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淵源及其調整

2018-12-13 01:34:20
武陵學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史部子部漢志

連 凡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如果說《文獻通考·經籍考》(下文簡稱《經籍考》)中的各種著錄要素(包括總敘、小序、小計、書目、解題、注語、按語)是其血肉的話,那么分類體系則是《經籍考》的骨架。目錄著作如果沒有分類,堆砌再多的文獻也只是一盤散沙,可見分類對于目錄的重要性?!督浖肌分械姆诸愂邱R端臨在廣泛參考前代書目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取舍判斷(具體體現于類目的廢立與歸屬及其先后次序的調整等)而成。因此弄清其與前代書目的繼承關系極為重要。不光是宏觀的分類體系,具體到各類之下著錄的每一條書目莫不如此。由于《經籍考》的書目與解題基本承襲自前代書目(尤其是《直齋書錄解題》與《郡齋讀書志》),決定了其每部書的具體歸類也基本來自前代書目,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盤照抄,馬氏依據其體系和思想立場做了許多調整。每一類下的所有書目的歸類及其調整匯聚起來,就構成了該類總體的分類特征。前人一般只注意到分類框架的分析,本文則將研究的視角聚集到微觀下具體書籍的歸類,進而在此基礎上上升到宏觀類目體系的分析。換句話說,前人往往是由宏觀設定再到微觀考察,筆者則試圖從微觀層面的分析上升到宏觀的分析。

一、《經籍考》的分類體系及其淵源

關于《經籍考》分類體系的分析,前人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多是從分類體系和類目的框架分析入手。筆者在整理分析并對比《經籍考》的材料來源過程中,注意到《經籍考》材料來源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種特性也決定了其分類體系的雜揉和整合,從微觀的整合到整個有序體系的形成,其過程尚有待發(fā)掘。因此筆者擬從《經籍考》整合前此各代公私目錄(具體包括六部主要書目,詳見下文)的角度入手,窮盡每一條著錄,分析其分類體系的內在構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籠統(tǒng)的部類分析。也即從窮盡分析《經籍考》所引前代目錄書籍的條目入手,分析其整合過程,進而對其分類體系與歸類調整做出自己的評判。

(一)《經籍考》的分類體系及其類目

《經籍考》作為一部輯錄體目錄學著作,雖以解題詳瞻、資料豐富見長,但在分類上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體系。高路明指出:“其分類依四部分類法,經部分為十三類,史部分為十四類,子部分二十二類,集部分六類。子目的設置歸屬,參考漢隋唐宋四代官修、私修目錄的分類,斟酌優(yōu)劣,擇其善考而從之。如對以往目錄的分類有所調整,則附有按語說明其理由?!盵1]這是依據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而來的四部55類說。經過重新分析全書,楊寄林指出《經籍考》四部的實際類目是:

經部: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孟子、孝經、經解、樂、儀注、謚法、讖緯、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起居注、雜史、傳記(雜傳)、偽史霸史、史評史鈔、故事、職官、刑法、地理、時令、譜碟(譜系)、目錄;

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小說、農、天文(自此以迄形法,統(tǒng)以“陰陽”之目)、歷算(歷譜)、五行、占筮、形法、兵、醫(yī)、神仙(其前虛列房中)、釋氏、類書、雜藝術;

集部:賦詩、別集、詩集、歌詞、章奏、總集、文史。[2]

這樣經部、集部比《文獻通考·自序》所言各多1類,子部則少2類,統(tǒng)計的結果仍是55類。這種統(tǒng)計是依據其所收書目下的實際分類。此外,桂羅敏統(tǒng)計為56類,因其將子部有小序無書目的“虛目”——“房中”也統(tǒng)計在內[3]。雷曉慶則將子部有序無書的兩個“虛目”——“房中”和“陰陽”都統(tǒng)計在內,這樣便得出57類[4]。由于“陰陽”“房中”兩類有小序(來自《漢志》)而無書目,是馬端臨為了反映學術源流而有意保留小序,實際書目中并無該類書籍著錄,因此筆者采納的是楊寄林的55類說。

(二)《經籍考》的分類體系與歷代目錄書的淵源關系

姚名達在其《中國目錄學史》中附有一張“四部分類源流一覽表”。該表依次開列《七略》(《漢書·藝文志》之藍本)、《七錄》、《隋書·經籍志》、《古今書錄》(《舊唐書·經籍志》之藍本)、《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籍考》①、《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共十三部主要目錄書籍之分類類目的對照表格,其功用如其所言:“循左而右,則部類始末,此廢彼興,莫不明悉。自上至下,則某錄分類若干,總為幾部,分合刪并,觸目會心?!盵5]橫可知其部類變遷,縱可覽其部類分布,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昌彼得、潘美月、雷曉慶等即根據該表得出《經籍考》的分類主要依據《直齋書錄解題》損益而來的結論[6][4]。桂羅敏則做了更細致的分析,指出馬端臨對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的改動所在及其來源[3]。鄒明軍歸納《經籍考》的分類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經籍考》在確定類目時注意保存前代史志目錄舊觀。其次,隨時適變,調整類目,包括同一部類中小類的適當調整,以及不同部類間的類目調整[7]59-66。

