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 張杰 唐述毅
摘 要: 在Greiner和 Semmter(2000)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分析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交互作用對政府地方債務水平的影響。通過構造Hamilton 函數(shù)的方法,得出地方政府債務水平與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交互項的顯式,通過對顯式的求導得出各變量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然后利用1997—2015年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交互項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具有正向影響,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負向影響,轉移支付具有正向影響,且結論是穩(wěn)健的。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 財政分權; 轉移支付; 關聯(lián)視角
中圖分類號: F8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8)05-0106-10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5-012
一、引 言
債務融資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資方式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地方融資平臺迅速發(fā)展,在促進經(jīng)濟復蘇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地方政府債務急劇膨脹的問題。地方政府債務規(guī)模過大不僅會影響公共財政的持續(xù)性,還會增加金融系統(tǒng)的風險,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政府債務危機,影響國家的金融市場與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債務的成因與影響因素對我國政府的公共財政的持續(xù)性與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有現(xiàn)實意義。
關于地方政府債務成因比較流行的解釋是1994年我國分稅制改革不完善,財權重心上移,事權重心下移,超出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導致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積累;同時,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有著大量的轉移支付,而獲得轉移支付的地方政府可能會提高政府支出,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的增加。因此,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一部分學者考察了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龔強等,2011;邱櫟樺和伏潤民等,2015;王杰茹,2016)[1-3],一部分學者考察了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盧盛峰, 2011;付文林和沈坤榮,2012;鐘輝勇和陸銘,2015)[4-6],還有學者在同一計量模型中考察了財政分權、轉移支付分別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賀俊等, 2017)[7]。現(xiàn)有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債務的研究,僅少量的研究將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一同放入到計量模型中,分別考察其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但是依然沒有考慮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聯(lián)合項對地方債務的影響。為此,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探究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關聯(lián)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部分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第三部分構建了一個包含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其交互項和地方政府債務的內(nèi)生增長模型;第四部分為實證分析,通過使用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對理論分析的結果進行檢驗,并進行了穩(wěn)健性檢驗;第五部分為本文的結論及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以 Tiebout、Musgrave和Oates為代表的傳統(tǒng)的財政聯(lián)邦理論認為財政分權可促使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優(yōu)化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地方財政的支出效率[8-10]。隨著近年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財政制度出現(xiàn)分權化的趨勢,地方政府可能出現(xiàn)財政失衡的情況,各國學者對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
國外學者的研究普遍認為財政分權可減少地方政府債務。Qian和Roland(1996)認為財政分權可以硬化預算約束,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救援進行了限制,促使地方政府控制債務規(guī)模以減少赤字[11]。Baskaran(2010)通過對17個OEDC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支出分權可以顯著降低政府債務,稅收分權和縱向財政不平衡對政府債務沒有顯著影響[12]。Neyapti(2010) 通過對16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計量分析,從支出和收入分權的角度研究財政分權與財政赤字的關系,表明財政分權可以顯著降低財政赤字水平[13]。
國內(nèi)學者的觀點則有所不同。從財政分權的角度出發(fā),龔強等(2011) 通過對財政分權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債務成因、影響等相關理論進行研究,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錯綜復雜,與分稅制度不完善、地方官員激勵扭曲、財政政策以及地方融資平臺不規(guī)范等諸多方面有聯(lián)系[1]。邱櫟樺和伏潤民等(2015)用多種計量方法對中國西部D省縣級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財政分權和分權激勵下的地方政府競爭都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成因,但它們對地方政府債務有著不同的影響:對不發(fā)達的地區(qū)的縣級政府,財政支出分權度越高,地方政府債務規(guī)模越大,政府間競爭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正影響效應相對較??;同時指出,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是造成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重要原因[2]。王杰茹(2016)通過建立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的理論框架,從支出分權、收入分權和縱向財政不平衡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支出分權與地方債務有正向影響,提高收入分權、改善縱向財政不平衡有利于地方政府債務的減少[3]。
從轉移支付的角度出發(fā),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逐步建立了比較規(guī)范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盧盛峰(2011)通過對26個省份的326個地級市2004—2007年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可以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提升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力[4]。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中國的轉移支付制度在調節(jié)區(qū)域間橫向均衡方面成效不明顯,導致地方政府職能不能合理履行,甚至扭曲地方政府支出的合理結構(付文林、沈坤榮,2012)[5]。鐘輝勇和陸銘(2015)通過研究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與地方城投債發(fā)行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對城投債的發(fā)行的影響呈正向關系,但非專項轉移支付對城投債的發(fā)行無顯著影響,并且專項轉移支付的影響主要存在于中西部[6]。
