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生
摘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回應民眾新期待,為改革凝聚新共識。中國夢的提出,成為當代中國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最大的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其實踐性決定了,實現中國夢需要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制度支撐,需要“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保障,需要“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經濟轉型依托。因此,中國夢是一個系統的實踐體系,對中國夢的宣傳是服務和推動中國夢偉大實踐的重要途徑。宣傳中國夢需要轉換視角,貼近群眾生活實踐,講求實效,且加強黨對整個意識形態(tài)宣傳領導權的掌控。
關鍵詞:中國夢 期待 共識 實踐主體 “四個全面” 意識形態(tài)宣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全體中華民族的一種共同期待和心聲。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現代社會分化越來越嚴重,不同個體或群體達成政治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要做到將高度復雜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每個人實現自己夢想和追求緊密結合起來,需要順應民眾現實期待,凝聚時代賦予的新的政治共識,堅持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主體的認識立場,增強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民眾的期待和認同具有變動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宣傳中國夢,需要創(chuàng)新宣傳手段,增強宣傳實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
一、新時期社會發(fā)展期待新的共識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新事業(yè),馬克思沒有講過”[1]258,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蘊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梢哉f,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所有成就,正是回應了人民群眾對于盡快富起來的現實期待,凝聚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共識所取得。改革開放30多年過去了,隨著利益分化、各地區(qū)和階層貧富懸殊加大,改革的難度也空前增大。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進入“攻堅區(qū)”和“深水區(qū)”,現階段為“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就必須回應民眾新的期待,為改革凝聚新共識。
凝聚新的共識需要建構新的認同。新的認同仍然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去尋找。由于認同是一種主觀心理和思想認知的結果,只有打破舊觀念,才能建構起新的認同感,而且認同的建構不能靠被動地接收,而需要在主客體互動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身份、角色或價值觀的自我確認,即“認同盡管能夠從支配性的制度中產生,但只有在社會行動者將之內在化,并圍繞這種內在化過程構建其意義的時候,才能夠成為認同”[2]5換句話說,即使黨依靠制度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單方面建構起了某種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認同,如果沒有激起民眾正面的回應和接受,也只是一種“虛假認同”或者“被迫認同”,不是真正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一旦發(fā)生大的社會或政治危機,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價值觀對整個社會的維系就會難以為繼,造成認同危機甚至是政權的合法性危機。
然而,由于隨著社會經濟階層分化和價值觀的多樣化,新共識的達成越來越難。而且正如張頤武所指出的,中國人對自身新的歷史角色缺乏認知,對中國社會沒有自信,仍認為中國一切都不如人[3]這根源于中國近代以來百余年的歷史境遇和改革開放后的趕超發(fā)展經歷。這種不自信甚至表現為一方面是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是對中國的盲目貶損。以至于如十二屆全國政協期間俞正聲與港澳區(qū)政協委會會面時所指出的,“現在網上講合理的話,不是被冷落就是遭圍攻;講出格極端的話,就擁有眾多粉絲,被熱捧”。這種不自信在社會不斷蔓延和發(fā)展,又沒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引導,從抱怨身邊的社會,到抱怨政府和國家,最后連人類任何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當作中國特有的問題,久而久之“劣幣驅趕良幣”的現象就會上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就會出現認同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開始自覺地探索轉變傳統的以權力為中心的管理視角,利用統一戰(zhàn)線等組織平臺,回應新時代社會不同階級、階層或群體達成政治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對政治體制改革和發(fā)展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實特點,自覺地用復雜化、多元化、動態(tài)化的治理理念,將凝聚人心、匯聚力量、集中民智、整合民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現實的課題之一。中國夢的提出,就是回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新期待,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俗化、時代化的闡釋,喚醒了幾代中國人內心共同的美好期待,讓這個美好期待轉換為動力,貫穿在每個人、每個群體實現美好愿望、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行動中。換句話說,中國夢作為一種“心存美好”的期望心理,有效地將奮斗目標和現實經驗緊密相連,即使面對無盡未知的陌生情境和挫折風險,仍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可信賴的行動意義。
二、實現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共識