《經籍考》由于其輯錄體的特殊體制決定其分類體系也具有綜合眾家而折中以己意的特征。筆者通過數據庫系統(tǒng)對其進行了全面分析。具體作法是在筆者建立的“《文獻通考·經籍考》全文分析數據庫”中將《經籍考》3 938條書目下的6 074條引文與其來源文獻一一鏈接,進而提取其中來自《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隋書·經籍志》(以下簡稱《隋志》)、《新唐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新唐志》)、《崇文總目》(以下簡稱《崇文》)、《郡齋讀書志》(以下簡稱《郡齋》)、《直齋書錄解題》(以下簡稱《直齋》)六部主要書目的4 693條進行各部類的統(tǒng)計分析。因為這六部書目是《經籍考》大到分類、小到書目著錄與歸類的主要依據與來源,而且?guī)缀酢督浖肌访織l書目下都輯錄有這六部書目中的至少一條解題,并據以將書目進行歸類,所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而且數量龐大又便于考察統(tǒng)計其規(guī)律。下面以《經籍考》中各部類為單位,分析其引用這六部書目的情況及其所反映的學術信息,在具體分析中一方面注意將宏觀分類與微觀歸類相結合,另一方面注意將對象放在整個目錄學史與學術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予以考察。

六部書目輯錄條數在《經籍考》總敘及經、史、子、集四部的分布與比例見表1。

概括來說,這六部書目中以《直齋》與《郡齋》為絕對主體,這兩大家再加上《崇文》共三部宋代目錄就是《經籍考》分類與歸類的主要來源,而所引《漢志》《隋志》和《新唐志》的材料則基本是在各部類的小序和小計中作為反映學術源流與興衰的文字出現。

?

下面分別就《經籍考》經、史、子、集四部引用這六部書目的情況予以分析。

第一,《經籍考》經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情況分析?!督浖肌方洸恳昧恐饕獣糠植记闆r如表2所示。

?

可知《經籍考》經部條目以引用《直齋》經部條目為最多,引用《郡齋》經部次之,《崇文》經部再次之,三者占《經籍考》經部引用此六家書目總條數的78.16%。除前代書目的經部之外,《經籍考》經部引用的條目還涉及到這六部書目的史、子二部,具體如表3所示。

?

表3反映了《經籍考》經部范圍與前代書目范圍有比較多的交錯現象,前代書目歸入史部、子部的書目有不少被《經籍考》歸入經部之中。

第二,《經籍考》史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情況分析。《經籍考》史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的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

?

可知《經籍考》史部條目以引用《直齋》史部條目為最多,引用《郡齋》史部次之,二者占史部引用六部書目總條數(1 133)的91.79%。除前代書目的史部外,《經籍考》史部所引用的條目還涉及到《漢志》的六藝略,《郡齋》的子部以及《直齋》的經、子、集三部,具體如表5所示。

?

第三,《經籍考》子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情況分析?!督浖肌纷硬恳昧恐饕獣糠植记闆r如表6所示。

?

可知《經籍考》子部條目以引用《直齋》子部條目為最多,引用《郡齋》子部次之,二者占子部引用總條數(1 347)約89.09%。除前代書目的子部外,《經籍考》子部所引用的條目還涉及到《崇文》的史部和《郡齋》經、史兩部,以及《直齋》的史部,其涉及各書目的二級分類如表7所示。

第四,《經籍考》集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情況分析。《經籍考》集部引用六部主要書目分布情況如表8所示。

?

?