綜上所述,現(xiàn)有文獻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債務兩個不同的視角下,缺乏在同一視角下對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以及其關聯(lián)項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研究。第二,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分析上,沒有從經(jīng)濟增長理論的角度對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以及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進行深入研究。為此,本文基于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的聯(lián)合視角,通過構建內(nèi)生增長模型,從理論上分析財政分權、轉移支付及其關聯(lián)項對地方債務的影響,再構建合理的計量模型研究兩者以及其關聯(lián)項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
三、理論模型
本文的理論模型建立在Greiner和Semmler[14]的研究基礎上,將政府支出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時將轉移支付引入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函數(shù),構造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其交互項作用于地方政府債務的理論模型。
(一)生產(chǎn)者行為
綜上推導過程,從理論上分析,我們得出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有負向影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有正向影響,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乘積項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正向影響。下面,將從實證的角度去分析關聯(lián)視角下財政分權、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
四、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運用了1997—2015年中國30個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除西藏、臺灣、香港和澳門),其中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的相關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其余數(shù)據(jù)來源于EPS全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
(二)變量的選取
1.地方政府債務指標的選取
關于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度量,本文借鑒王杰茹(2016)[3]的觀點,使用本級財政收支差額決算數(shù)表示地方政府由于財政分權帶來的財政收支壓力,即財政收支差額=本級財政支出決算數(shù)-本級財政收入決算數(shù)。同時,作者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比例數(shù)據(jù)比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的絕對數(shù)更能客觀表現(xiàn)地方政府面臨的債務風險,因此用該地區(q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除以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表示該地區(qū)由于財政收支差額導致的債務壓力。
2.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指標的選取
根據(jù)方曉利和周業(yè)安(2001)[15]的研究,財政分權是中央政府將一定的稅收權和支出責任范圍賦予地方政府,允許地方政府獨立自主決定自身的預算支出和結構,其核心是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關于財政分權的度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財政收支指標,即用下級政府的財政收支份額來刻畫財政分權度(張晏和龔六堂,2005)[16];另一種是采用自有收入的邊際分成率(林毅夫和劉志強,2000 )[17]。目前大多數(shù)文獻都采用第一種指標作為財政分權的指標,在這種方法下,財政分權指標又可以分為支出指標和收入指標。鑒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以人均財政支出指標作為財政分權水平的度量,同時利用人均財政收入分權指標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不僅如此,本文在支出分權指標上參考了陳菁和李建發(fā)(2015)[18]的觀點,進一步將支出分權指標分為總財政支出指標(Fd_exp)和凈財政支出指標(Fd_net)。
3.控制變量的選取
在控制變量方面,參考了王杰茹(2016)[3]、陳菁和李建發(fā)(2015)[18]的研究,本文選取了如下的指標:人均GDP增長率、對外開放度、通貨膨脹指數(shù)、固定資產(chǎn)投資率、失業(yè)率。具體指標的相關解釋詳見表 1。
(四)實證分析結果
1.描述性統(tǒng)計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雖然總體不高,但是區(qū)域間差異較大。財政分權指標上均值和中位數(shù)差異也較大。
2.單位根檢驗
為了保證面板數(shù)據(jù)的平穩(wěn)性,避免出現(xiàn)偽回歸的現(xiàn)象,需要對面板數(shù)據(jù)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了LLC檢驗和Hadri檢驗兩種方法來檢驗變量是否具有單位根。從表3可以得出,原序列檢驗值在10%的水平下都顯著,說明原序列是平穩(wěn)的。
3.基準回歸分析
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數(shù)據(jù),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是一個基本問題。為此,對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了Hausman檢驗,檢驗的結果如表4 所示。Hausman 檢驗結果表明所有的模型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模型 1 和模型 2 分別表示總財政分權、總財政分權-轉移支付指標和凈財政分權、凈財政分權-轉移支付指標作為自變量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影響的檢驗結果。另一方面,由于固定效應模型估計需要嚴格遵循外生性假定,由于變量的選擇之間可能存在內(nèi)生性,故采用系統(tǒng)GMM進行估計,模型3和模型4分別表示總財政分權和凈財政分權指標下的內(nèi)生性檢驗。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長期效應,故要對序列進行協(xié)整檢驗,本文采用了Kao-ADF檢驗,檢驗結果顯著。
從模型1和模型2可以得出,總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交互項、凈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交互項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有正向影響。但總財政分權指標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具有負向影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有正向影響,但回歸結果不顯著;凈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無顯著影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有正向影響。在關聯(lián)視角下,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國特有的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政府為了政治晉升而追求GDP的增長(周黎安,2004)[19],會將轉移支付偏向于經(jīng)濟建設,又因為經(jīng)濟建設可以促進地方經(jīng)濟增長(付文林和沈坤榮,2006)[20],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加快,為地方政府積累政治資本,以至于地方政府大力舉債來發(fā)展經(jīng)濟,導致了地方政府債務的增長。在財政分權視角下,根據(jù)Baskaran(2010)[12]的研究,認為財政分權可以限制低效率的政府干預,而且更多的權力下放會提高從政人員推行完善的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從而減少債務的規(guī)模;在轉移支付視角下,根據(jù)鐘輝勇和陸銘 (2015)[6]的研究,認為轉移支付的影響屬于轉移支付導致的地方政府道德風險問題,根據(jù)實證的結果,表明我國地方政府道德風險普遍存在,轉移支付的增加將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
4.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探究基準回歸結果的穩(wěn)健性,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1)采用收入分權指標代替支出分權指標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的結果如表5中模型 5 所示。其中收入分權的指標參考賀俊和吳照[21],收入分權=各省當年人均預算內(nèi)本級財政收入/各省當年人均預算內(nèi)本級財政收入。當年人均預算內(nèi)中央本級財政收入,從模型 5中可以看出,替換后的收入分權指標以及交互項的指標均顯著,表明了實證分析結果具有很好的穩(wěn)健性。
