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achel
讀了很多書,回想起來,卻總覺得大腦一片空白;買了一堆課程,聽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沒過多久卻發(fā)現(xiàn)都已還給了老師;看文章、聽講座,記了一大堆筆記,當下感覺收獲滿滿,卻一直放著讓它們積灰,不知道怎么用起來……我想,這應該是許多人的心聲。
長此以往,無非有兩種結果:要么再也提不起興趣去學習,變得困惑、茫然;要么不斷欺騙自己,用徒勞的“讀書、聽課、做筆記”,給自己一種“我在進步”的錯覺。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常見的想法是寄希望于“記憶力”,但其實記憶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為“記憶”不過是“儲存”而已,想真正把知識用起來,需要你具備三種能力:聯(lián)想、建構、遷移。
另一種思路是把知識放在外部工具里儲存起來,需要時再去閱讀和檢索。
我一度也是這樣做的,但后來發(fā)現(xiàn),我勤勤懇懇地保存了幾百甚至上千篇文章,然后就再也沒有碰過它們。更可怕的是,這會帶來一種“我知道它”的感覺—這種感覺完全是虛假的,你只是在用“收集”這個行為欺騙自己,讓自己以為是在學習。
那么,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一
社會科學家麥克爾·波蘭尼在1958年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學到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前者指的是那些能被表述和覺察的知識,即我們能主動展現(xiàn)出來的知識;后者指的是存在于認知之中,我們覺察不到,但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知識。
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前者能夠被主動復述、表達,后者只能在某些場景和時刻“突然浮現(xiàn)”在腦海里。
肌肉記憶,就是一種最常見的“隱性知識”。當我們學習時,我們的大腦所接收的信息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也會成為“隱性知識”。所以,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讀到某些內(nèi)容或跟別人聊天時,腦子里會閃現(xiàn)出一些念頭或是只言片語,你對它們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卻沒法回憶起更多細節(jié)—這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知識”的“激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遺忘了的東西,其實只是被藏到了記憶的底部,沒有辦法找到它而已。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記憶的儲存模式本質(zhì)上是神經(jīng)元之間的協(xié)同,若干個神經(jīng)元通過突觸連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集團,就構成了一個“概念”—記憶儲存的最基本單位。
一個概念通過各種突觸跟對應的圖像、聲音或者其他概念連接起來,產(chǎn)生“聯(lián)想”,這就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網(wǎng)絡,也就是一個“知識點”。
舉個例子,“鳥”的概念跟鳥的圖像、鳥這個字的讀音以及“羽毛”“飛”“禽類”等概念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小小的局部網(wǎng)絡,就是我們對“鳥”的全部認知。
大量的“局部網(wǎng)絡”整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的整個知識網(wǎng)絡。顯然,在這個網(wǎng)絡上,連接信息越多的“節(jié)點”越重要;同樣,它被聯(lián)想起來、被“喚醒”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但在我們的記憶中,還存在著大量孤零零的節(jié)點,它們可能完全沒有連接,可能只有一兩個連接,可能存在于某個幽暗角落。時不時地,其中的某個節(jié)點突然被激活,然后又復歸沉寂,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一樣。這些,就是我們的“碎片記憶”—一種典型的“隱性知識”。
那么,同樣屬于“隱性知識”,“碎片記憶”和“肌肉記憶”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肌肉記憶雖然脫離于整個知識網(wǎng)絡,但它自成體系,是一個完整、有序的局部網(wǎng)絡,本身有著清晰的結構。它會跟場景緊密綁定,當某個場景發(fā)生時,這個小網(wǎng)絡的探測器就會被激活,繼而,信號快速地沿著通道傳向整個網(wǎng)絡,整個網(wǎng)絡立刻忙碌起來,高效地、有條不紊地開始協(xié)作。一個神經(jīng)元亮起,又傳向下一個,此起彼伏,熟練而流暢。最終任務完成,整個網(wǎng)絡再度暗下去,進入沉睡狀態(tài)。
但是,碎片記憶是孤立的,記憶跟記憶之間缺乏足夠的連接,也就沒有有效傳遞信息的通道。當某個記憶被喚醒時,只能激起一些起伏,產(chǎn)生模糊的印象,并沒有辦法讓這個“激活”狀態(tài)繼續(xù)傳遞下去。
你一定看出來了,碎片記憶最本質(zhì)的特征是缺乏結構。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曾分享過一個方法:在筆記上加上“行動”,讓筆記從囤積變成流動狀態(tài),榨干筆記的每一分價值。
二
我再分享一套方法,叫作“知識卡片”,幫你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顯性化,外化成“顯性知識”,完成真正的知識積累。
如何制作自己的“知識卡片”呢?