可知《經籍考》集部條目以引用《直齋》集部條目為最多,《郡齋》集部次之,二者占集部引用六部書目總條數(1 322)約98.03%。除前代書目的集部外,《經籍考》集部所引用的條目還涉及到《郡齋》的子部與《直齋》的史部,其中7條來自《郡齋》子部小說類,1條來自《直齋》史部典故類。

由上述分析可知,《經籍考》與作為其著錄與歸類之主要來源與依據的六部主要書目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即從具體書目歸類的差異上升到類目范圍的諸多差異。因此《經籍考》與這六部書目類目之間的實際關系并不像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中所附之“四部分類源流一覽表”反映的那樣簡單整齊。此表雖然大體不差,但其中反映的不同書目類目范圍的對應關系顯然基本是依據類目名稱和小序所包含的涵義,以及類目本身的歷史沿革等,不可能具體到每一本書的歸類異同。筆者當然不是要強求此表得反映具體書目的歸屬的對應關系,而是想強調類目之間的范圍關系歸根結底還是由大量書目的歸屬關系體現出來。如果忽視微觀的分析,只停留在類目名義的分析上,往往只能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因此,筆者認為應將《經籍考》與作為其主要來源的六部書目之間的類目關系的分析與具體書籍歸屬調整的分析結合起來,即宏觀分類與微觀歸類相結合。這也是筆者認為本研究較前人有所推進的地方。具體分析詳見下文。

二、以陰陽、術數類為例看《經籍考》分類類目之調整

對于馬氏在《經籍考》中一些不同以往的分類,人們往往從一些具體的分類得失上予以評論。如清人張宗泰對馬端臨不從慣例,將儀注類諸書不入史部而歸入經部提出置疑[8]。劉石玉在其《〈文獻通考·經籍考〉分類探析》中專門討論《經籍考》的分類體例。他認為《經籍考》分類上的疏漏和不妥特別表現為:“分類思想的復古守舊和泥古不化”,如將術數分為五行、占筮、形法,就是盲目跟從《漢志》、宋《中興館閣書目》的表現[9]。

筆者經過分析,認為劉石玉此說有所偏頗??肌督浖肌肪?6子部形法類首先輯錄有《漢志》數術略形法類的小序,其后是《漢志》形法類,《隋志》《新唐志》《宋三朝志》《宋兩朝志》《宋四朝志》《宋中興志》的子部五行類,以及《宋中興志》子部蓍龜類、雜占類、形法的小計。其下引《直齋》卷12子部陰陽家的小序云:

陳氏曰:自司馬氏論九流,其后劉歆《七略》、班固《藝文志》皆著陰陽家,而天文、歷譜、五行、卜筮、形法之屬,別為《術數略》,其論“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至其論術數,則又以為羲、和、卜史之流。而所謂《司星子韋》三篇,不列于天文,而著之陰陽家之首。然則陰陽之與術數,似未有以大異也。不知當時何以別之,豈此論其理,彼具其術邪?今《志》所載二十一家之書皆不存,無所考究,而隋、唐以來子部遂闕陰陽一家。至董逌《藏書志》始以星占、五行書為陰陽類。今稍增損之,以時日、祿命、遁甲等備陰陽一家之闕,而其他術數各自為類。[10]1057

《漢志》諸子略有“陰陽家”類,其小序云: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11]1743

又有數術略,其大序云: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w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種。[11]1775

《漢志》的數術略分為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從內容上看,陰陽與數術兩類同出“羲和”,都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主。陳振孫因而指出《漢志》中“陰陽家”與“數術”是關系十分密切的兩大類。所以其中如“司星子韋”等書籍的歸類有可議之處。陳氏推斷這兩類的區(qū)別是“此論其理,彼具其術”。誠為有見。這一點也是馬端臨所肯定的。《漢志》諸子略中的“陰陽家”書籍,后世皆已亡佚,所以《隋志》以后的官修書目中子部皆無“陰陽”類。而南宋董逌的《廣川藏書志》(今已亡佚,《直齋》卷8史部目錄類收錄并有解題)重新在子部設立陰陽類并以后世之“星占、五行”之書實之。陳氏因而推廣之,他于子部設“陰陽家類”,以“時日、祿命、遁甲等備陰陽一家之闕”,又設“卜筮”“形法”類以充“數術”類之書,即所謂“而其他術數各自為類”。馬端臨對此作法批評道:

按:陳氏之說固然矣,然時日、祿命、遁甲獨非術數乎?其所謂“術數各自為類”者,曰卜筮,曰形法,然此二者,獨不本于陰陽乎?[10]1058

馬端臨對陳振孫以“時日、祿命、遁甲等備陰陽一家之闕,而其他術數各自為類”的作法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看來時日、祿命、遁甲也是術數,為什么單拿它們充“陰陽”類。而所謂“其他術數”的五行、卜筮與形法諸類何以不入“陰陽”類呢。也就是說前后兩類并無本質的不同。馬氏接著在接語中給出自己處理分類的意見云:

蓋班史《藝文志》陰陽家之后,又分五行、卜筮、形法,各自為類。今班《志》中五行、卜筮、形法之書雖不盡存,而后世尚能知其名義,獨其所謂陰陽家二十一種之書,并無一存,而《隋史》遂不立陰陽門。蓋隋、唐間已不能知其名義,故無由以后來所著之書續(xù)立此門矣。[10]1058

