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衡嵐
全國一年級小學生都使用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新的一年級統(tǒng)編本教材除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拼音、課文、識字,還增加了一個新的板塊,叫“和大人一起讀”,也就是親子閱讀?!昂痛笕艘黄鹱x”每個單元只有一篇文章,如何進行巧妙的整合,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從而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效率,實現(xiàn)增加識字量和閱讀量的目標呢?
從內容主題入手
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一年級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更側重于內容主題。以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中第一篇“和大人一起讀”的文章《小兔乖乖》為例,學完《小兔乖乖》后,還可以帶領學生閱讀叢書中《三只小豬》和《小紅帽》這兩篇以“大灰狼”為內容主題的童話。
此外,學習了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和大人一起讀”中的《狐貍和烏鴉》這一寓言故事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以“狐貍”為主題的相關故事,如叢書中的《狐貍打賭》一文,還可拓展整本書籍,如《列那狐的故事》《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小狐貍買手套》等。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在推薦的文章或書籍中,狐貍的形象是多元的,如《列那狐的故事》中的狐貍是狡猾的;《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中的狐貍爸爸是充滿智慧,有責任感的;《小狐貍買手套》中的小狐貍是天真可愛的……通過對不同狐貍形象的文章閱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狐貍”并不是都像人們所說的是“狡猾”的,它的形象其實是多元的,由此也可以為高年級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奠定基礎。
從文學體裁入手
在一年級統(tǒng)編新教材中,詩歌這一文學體裁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詩歌短小精悍,但語言朗朗上口,富有兒童情趣。如一年級上冊《春節(jié)童謠》,學生就特別喜歡朗讀。教師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正月要把龍燈?!贰犊椿簟愤M行有效整合,這三首文章都是詩歌體裁的文章,這不僅是對于學生的閱讀量的補充,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詩歌這一體裁特點的深化。
在學生朗讀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的詩歌作品以及叢書中相關的詩歌作品后,如果學生對詩歌有濃厚的興趣,那么就還可以為學生推薦整本詩歌作品。要明確叢書只是對教材內容的一部分延伸,并不是全部的外延。除了中國的童詩童謠,西方優(yōu)秀的兒童詩集也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如果學生能在有了一定的詩歌積累后,自己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就更棒了!
從作者作品入手
在“和大人一起讀”的篇目中,編者選取了大量名家的優(yōu)秀文章,因此作品閱讀內容的整合還可以從作者作品入手。比如一年級下冊“和大人一起讀”《陽光》是改編自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作品。文章文字優(yōu)美,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意猶未盡。恰好叢書中就收錄了金波的另一首散文《秋天的大樹》,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這一作家作品的需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金波兒童詩集》,鼓勵學生去讀作者更多的文學作品,這樣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才會逐步提升。
此外,我根據本冊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讀”的文章,選擇了叢書中的文章,以及課外的書籍,進行了“語文主題學習”的整合。像《狐貍和烏鴉》這樣的文章,不僅可以為圍繞“狐貍”主題進行拓展,同時也可以為“寓言”這一主題進行拓展,因此我特意為學生推薦了《伊索寓言》一書。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寓言》里有18篇文章是和“狐貍”有關系的,大家在向學生推薦時,可以鼓勵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這樣的閱讀才更有價值。
“和大人一起讀”是統(tǒng)編語文新教材小學一年級特有的學習板塊,到了二年級,相應的板塊則是“我愛閱讀”了。到了三年級,新教材就不再出現(xiàn)類似的閱讀板塊了。但我們相信,有了第一學段的巧妙整合閱讀內容做基礎,學生已經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與良好的習慣。即使沒有了大人的引導與督促,學生的閱讀效率也會得以提高。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