具體來說,可以遵循下面這幾個方法:
1.每天一個知識點
把每天學到的新知識,不論是來自書、文章還是課程,都記錄下來,做成一張張“卡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知識進行外化,轉(zhuǎn)變成“顯性知識”。
那么,為什么要強調(diào)“每天一個知識點”呢?乍一看,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太少,但是碎片記憶之所以沒法“顯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以為自己懂了,實際上壓根兒沒懂。所以,這里的記錄,并不是指把它摘抄下來,而是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弄懂它,并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在此基礎上,用盡可能簡短的語言提煉出最核心的信息。
做到這兩點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人所做的筆記只停留在摘抄層面,僅僅是復制和儲存,起不到將知識體系化的作用。所以,哪怕每天只記錄一個知識點,只做一張卡片,如果你能堅持,都是在最大化學習的收益。
2.結構化
如何才能更好地濃縮、提煉每一天的“知識卡片”,同時拓展它的“觸點”,盡可能地使它跟知識網(wǎng)絡聯(lián)系起來呢?
不妨按照“結構化”的方式,事先設定好一個框架,用這個框架去思考和剖析它。
我自己設計的結構框架是這樣的—
(本質(zhì))它的核心是什么?我可以如何理解它?
(來源)它來自哪里?為何會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去處)它表現(xiàn)為什么?我能拿來做什么?如何操作?
(聯(lián)想)它跟其他什么東西相關?可能會涉及哪些概念?
將任何一個知識點做成“知識卡片”時,我都會填寫這幾個問題,并在填寫時盡可能地發(fā)散思維、查資料,不追求絕對正確(實際也很難),而是將重點放在不斷讓自己的大腦參與進來,去思考、分析、加工。
閱讀是進食,思考才是咀嚼。
3.升維整合
“知識卡片”做好后,并不是放著不管就行了,你需要不斷地審視它們,完成整合,進行“升維”。
什么是“升維”呢?
兩張或多張“知識卡片”組合起來,合并成一張新的卡片,組成一個局部的小網(wǎng)絡,重新提煉、濃縮—這就是一個“升維”的過程。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的視角拔高了,原本的核心信息成了細節(jié),成了另一個新系統(tǒng)的部件。
“升維”是一個不斷清除舊卡片、組成新卡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被“清除”的知識并沒有消失,它們已經(jīng)在你記錄和反芻的過程中納入了你的知識網(wǎng)絡,成為“顯性知識”的一部分。而整合起來的新知識,會成為一個新的系統(tǒng),開啟一個新的小網(wǎng)絡。
如果說“結構化”和“觸點”延伸屬于橫向拓展,那么整合升維就是縱向拓展,唯有這樣,才能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知識儲存結構,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面帶體,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這就是一種對知識進行高維度內(nèi)化和吸收的方式。
4.轉(zhuǎn)化成行動
任何知識,最終的方向一定是轉(zhuǎn)化為行動。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把記憶卡片轉(zhuǎn)化為行動呢?
一種做法是,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檢視卡片,并隨時記錄產(chǎn)生的任何念頭,寫到待辦清單里面,作為一個小任務安排時間完成。
另一種方法是,主動去思考如何將某個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中,它可以優(yōu)化工作、學習、生活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它跟哪個場景是綁定的?然后,為這個場景和知識點建立一個聯(lián)系,讓自己能夠?qū)⒍呗?lián)想在一起,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貼便利貼。我剛開始做時間管理的時候,會在門口貼上便利貼,寫上“檢查外出清單”幾個字。這樣,當我想出門時,就會想起看一下待辦事項,看看東西有沒有帶齊。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內(nèi)化,成為“肌肉記憶”。
這就是一個把“碎片記憶”結構化、體系化的過程。
希望這套簡單的“知識卡片法”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把學到的東西真正用起來。
畢竟,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