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斌 王斌斌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近年來,旅游市場的變化和區(qū)域競爭壓力增大,加速了旅游目的地轉型升級的思考,全域旅游發(fā)展理念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黃利平等(2011)從規(guī)劃角度提出全域旅游發(fā)展理念,再到厲新建等(2013)對全域旅游的理論建構,全域旅游發(fā)展的理念內涵和脈絡逐漸清晰。2016年,時任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全域旅游成為當前旅游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最熱的概念,其中,“廁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務建設成效明顯”作為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的四項基本標準之一,其重要性得以凸顯。另一方面,伴隨著不斷便利化的旅游條件,旅游需求也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一面,這對旅游目的地的產品供給特別是旅游公共服務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大三亞旅游經濟圈(以下簡稱“大三亞”)是由三亞市牽頭,三亞、陵水、保亭、樂東四個市縣組成的區(qū)域合作機構,旨在消除行政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最大限度發(fā)揮資源效應。推動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全域發(fā)展是實現區(qū)域旅游資源整合的途徑,也是推動大三亞旅游經濟一體化發(fā)展能力和發(fā)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旅游公共服務作為一個獨立詞語,最早出現在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理念之后。高速增長的旅游業(yè)和逐年提高的散團比,給旅游目的地帶來可觀的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被凸顯出來,一方面表現為各類基礎設施使用時排長隊的現象,另一方面,旅游公共服務供給與游客需求之間存在錯位現象,以游客咨詢中心為例,其旅游信息服務供給并不能很好地解決游客旅游信息需求。在各地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踐探索的同時,學術界對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探討也日益增多。對旅游公共服務的內容有廣義和狹義兩類觀點,一類以王信章(2012)為代表,將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定義為由旅游公共服務內容構成一個體系。另一類以李爽、黃福才(2010)等為代表,提出旅游公共服務包含旅游公共信息類服務、旅游要素保障類服務以及旅游公共安全類服務三大類;徐菊鳳等(2014) 從5個W和1個H 的角度闡述了旅游公共服務的內涵、外延、屬性、服務的對象與供給主體、供給機制與時空條件,認為旅游服務的內容體現為旅游基礎設施、旅游目的地市場推廣、旅游權益維護三大方面。也有學者嘗試著新的視角,如王京傳、李天元(2012)認為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由基于服務接觸點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基于服務接觸鏈協同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和基于服務接觸情境優(yōu)化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三個部分組成。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者對旅游公共服務內容的認識各有不同,在實踐層面,旅游公共服務的供給也存在的較大差別,但對于具體的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公共服務內容的調整都應聚焦于旅游需求的變化,即對應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生長周期,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應該是隨需求因素而動態(tài)調整的。另一方面,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往往是一個整體印象,旅游需求往往突破行政區(qū)劃,而現實狀態(tài)下的旅游公共服務處于相對獨立的供給狀態(tài),制約了旅游業(yè)跨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
大三亞旅游經濟圈作為一個整體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公共服務建設不應只局限于三亞,而應覆蓋整個大三亞區(qū)域。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全域發(fā)展是指為吸引更多的游客,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提供的主體(地方政府、旅游企業(yè)和社區(qū))之間以相互開放、互建互享為原則,突破行政區(qū)劃壁壘,形成一個客源互動、品牌共建、信息共通的旅游公共服務系統。
2017年,大三亞地區(qū)全年實現旅游接待2708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收入441億元,其中,三亞市全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占大三亞分別為67.6%和92%。從數據看,三亞市旅游市場表現“一枝獨秀”,而其他三縣存在“吃不飽”的局面。即便是旅游接待人次表現突出的保亭縣,其旅游接待人次占大三亞總接待人次的22%,但旅游收入只占大三亞旅游總收入的3.1%,旅游飛地現象明顯。
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全域發(fā)展的難點在于尚未形成共融式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吸引客源市場和旅游產品供給方面,一市三縣之間的競爭性高過合作性,導致了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封閉性。從現實情況來看,周邊三縣嚴重依賴三亞市的客源輸入,雖然有主動融入大三亞的意識,但行動不強。
地方政府作為旅游公共服務提供的主體,是我國地方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的一大基本特征。長期以來,大三亞“一市三縣”因行政區(qū)劃各自為政,即便是成立了大三亞旅游經濟圈的聯席會議制度,旅游合作仍然存在重形式、重宣傳,少有能推動區(qū)域旅游一體化發(fā)展的落地項目。
受制于城市發(fā)展水平,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遲緩,旅游公共服務配套嚴重滯后,特別是各市縣快速干道、城際公共交通尚未連通,嚴重限制了三亞對周邊地區(qū)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旅游公共服務方面,覆蓋大三亞的旅游集散體系、旅游咨詢體系、自助游服務體系及旅游信息服務體系仍未建立起來,制約了大三亞旅游經濟圈的發(fā)展,也有悖于全域旅游發(fā)展理念和國際旅游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
大三亞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目的地,各市縣應按照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加快形成旅游公共服務全域發(fā)展的運營模式。進一步增強三亞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減小市縣發(fā)展不均衡。建立多元化旅游公共服務投入機制,鼓勵旅游企業(yè)和社會資本參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多種樹立“全域旅游”發(fā)展理念,共同參與旅游公共服務的全域發(fā)展,優(yōu)化積極營造旅游公共服務與全域旅游相互開放、互相包容、融合發(fā)展的環(huán)境,
建立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一體化協調機制,將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列入常態(tài)化議事議程。突破行政區(qū)劃界限,加快制定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頂層規(guī)劃方案,實現各市縣品牌統一、市場共管、信息流通、客源互動的大三亞旅游產業(yè)品牌。
構建統一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加強旅游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建設,加快形成覆蓋全域的旅游交通服務體系,因地適宜的規(guī)劃建設旅游風景道、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交通驛站等公共休閑設施。按照必要原則,穩(wěn)步推進旅游咨詢中心、旅游廁所及旅游標識標牌建設,豐富公共場所服務內容,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二是加快旅游公共服務軟件升級,結合游客自駕、自助游特征,提升智能信息服務水平。建立大三亞行業(yè)監(jiān)管通報機制和旅游應急聯動機制,協調處理重大旅游事件和旅游投訴,共同維護游客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制定統一的大三亞旅游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確保各類旅游公共服務品質。
[1] 黃平利,樊文斌.大連全域旅游規(guī)劃探討[J].山西建筑, 2011, 37(35):28-29.
[2] 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chuàng)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 2013, 28(3):130-134.
[3] 王信章.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與旅游目的地建設[J].旅游學刊, 2012, 27(1):6-7.
[4] 李爽,黃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務:內涵、特征與分類框架[J].旅游學刊, 2010, 25(4):20-26.
[5] 徐菊鳳,潘悅然.旅游公共服務的理論認知與實踐判斷——兼與李爽商榷[J].旅游學刊, 2014, 29(1):27-38.
[6] 王京傳,李天元.服務接觸:目的地建設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新視角[J].旅游學刊, 2012, 2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