(2)為了避免異常值的影響,對各變量進行縮尾處理。模型6和模型7分別表示將總財政分權指標和凈財政分權指標以及其他各變量處于1%至99%之外的異常值進行Winsorize 處理后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模型8和模型9分別表示將總財政分權指標和凈財政分權指標以及其他各變量處于5%至95%之外的異常值進行Winsorize處理后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的顯著性均不發(fā)生改變。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Greiner和Semmler(2000)[14]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分析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以及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交互作用對政府地方債務水平的影響,通過構造Hamilton 函數(shù)的方法,得出地方政債務水平與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交互項的顯式,通過對顯式的求導得到了各變量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影響。然后利用1997—2015年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交互項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具有正向影響,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負向影響,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正向影響。隨后,對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檢驗結果是穩(wěn)健的。
基于本文的實證結果,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議:第一,從關聯(lián)視角出發(fā),由于關聯(lián)項對地方政府債務具有正向影響,故在適度分權的情況下,不應以單一的 GDP 增長作為政府官員晉升的依據(jù),應考慮在考核指標中增加醫(yī)療和教育等相關的社會福利指標。第二,從財政分權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完善我國的分權體制,進一步細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事權以及財力職責范圍。中國分權體制的普遍問題就是地方政府在有限財權的基礎上卻承擔了過度的財政支出責任。第三,從轉移支付視角出發(fā),建立更加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轉移支付引發(fā)的地方政府道德風險問題,要改變依靠行政性的分配方式,采用其他形式的分配方式,同時建立完善的轉移支付監(jiān)督體系,增強轉移支付分配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龔強,王俊.財政分權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研究:一個綜述[J]. 經(jīng)濟研究,2011(7):144-156.
[2] 邱櫟樺, 伏潤民, 李帆. 經(jīng)濟增長視角下的地方政府債務適度規(guī)模研究——基于中國西部D省的縣級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J]. 南開經(jīng)濟研究, 2015(1):13-31.
[3] 王杰茹. 分權、地方債務與現(xiàn)代財政改革——基于財政分權不同角度的效應分析[J]. 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16(6):82-92.
[4] 盧盛峰. 財政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支出行為——基于中國地市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 管理學研究,2011(9):63-70.
[5] 付文林,沈坤榮. 均等化轉移支付與地方財政支出結構 [J]. 經(jīng)濟研究,2012(5):45-57.
[6] 鐘輝勇, 陸銘.財政轉移支付如何影響了地方政府債務?[J].金融研究, 2015( 9): 1-16.
[7] 賀俊,邢路,曹蘇.轉移支付,支出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49-56.
[8] TIEBOUT C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 64(5):416-424.
[9] OATES W E. Fiscal Federalism[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ress, 1972.
[10] MUSGRAVE R 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59.
[11] QIAN Y,ROLAND G.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China[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1996, 8(2):207-223.
[12] BASKARAN T. On the Link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Debt in OECD Countries[J]. Public Choice, 2010, 145(3): 351-378.
[13] NEYAPTI B.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Defici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26(2): 155-166.
[14] GREINER A,SEMMLER W.Endogenous Growth, Government Debt and Budgetary Regim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0,22(3):363-384.
[15] 方曉利, 周業(yè)安. 財政分權理論述評[J]. 教學與研究,2001,3(1):53-57.
[16] 張晏,龔六堂. 分稅制改革、財政分權與中國經(jīng)濟增長[J].經(jīng)濟學 (季刊),2005(1): 75-108.
[17] 林毅夫,劉志強.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jīng)濟增長[J]. 北京大學學報,2000(4): 5-17.
[18] 陳菁,李建發(fā). 財政分權、晉升激勵與地方政府債務融資行為——基于城投債視角的省級面板經(jīng)驗證據(jù)[J]. 會計研究,2015(1):61-67.
[19] 周黎安. 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復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J]. 經(jīng)濟研究, 2004 (6): 33-40.
[20] 付文林, 沈坤榮. 中國公共支出的規(guī)模與結構及其增長效應[J]. 經(jīng)濟科學, 2006(1): 20-29.
[21] 賀俊,吳照.財政分權、經(jīng)濟增長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基于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分析[J].當代財經(jīng),2013(5): 27-38.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Greiner and Semmter (2000),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ransfer payment and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ransfer payment interaction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debt level.By constructing a Hamilton function,we can get an explicit formul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ransfer payments and interaction.By finding derivatives of explicit formulation,we can get the impact of each variable on local government debt.Then we use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7 to 2015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ransfer payment interac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government debt level,whil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and transfer pay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and the conclusion is robust.
Key words: local government debt;fiscal decentralization;transfer payment;associated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