從上世紀90年代前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共識”一詞開始出現在黨的文獻中,起初主要是取其“取得一致意見”的最普通含義,后來逐漸將“共識的達成”與“協商民主的推進”結合了起來。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3次提到“共識”一詞,明確地將政治共識的達成與協商民主功能的發(fā)揮結合了起來。2005年之后,“共識”一詞在中央文獻中出現的幾率明顯上升,2009年胡錦濤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述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時提出要“通過充分協商增進共識、凝聚力量”,同時要求各級政協黨組采取措施“使黨的主張成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廣泛共識”。2012年11月的十八大首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2次提到“共識”一詞,強調不但要通過人民政協等協商民主渠道增進共識,而且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十八大選舉習近平為中共中央總書記,2012年11月15日,新的常委班子首次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在短短的1500字演講中19次提到“人民”,他表示“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隨后接連列舉了人民群眾在教育、工作、收入等8個方面的具體期盼,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兩周后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鋪墊。“中國夢”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中國夢”的提出,將幾代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與每個人層面對健康、幸福的期待緊密相連起來,反映了海內外中華兒女一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共同價值期待和發(fā)展愿望,契合了中國傳統社會幾千年來的“家國天下”夢想,以極大的包容性,成為凝聚思想政治共識、匯聚強大力量的一面旗幟。
對于執(zhí)政黨來說,實現中國夢,必然要求更加重視密切聯系群眾、集合民意和凝聚政治共識。2014年9月21日召開的“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7次提到“共識”。其中三次是用作“凝聚共識”,兩次用作“增進共識”,一次從反面來強調,要求人民政協“有效克服各項政策和工作共識不高、無以落實的弊端”,意思也是要增進共識。顯示出中央對統一戰(zhàn)線在凝聚政治共識功能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具體化,越來越具有可操作性。2015年2月9日印發(fā)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明確表示,要“構建程序合理、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為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智慧和力量”。實現中國夢不僅成為當代中國最大的思想政治共識,而且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提出和完善,意味著實現中國夢有了民主政治體制方面重要的支撐。
三、中國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實踐立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源于實踐,又發(fā)展于實踐。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就確立了“實踐第一”的原則,同時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即人的本體論本質就是實踐。馬克思認為,作為“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4]105的人類,同時包含著“能動”與“受動”兩方面內容。只有作為“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的實踐,才真正將外在于人且制約著人的客觀對象變?yōu)槿说闹黧w存在的對象。因此,社會是由勞動改造世界的實踐的人民群眾組成的,人民群眾才是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存在于書本中的理論體系,而是體現在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收入分配、教育醫(yī)療、社會治安、環(huán)境污染等鮮活的社會實踐中。
中國夢作為一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它一提出就緊貼人民生活實踐,用人民群眾本身的話語,回答了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黨和國家以及全體民眾我們大家應該怎么做的問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因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在中國夢話語體系中,“人民”這個抽象的政治概念,被具體化為每一個為實現自己夢想而努力奮斗的中國人,習近平看上去是在談中國夢,實際上也是在談國家、談民族和談身邊的每個人,談結合在一起的理想目標和現實實踐。這就不但打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橫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五位一體建設,而且貫通了縱向的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從而也真正回歸了以人民群眾為本位的實踐立場。
2014年12月,習近平視察江蘇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即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也是從他一貫的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fā),為如何實現中國夢制定的具體實踐準則。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只是用來解釋世界,關鍵是要改造世界”,解釋世界說明人作為主體站在世界之外,而只有改造世界才真正消解掉了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分和對立,只有改造世界的實踐才真正能避免物的世界的干擾,使實踐的人真正有可能成為自由的自己本身。而“四個全面”正是契合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體現在四個方面全部講得都是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改革實踐,每個方面都針對的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四個全面”沒有宣誓式的口號,沒有華麗的辭藻,強調的是通過改革和發(fā)展中國內政外交國防,通過治黨治國治軍,緊緊圍繞“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謀劃,狠抓各領域各方面工作的貫徹落實,為中國發(fā)展確立了戰(zhàn)略方向、重點領域和主攻目標,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戰(zhàn)略抓手。同時,由于其鮮明的實踐立場,還與十八大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互輝映,體現著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的領導人所倡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的思想精神。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以及近期亞投行的設立,不但為深化改革、經濟轉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描繪了實踐愿景,而且將其與世界人民追求共同繁榮、合作共贏的亞太夢和世界夢聯接了起來,用積極的心態(tài)為推動建立全球經濟新的發(fā)展框架凝聚共識。
