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現(xiàn)有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已經不能夠適應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逐漸顯露出一些弊端,例如保護手段的不到位,法律的缺失或模糊,權能劃分不明確等等。因而本文認為加強對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體系的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網絡著作權 網絡侵權 保護措施
作者簡介:于文英,黑龍江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31
一、網絡著作權的概述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著作權這一名稱日益凸顯出來。想要理解網絡著作權的內涵,基礎是要先理解著作權的相關概念,重點在于比較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的變化,從而對網絡著作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作為著作權一種新的形式表現(xiàn),網絡著作權受到廣泛的關注。網絡著作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其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絡環(huán)境下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包括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收益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權利管理信息標示權、技術措施保護權等多項內容。
二、網絡著作權侵權問題
(一)網絡著作權侵權主體問題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成為網絡著作權被侵權的主體,即網絡著作權權利的享有者。當網絡著作權案件發(fā)生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訴訟主體,即原告資格的問題。網絡著作權侵權作為一種新的侵權形式,在侵權主體方面也存在著特殊性,分為直接侵權主體與間接侵權主體。
1.直接侵權主體
直接侵權主要是指行為人未經過任何許可,未經過正當渠道直接對網絡作品實現(xiàn)以盈利目的的使用、轉播、下載、出售,并且未經過網絡著作權人的相關許可,那么行為人的這種行為即構成網絡著作權的直接侵權行為。網絡用戶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直接侵犯網絡著作權的,是直接侵權的主體,應當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2.間接侵權主體
間接侵權的主體通常情況下就是指網絡服務提供商。該主體的主要特征是:第一,間接侵權行為不直接侵犯著作權人根據著作權法享有的專有權。第二,直接侵權的存在是間接侵權的前提。第三,間接侵權的主體要求其具有主觀過錯。
(二)網絡著作權侵權客體問題
網絡著作權的客體即網絡作者侵入了一定的心血寫的作品。網絡作品與傳統(tǒng)作品最大的爭議點就是網絡作品是否可以為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網絡作品盡管分離了原有的有形載體,但其仍可以被使用者從網絡上閱讀下載、傳播、復制或者直接打印到紙張。如網絡上的文章屬于文字作品,綜合類的網頁可以歸屬于匯編作品。數字化的網絡著作權是實現(xiàn)網絡作品市場秩序有效維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1.侵犯網絡著作權的違法行為
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首要構成要件就是有不合法行為。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我們將其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對傳統(tǒng)書面作品的侵犯。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未經許可的復制發(fā)行,也就是說,未經授權的、無報酬的上傳、傳播和復制都是侵權行為。二是網絡運營商擅自下載和轉載網絡作品。網絡侵權者通過一定的設備,在借助一定的軟件或者網絡平臺實現(xiàn)對相關作品的有效下載與轉發(fā),這種無需支付稿酬的方式使得網絡作品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三是傳統(tǒng)媒體侵犯網絡作品著作權?;ヂ?lián)網作品如果借助相關媒介實現(xiàn)在報紙、期刊等紙質媒介上的傳播,那么網絡著作權人對此享有報酬獲取的權利。這種侵權行為的本質就是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并且違法破解了權利人利用有效技術防止侵權的行為,給著作權人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2.侵權行為人主觀存在過錯
由于網絡著作權的侵權主體眾多且隱蔽性強,判斷行為人的錯誤較為困難。但是大體我們可以將行為主體分為兩類:一是直接侵權主體,二是間接侵權主體。對于網絡使用者來說,其主觀上能碰到事件發(fā)生的后果,發(fā)生侵權行為時主觀上是故意,過錯認定相對簡單。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來說,其多數情況下是作為間接侵權主體,在其明知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侵權行為時,未盡到監(jiān)管和制止侵權的義務,主觀上放任其發(fā)生,因此也應認定其主觀上存在過錯。
3.網絡著作權人權利受到損害
當我們在衡量權利人的權利是否遭受到了真正的損害,我們應當結合自作品上傳到網絡前后著作權人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來綜合考量。首先,必須是對合法網絡著作權侵權后所產生的結果;其次,網絡著作權的損害事實必須客觀存在;再次,網絡著作權的損害事實必須具備法律上的可補救性。只有在滿足以上三點要求時,我們才能確定權利人的網絡著作權受到了侵害,有損害結果的存在。
4.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網絡侵權行為需要與網絡侵權后果存在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使得一些網絡侵權行為很難實現(xiàn)有效的控制。我們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確定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應該遵循以下兩點原則:一是認識到因果關系的復雜性。不以偏概全,不一概而論,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其中的因果關系。二是要保證因果關系的客觀性。不主觀臆想,不隨意推測,用法律認可的證據事實證明其中的因果關系。
三、完善我國網絡著作權立法的具體構想
正如前文所述,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其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和分類有別于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并且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不斷發(fā)生,權利人卻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救濟,種種因素都要求我們必須要完善著作權保護機制,彌補現(xiàn)存立法中的缺陷。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網絡著作權侵權管轄制度的完善
1.原告住所地優(yōu)先原則
