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環(huán)境課程可以稱為物型課程,它是以物為載體,構成教育目的實施要素的一切物質條件的總和,旨在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課程意識,指向在物,關鍵在型,突破在課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課程意象,致力于從環(huán)境—文化—教育—課程的不斷探求和生成。筆者以為,物型課程是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環(huán)境課程的再厘清與再建構,這一課程在現(xiàn)實校園里存在著三重境界。
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創(chuàng)辦于1901年,是全國第一所公立小學。門前有悠悠泮池水(城池1500多年),池上有文德武定橋。園內有巍巍大成殿(是明代學宮,有478年歷史),學宮前是論語廣場,旁有歷代書法碑廊。大成文化,千年傳承,百年積淀,為學?!按蟪山逃簽閮和蟪扇松旎边@一育人理念提供著寶貴滋養(yǎng)。顯然,大成殿周圍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過百年的變化,自不必說已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怡然,園藝工人師傅辛勤勞作使得不同季節(jié)的花兒次第綻放。
大成殿三層樓高的屋檐巍峨,殿內高大的孔圣人塑像端莊厚重,列賢紛呈于四周壁上的金箔畫上,上有雕梁畫棟,全楠木結構,加之殿外青石月臺,赑屃分列,論語廣場上的地面石刻文化也是頗為用心,南北“仁義禮智信”、東西“六藝”漢白玉大石雕典雅華貴,論語名句石刻掩映在草坪中,讓人頗有穿越之感。
大殿周側的文化呈現(xiàn)也是非常用心:東側是悠悠古碑廊,西側是書樹小叢林,西南是繪本館,西北是戶外開放圖書館。具有文化承載力和生長力的環(huán)境本身就是寶貴的學習資源。因此,我們盡力依托資源——以大成殿為主體資源的環(huán)境文化建構,是一種可以為學生無意識吸納的課程。我們將“基于整合的大成文化課程”作為課題來研究,讓學校明代學宮那斗拱飛檐、彩塑彩繪、一磚一瓦成為一本本打開的智慧之書,吸引師生一起閱讀、欣賞、分享。
客觀上,我們似乎達成了“讓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但僅此似乎還遠遠不夠,因為時間一長,這些如公園一般的唯美存在對學生來說已是司空見慣。事實上,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真實的校園物型建設中存在著一種現(xiàn)象,即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精心擺置成的墻壁等各種可以稱之為課程呈現(xiàn)的內容,除了第一天感到新鮮外,學生對它們的關注熱度并非如我們所期待的,甚至會是一種浪費。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理解“讓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的真正含義。所謂“說話”,它是賦予“人”的交流溝通力的,是對話。而對話一定是非單向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呈現(xiàn)的內容是否具備讓墻壁與學生能夠對話的機制或功能,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因此,呈現(xiàn)足夠的課程文化資源僅為物型課程第一重境界。
所謂激活物型,即激活學生主動參與建構并能生成具有提升素養(yǎng)的環(huán)境課程就是我們需要的物型課程,就像讓大成殿成為學生參與完成的“書”,此乃物型課程第二重境界。我們激活大成殿資源,開設相關課程,努力實現(xiàn)“物我交融”,建構儀式感。
1.開展晨誦暮鼓課程。
每天清晨7:30,由一個班學生在大成殿前朗誦詩歌迎接師生入校。為了這一次展示,各班需要選擇詩歌,用心排練,隔天彩排,盛裝展示。而往往這樣的精心準備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建構、自我成長的時刻。令人欣喜的是,每到展演時,展演班級盡情投入,進校的孩子放慢奔跑的腳步,優(yōu)雅地邊走邊欣賞。而此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有學生優(yōu)秀的表現(xiàn),還有教師、家長們的全心投入。大家都意識到站在大成殿前,站在孔子的目光里,站在和煦的晨光中誦讀詩歌,迎接大家入校,是一種神圣,是一次積淀,更是一種美好。
