什么。梅花易比較簡單,適合面向大眾;如有奇緣遇奇人,筆者自然會用到奇門遁甲這種較復雜的占測,以便深入討論。不管梅花易還是遁甲術(shù),都是古人用來探求難解之謎的常用手段。
通過梅花易占字法,轉(zhuǎn)丸之卦為“革之隨”、胠亂則為“姤之巽”。細觀卦象,筆者暗驚,甚至懷疑那個造成兩篇失傳的人故意為之:存心不讓后人看到這兩篇。誠然,若說“失傳”,為何完完整整失傳這兩個連續(xù)篇章,別的篇章卻絲毫不損?這說不通。
標題《轉(zhuǎn)丸》字面意思是:轉(zhuǎn)動某種球狀物。標題《胠亂》字面意思是:身體側(cè)面有亂,換言之,腋下不太平。但要用《易經(jīng)》語言來說明此二標題,無論筆者怎樣追求通俗化,都避不開《易經(jīng)》的特有表達。對此,筆者只能乞請讀者海涵。
“革之隨”顯示了亂臣弒君之象。革中有乾,乾為圓,為球,為君,為王朝;隨中有震,并從球的底部將其撼動,于是契合《轉(zhuǎn)丸》標題:球體底部被撼動,豈能不轉(zhuǎn)動。
卦中又可見,乾日,巽落,兌西,艮山,果然是“日落西山”之象。此時,說客當與革命黨同在。正如《易·革》所言: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又如“革之隨”卦名所示,說客應該順隨革命。
“姤之巽”顯示,君主面臨挑戰(zhàn),但沒有失位。他殺了一批大臣,饒了一批大臣,但是班子的“地震”久不平息。面對如此亂局,說客應該像風一樣(巽)盡快走人。
卦中又可見,人體而言,上二爻為首,中二爻為身,下二爻腿足。姤九四變巽六四,爻位實在詭譎。因為,九四猶如身體上半部,仿佛腋下。偏偏伏坎的主爻(在六四爻背后),也在此爻位。果然是肘腋生亂之象,契合《胠亂》標題之意。
綜上所述,以鬼谷之道解鬼谷之題,目的僅限于增加閱讀情趣,并且,假設地提出了鬼谷子關(guān)于“班子劇變”的對策。對《易經(jīng)》有研究的讀者,可以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