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暨陽中學卞明宇
最近,我們在網(wǎng)上直播平臺全程觀摩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第三次全國研修活動,本次活動安排了主旨演講、專家報告、好課觀摩、學術(shù)沙龍、名師示范、名師講座等形式,我們受益很多.本文主要針對“好課觀摩”中展示的一節(jié)“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公開課展開一些評析,先概述該課主要教學流程(含一些對話片段),再給出意見,供研討.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開門見山,定義新知
教師開課后直接提問“什么是方程?請舉例說明”,學生根據(jù)未知數(shù)的個數(shù)列舉一些方程,并進行方程的分類,然后教師提示學生“對于一元方程,可以按照未知數(shù)的指數(shù)進行分類”,于是學生找出一些一元一次方程,教師順勢給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再安排學生舉例,然后小組交流、小結(jié):滿足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方程兩邊的代數(shù)式都是整式、未知數(shù)的指數(shù)都是1這樣三個條件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只要有一個條件不滿足,便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來教師舉出一個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x+1=2,并追問:在這個方程中,未知數(shù)x等于幾?為什么?
生1:x=1.
師: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1: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
師:你憑什么說x=1一定是方程的解?
生1沒有答出來,教師喊了另一個學生.
生2:因為x=1滿足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教師很高興,引導成功,順勢給出“方程的解”的定義,并指出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作解方程.而且告知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目標就是將方程逐步轉(zhuǎn)化為“x=a”的形式.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 師生合作,探究解法
教師通過PPT依次出示了5個一元一次方程,由學生探究它們的解法.
例1解方程:4x=6.
例2解方程:4x+2=8.
例3解方程:2(x+1)+2x=8.
學生在上述5道例題的驅(qū)動下,分別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1、2達到了解出未知數(shù)的值的目標,教師在學生回答每步的變形依據(jù)之后,分別對應著給出系數(shù)化為1、移項、合并同類項、去括號、去分母等步驟.
很奇怪,學生初學一元一次方程,處理這么多的方程時,竟然只在處理例4的過程中有一個學生出現(xiàn)了錯漏,即在去分母的過程中漏乘了“中不含分母的項“1”,教師簡單點評之后,就輕輕滑過.
在例5講評之后,師生共同小結(jié):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shù)化為1等步驟,把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轉(zhuǎn)化為“x=a”的形式.并且指出,解出x=a后,可回代入原方程,根據(jù)“左邊=右邊”可判定x=a是否為原方程的解.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課堂小結(jié),完善板書
教師一邊小結(jié),一邊完善本課板書:(如圖1)
圖1
再跟進如下兩道練習題作為課堂反饋:
題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x2+3x=5+x2是一元一次方程嗎?
題2:什么是方程的解?有同學解方程5(x+1)-3x=4+x得到x=2,請你判斷他的解是否正確.
總體而言,本課體現(xiàn)了這次研修主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所倡導的單元教學中“學材再建構(gòu)”的教學理念.比如,執(zhí)教者整合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及相關(guān)概念、組織學生探究了多種解法的步驟,容量極大.然而,筆者認為上述處理只是對“自學·議論·引導”單元教學中“學材再建構(gòu)”簡單的模仿,形似,但沒有走向神似.以下具體闡述三點理解.
1.注意“三個理解”的平衡,理解教材還需要理解學情和理解教學
章建躍老師近年提出的“三個理解”得到很多一線教師的積極響應,從而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運用.從本課呈現(xiàn)的案例來看,一方面是踐行“學材再建構(gòu)”,打破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各小節(jié)的限制,整合學材,開展單元教學.然而其沒有對學情、教學做出必要的平衡.比如,課例中5道例題都是教師給出的,一題接著一題,學生在這5個例題的驅(qū)動下,強行轉(zhuǎn)彎,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移項還聽得很迷糊,去括號、去分母又來了,這些解法步驟都屬于技能層面,多數(shù)學生都需要一定的訓練量才能達到較好的理解,然而教師心中只是想著“趕進度”,缺少對這些解法的步驟的必要回顧與跟進訓練,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只剩下極少數(shù)學生在“配合”教師講步驟、說依據(jù).
2.精準定位課時教學目標后,還要圍繞教學重點與難點有教學舉措
基于深刻理解數(shù)學之后“學材再建構(gòu)”,需要精準定位課時教學目標,比如,本課教學目標中一個重點應該是讓學生掌握解方程的目標是逐步轉(zhuǎn)化為“x=a”的形式.從課堂教學實施來看,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能很好地處理這一目標.只是把精力過多地放在解法的步驟及依據(jù)上,缺少在求出方程中未知數(shù)的值之后的“解后回顧”,因為在解后回顧時可以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要做出一些變形或化簡,目的何在,所以筆者認為,每個方程解完之后應該需要強調(diào)、引導和必要的點評,將這種解后回顧作為攻克教學難點的舉措.在這里還可提及著名特級教師李庾南老師在示范課“等式的性質(zhì)”一課中的教學處理,整節(jié)課也是在三個生活問題驅(qū)動下學生列出三個方程,為了解這三個方程,李老師通過必要的追問,生成了多種等式的性質(zhì),最終依據(jù)等式的性質(zhì)實現(xiàn)了求方程解的目標.整節(jié)課由問題驅(qū)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等式的性質(zhì),教學用力點都放在等式性質(zhì)的生成、歸納上,而其他環(huán)節(jié)則沒有過多停留,體現(xiàn)了李老師“抓大放小”“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課堂駕馭功夫.
3.課堂教學要重視究錯環(huán)節(jié),不能讓“一帶而過”掩飾了錯例資源
從課堂觀摩來看,教師圍繞5個一元一次方程組織學生探究出多種解法步驟似乎很順暢,但掩蓋了可能的困難與錯漏,整節(jié)課只在去分母時出現(xiàn)了漏乘,但是教師的處理也是“一帶而過”,不利于重點、難點的突破.在這里值得一說的是,對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錯誤的教學應對,首先,教學預設(shè)時,要充分考慮學情,預設(shè)學生可能的錯漏,在教學進程中,要注意通過恰當?shù)姆绞剑ㄈ缡咀?、稚化思維等)“誘錯”,進而及時“捕錯”“獵錯”,并引導學生參與糾錯、究錯,這也就是小學數(shù)學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倡導的“化錯教學”.事實上,重視“化錯教學”也是數(shù)學學科特點所致,因為數(shù)學概念往往具有所謂“標準形式”與“非標準形式”,學生初學一個新概念之后,往往對“標準形式”容易理解,而對一些“非標準形式”常常產(chǎn)生易錯點,所以教師組織新概念的辨析理解時,可以出示一些“非標準形式”的習題進行訓練講評,當學生出現(xiàn)錯漏之后,引導學生回歸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
得益于信息時代的便利,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觀摩學習到全國各地的重要教研活動.然而有些教研活動多少還存著在“嘩眾取寵”“名不符實”“空喊口號”“理念至上”的“假、大、空”現(xiàn)象.像中國教育學會中學數(shù)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的“自學·議論·引導”全國第三次研修活動確實是難得的精品研修活動,不只是它的公益性質(zhì)(不收參訓教師的費用),還在于研修活動安排得務實與高效,僅從全國自發(fā)在網(wǎng)上觀看直播的累計達到40萬人次,其影響力就可見一斑.然而,我們不要忘記鄭毓信教授指出的,當面對一個新的理念、口號、名詞、教學法時,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這種新教法的本質(zhì)是什么?與其他教學法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點?哪些值得或適合自己研習,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學專業(yè)基本功?多多思考這些,也許對我們的專業(yè)精進是有利的,而不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模仿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