由于網絡平臺本身的特點,傳統(tǒng)的“被告就原告”原則在訴訟中的運用變得極為困難。如何在網絡中實施侵權行為時確認行為人的身份,確認網絡侵權行為的種類和數量變得非常困難,如果該原則仍然適用,可能會導致原告的起訴費用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因為被告無法辨認導致案件無法提起訴訟。因此,原告的司法管轄權可以有效、方便地保護自己的利益,防止損害結果擴大。
2.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
“不方便法院”原則是指,在國際民事訴訟中,如果原告選擇一個有利于自己而不是有利于被告的法院,盡管法院對案件有管轄權,但可能會給被告參加訴訟程序帶來不便或給司法活動帶來不便,導致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糾紛,保障司法公正?!安环奖惴ㄔ骸痹瓌t可以有效地解決原告的過度訴訟問題,而且不違反傳統(tǒng)的關聯(lián)標準,可以在網絡侵權訴訟中推廣。
(二)法定許可制度的完善
為了有效保障我國著作權人的報酬請求權,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制度能夠有效避免著作權侵權案件發(fā)生的概率。因此,在網絡環(huán)境下,合法許可制度將在平衡著作權人、使用者和公眾利益方面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1.完善對法定許可報酬的規(guī)定,提高法定許可的效力
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的關鍵問題就是報酬標準的制定。如果報酬請求權缺乏明確的標準,會使得一些著作權立法價值難以得到有效的實現(xiàn)和過高。報酬數額確定的過高或者過低,會使得著作權人的收入明顯減少,導致惡性循環(huán)的市場競爭,不利于真正落實我國的著作權保護。更新法定許可付酬標準,與時代掛鉤。相關部門可以采取聽證會的形式,明確付酬標準,使得報酬規(guī)定和法定許可能夠有效地貫徹,進而有效保護好我國社會公眾的利益。
2.完善法定許可制度體系
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許可制度由《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五種法定許可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的兩種法定許可組成,但立法比較混亂,缺乏系統(tǒng)性。因此,筆者認為法定許可制度的制度化勢在必行。在我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在著作權法中,法定許可制度和合理使用制度作為單獨的章節(jié)附加于“權利限制”一章。其次,對適用于傳統(tǒng)環(huán)境或網絡空間的法律許可作出具體規(guī)定。第三,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guī)中授權使用的支付標準。
(三)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升級
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為著作權制度實施提供了一種保障途徑,但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運行狀況卻不甚理想。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尚處于幼年期,根據我國相關規(guī)定,集體管理組織屬于社會團體,但是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替著作權人主張權利,這與我國對于非營利性社團的行為要求顯然不符。這不僅不利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開展工作,更會對其發(fā)展構成障礙。因此,針對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發(fā)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集體管理組織功能定位:趨中間化
在數字網絡環(huán)境下對作品創(chuàng)作以及利用,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單一的權利管理和許可模式,是不可能滿足所有的市場需求的,多元管理模式相互競爭并不斷整合,提供各種不同的管理和許可途徑,才在權利人和使用者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集體管理組織的整理功能,也在這個過程中日趨中間化。維護和保持這種多樣化和多元化,是實現(xiàn)保護作者利益和增長公共福利的和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我國集體管理組織的布局:競爭和壟斷并存
在集體管理組織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不斷的優(yōu)勝劣汰,逐漸形成兩種不同的立法模式。一種是德國的壟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版權集體管理組織處于合法壟斷地位,競爭十分有限。一種是美國的自由競爭模式,該模式能充分調動著作權人和使用者參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的積極性,激發(fā)著作權機構集體管理進行信息化和服務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版權的保護。兩種模式各有利弊,針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采取一種新的模式,即競爭和壟斷并存,特定業(yè)務范圍內如需一定數量的集體管理組織進入。由于不是獨家管理,相互之間存在競爭,可以避免壟斷。這種數量限制,能夠有效避免不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間出現(xiàn)不良的惡性競爭,進而導致市場上著作權壟斷問題的出現(xiàn)。
3.集體管理組織獲得授權的方式:多樣化
集體管理組織獲得授權的方式,不僅對集體管理組織的法律地位有影響,對于其壟斷力量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著作權法》第八條規(guī)定,可知,集體管理組織在某種情形下可以代替著作權人行使相應的權利。這一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對著作權及其權利人的尊重,對民事主體自由意志的維護。國家法律應當全面考慮數字環(huán)境下的作品形態(tài)及利用方式,并充分認識集體管理組織功能的中間化趨勢,對集體管理組織后的授權的方式持寬松的態(tài)度。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進行深入地探究,結合國外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我國的立法現(xiàn)狀,詳細探討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的適用對象、適用范圍問題以及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的缺陷問題。傳統(tǒng)的版權保護制度顯然已經不適應現(xiàn)有的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的新要求,而我國關于網絡版權保護的專門立法則是對網絡環(huán)境下版權保護的新要求,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法律空白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胡穎.網絡著作權的侵權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復旦大學.2012.
[2]張玉明.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探析.中央民族大學.2013.
[3]劉殿雙.圖書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