同樣,每天傍晚,大成樂團在大成殿里鼓樂齊鳴,師生在恢宏的國樂聲中離校,門前等候的家長每到這時總是靜靜地微笑著等待自己的孩子。至此,大成殿資源成為一個被激活的共生成長場域。這種場域的激活與建構很有遷移價值,中央電視臺曾專門播放了我們的暮鼓課程《泮水搖籃》。
2.開創(chuàng)大成儀禮課程。
我們在大成殿里開展一年級“朱砂啟智”開筆禮,在大成殿舉行“水文化中的十歲成長禮”“大成家書畢業(yè)禮”,以大成殿為依托,在這里“物我交融”的力量使得兒童獲得更多的儀式感,得到更強有力的自我播種與生長。
這里的“物我交融”其實包含著整合大成殿內外古今的資源力量,包含著助推兒童主動建構新的成長資源的構想設置。譬如,我們設計“水文化中的十歲成長禮”,我們整合文化意象,提煉禮儀主題“泮水流韻”,從大成殿出發(fā),“汲水、灑水、學水”,不僅懂得了“學宮”“泮水”的文化情境的承載,懂得了“學海無涯”“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水有七德”“智者樂水”等諸多典故的內涵,還懂得了“父母之愛、蓼莪之情”。于是,一場聚焦“水文化”的主題成長禮呼之欲出。
我們整合多樣形式,叩開禮儀莊嚴神圣之門。如體現(xiàn)傳承的取水隊的組成就是精心設計的:前面是水文化古裝旌旗隊,中間三年級現(xiàn)代兒童服飾取水隊,后面“八禮四儀”隊,當他們浩浩蕩蕩從文德橋、武定橋走進校園時,肅靜、莊嚴讓一切變得美好起來。再如因為有真正到泮池里“取水”的環(huán)節(jié),當師長們揚起沾著泮水的水蒲芹“灑水”時,孩子們在瞬間被歷史與美好融化了。再如汲水、灑水、鞠躬、獻卡、吟誦、演講、禮拜先賢、成果分享,多樣的形式因為大成殿前的“泮水”而整合、融通、接納與珍藏。除了視覺的沖擊,更有心靈的震撼。
當然,這里的整合最終是對資源的整合,整合的前提是“打開”。一是活動內容的打開,二是活動場所的打開,三是活動主體的打開。學生的儀禮是學生主體參與自主生長的活動,這里學生必須是活動設計、實施、評價的主體,自然更是生長的主體。顯然,儀禮課程已超越“物型課程”的概念范疇,其指向生命成長的“激活狀態(tài)”,我們稱之為“物型課程的第二重境界”。
所謂創(chuàng)生物型,即我們不僅需要“六經(jīng)注我”,更需要“我注六經(jīng)”——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時時創(chuàng)造,能夠推進自主創(chuàng)生的環(huán)境課程,這才是真正理想的物型課程。就像學生以大成殿為資源來完成一部書,并由此激發(fā)更多人來寫出更多的書一樣。
1.大成小秀之彩繪課程。
大成殿上的雕梁畫棟成為美術教師的教學資源,孩子們跟在后面先臨摹描繪,再查閱相關典故,“大成彩繪”生本課程應運而生。表面的彩繪臨摹創(chuàng)作背后支撐的是“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那些龍鳳的傳說,那些圖案選擇的寓意,那些色彩大紅大綠不俗卻很大氣的蘇式彩繪,以及如何呈現(xiàn)心中的那份古典承載以及無限想象,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去探究、去研磨、去創(chuàng)生的。經(jīng)過這樣思考過的雕梁畫棟,學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且也絕不僅僅停留在這四個字的字面上。
2.大成小秀之科技課程。
李宇軒同學日日觀察大成殿,竟然根據(jù)大成殿瓦楞式屋檐,發(fā)明“瓦楞式不積水雨衣”并獲國家專利,然后他將發(fā)明的過程編寫成一本口袋書,激發(fā)了更多同學投入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隊伍中來,今年學校有6位學生獲得國家專利。
3.大成小秀之銀杏課程。
即便是大成殿前的銀杏也被師生們玩成了課程,“銀杏課程”由美術、科學、語文、數(shù)學、音樂教師共同完成。中低年級學生有的玩賞杏葉,有的度量,有的拼畫,有的誦讀,有的研寫。高年級學生則不再著力于銀杏樹的枝、干、葉的描寫中來闡述“銀杏”給我們的思考,而是從它的生長環(huán)境切入,從天空、大氣、土壤、水分等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并進入銀杏的生命領域和精神世界。在這里,我們給學生的是一個和銀杏有關的、完整的關于生長、生活、生命的主題。這樣的課程讓欣賞、發(fā)現(xiàn)、探索、創(chuàng)新成為學生的思維方式。
4.大成小秀之自閱課程。
學校與如皋市少兒圖書館聯(lián)合共建校內分館,使學校成為一座觸手可及的且不斷更新的全開放全自主圖書館,無人管理,誠信借還,學生在這里實現(xiàn)了“我要讀書”的愿望。第一個月突破12600冊借閱量,他們閱讀的姿態(tài)、分享的姿態(tài)、創(chuàng)造的姿態(tài)與大成殿的氣息交融呼應著,成為最美的物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