四、宣傳中國夢要堅持群眾立場注重實效性
中國夢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夢。組織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是服務和推動中國夢偉大實踐,增進共識、凝聚認同和弘揚正能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對中國夢的宣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有針對性地引導群眾把個人夢融入民族夢,服務“四個全面”大局。這就需要在宣傳中國夢時貼近群眾生活實踐,切合實際,轉換視角,講求實效,且加強黨對整個意識形態(tài)宣傳領導權的掌控。
首先,宣傳中國夢必須轉換視角,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實踐。列寧曾指出,“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實際來看問題的,我們的錯誤就在于總是從理論上來看問題”[5]103毛澤東也說過,“學風和文風也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6]812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就專門開展過針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對于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觀主義主要包括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尤其是教條主義,“容易裝出馬克思主義的面孔,嚇唬工農干部,把他們俘虜起來,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農干部不易識破他們;也可以嚇唬天真爛漫的青年,把他們充當俘虜”[6]819對于黨八股,毛澤東甚至用辛辣的筆調,給它概括了“八大罪狀”,作為聲討檄文。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時間已經過去了70多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話語向人民群眾視角轉換的過程仍沒有徹底實現,毛澤東當年聲討的這些罪狀,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中并沒有絕跡。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第一次與記者見面時就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辈⑶抑蟮囊幌盗兄匾v話都能夠寓深邃理論于大眾化語言之中,用拉家常似的話語娓娓道來給人深刻啟迪,非常“接地氣”,從而體現了群眾視角,用實際行動倡導了優(yōu)良學風。
其次,對中國夢的宣傳不應滿足于單向傳輸。單向傳播,說白了就是不負責任的、完成任務式的、小和尚念經式的、維穩(wěn)意識當頭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宣傳,本質上是一種消極怠工。滿足于自上而下的單方向的完成上級任務式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并沒有真正關心群眾是否真正對其正在傳播的思想意識進行了認知和認同。很多基層宣傳主管部門和媒體只是小和尚念經似的有口無心地貫徹和布置宣傳任務,完成“命題作文”,止于不出現宣傳疏漏,在如何創(chuàng)新宣傳灌輸策略上花費的心思和精力并不多,更說不上主動從灌輸對象的接受效果上來考量自己的工作。沒有宣傳手段的創(chuàng)新,就成了簡單的重復,這樣下去,原本老百姓還比較能接受的中國夢就成功地庸俗化了,以前出現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養(yǎng)豬的笑話,現在宣傳中國夢如果不講策略,也會鬧出笑話。再就是,如果每次對中國夢的宣傳,都是單一地從宣傳主管部門、主流媒體的自身立場出發(fā),自說自話,就會脫離群眾、脫離生活,原本傳統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的立場,也會誤解為僅僅是黨的“傳聲筒”,自己宣傳得再熱鬧,群眾也不會買賬。久而久之,政府形象和國家公信力也會被抹黑。
再次,對中國夢的理論闡釋缺少有力度的、說服力強的作品。中國夢提出后,除了少數民眾自發(fā)撰寫的一些共鳴型文章外,宣傳的主力軍大部分是媒體記者。媒體報道的特點是講究實效性和貼近性。貼近性是其優(yōu)點,但實效性要求稿件必須直擊要害,追求短平快,對于一些動態(tài)消息更是要求如此。因此,對中國夢的宣傳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中國夢的宣傳密度與一些重大新聞節(jié)點正相關,如各級兩會的召開、傳統節(jié)假日期間、國家領導人推出相關重要講話等一些節(jié)點上密集推出,缺少長期規(guī)劃,而且內容上表現為大量的淺度報道堆積,缺少能感動民眾的優(yōu)秀深度報道作品;二是媒體報道所追求的短期效益,很容易將原本很“接地氣”、很貼近百姓生活的中國夢話題給庸俗化,如膚淺的中國夢經驗交流會、一些生拉硬扯的追夢活動,都會激起民眾的逆反心理;三是在報道過程中,主要是媒體界連線學術界,進行碎片式的點評,總體來看,學術界對中國夢的研究和宣傳反應比較平淡,兩年來仍沒有系統、深刻、有說服力的闡述作品問世。
最后,新時期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中,中國共產黨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避免重蹈前蘇聯放棄對文化宣傳的“行政干涉”、推行“新聞自由”的覆轍。列寧早就說過,“在全世界,凡是有資本家的地方,所謂出版自由,就是收買報紙、收買作家的自由,就是買通、收買和炮制‘輿論幫助資產階級的自由,這是事實。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否認不了”,“資產階級(在全世界)還比我們強,強很多倍。再讓他們有建立政治組織的自由(出版自由,因為報刊是政治組織的中心和基礎)這個武器,那就是為敵人的活動開方便之門,那就是幫忙階級敵人。我們不愿意自殺,因而絕不會這樣做”[7]546所以,宣傳中國夢要強化領導意識,提高領導能力,警惕西方和平演變圈套,講好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張頤武.中國人仍未擺脫自卑感[N].環(huán)球時報,2014-12-31.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列寧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7]列寧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山東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