《漢志》中諸子略的陰陽家類與數術略本是同源。只是前者側重于理論層面,后者側重于技術層面。馬氏認為《漢志》的陰陽家(言理)后世中絕,其書皆亡佚。后世興起之陰陽五行之書當依《漢志》數術略中的門類各歸其類,不必再充數于子部設立一個陰陽家。而對于五行類書的分類,馬氏接著又在按語中指出:

然《隋書》、《唐書》及宋九朝《史》,凡涉乎術數者,總以五行一門包之,殊欠分剔。獨《中興史志》乃用班《志》舊例,以五行、占卜、形法各自為門,今從之。[10]1058

馬氏贊成宋《中興國史藝文志》用《漢志》舊例,以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各自為類的作法,而不是像宋九朝《志》(指前后相續(xù)的北宋九朝《國史藝文志》,即《三朝志》《兩朝志》與《四朝志》)那樣籠統(tǒng)以五行類包之。馬端臨關于數術類書籍的分類意見和做法在那個時代無疑是頗為通達的。集古代四部書目之大成的《四庫總目》由于設有三級分類體系,所以在子部重新設立“數術類”這一大類,其下又設“數學、占候、陰陽五行、占卜、雜技術、相宅相墓、命書相書”這些二級小類,實際上是將《隋志》、《新唐志》、宋九朝《志》(數術類只有一個大類“五行”)與《經籍考》(數術類無大類,只有占卜、形法等小類)的分類綜合起來,從而使陰陽、數術類書籍的分類最終趨于完善。而馬氏的分類及見解可謂是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huán)。

筆者分析此例,意在說明馬端臨的分類調整往往有其深層的歷史內涵與合理性,只有對目錄學與學術史的發(fā)展進行深入考察才能揭示出來,否則極易造成誤解。如雷曉慶歸納《經籍考》分類體系的不足之處在于:“馬端臨的封建正統(tǒng)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圖書分類認識的正確性”,“其分類體系在立類、歸類等方面也多有不妥”(如奏議歸入集部),同時“圖書的錯分情況也頗多”[4]。雷氏認為馬氏將奏議歸入集部是不妥,而劉石玉則理解為是馬氏有意“保留有爭議的原目”。筆者認為當以劉氏之說為妥,因為奏議從形式上看有文章美富,富于文學性;從編輯形式上看,奏議大多編入了個人別集之中。因此奏議歸集部是合理的。而《宋史·藝文志》以后,直到《四庫叢書總目》多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出發(fā),著眼于懸戒勸懲,偏重于以圖書內容來掌握分類的標準,因此將奏議歸入史部[9]。應該說這是一個學術標準隨著時代背景而轉移的問題,我們不應該以今律古,而應該還原當時的語境,放在當時學術背景下來考察,這樣很多問題和疑惑才可釋然而解。

三、古籍目錄書籍歸類異同的總體特征

關于《經籍考》在具體圖書歸類上的調整及其特點,鄒明軍以222條書目的歸類為例列表將其在《經籍考》《直齋》《郡齋》《新唐志》《隋志》《漢志》中的歸類顯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歸納指出:各家在圖書歸類時除了因類目調整帶來的歸類差異外,其歸類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困惑:一是研究、注解型圖書的歸類存在分歧。二是圖書性質相近而難于區(qū)分。三是圖書屬性交叉,道、藝取舍相異。四是小類設置不同及類名范疇變化。并總結指出:“《經籍考》所分類別眾多且較為完備,所以絕大多數圖書的歸類是合理的,在對圖書類別作重大調整的地方,馬氏往往會用按語加以說明。”[7]66-79但迄今為止,學界還缺乏對《經籍考》全書中的分類異同及其所有書目的歸類調整做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下面將先從宏觀理論上做一番探討,然后從《經籍考》中選取若干部類對其歸類調整進行微觀分析。

《經籍考》卷22史部偽史霸史類輯錄鄭樵《通志·校讎略》②云:

夾漈鄭氏曰:古今編書所不能分者五:一曰傳記,二曰雜家,三曰小說,四曰雜史,五曰故事。凡此五類之書,足相紊亂。又如文史與詩話,亦能相濫。[12]539

鄭樵所云之“不能分者”,實際上反映了古籍目錄中的這些類目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所涉及的領域相近而容易混淆。相應地,同一部書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很可能被歸入這些相近的不同類中,從而使得分類類目與書籍歸類之間存在一定的主觀模糊性。鄭樵的這番話精辟地道出了古籍書目的類目設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馬端臨接著又引《通志·校讎略》中的另一段③云:

編書之家,多是茍且,有見名不見書者,有看前不看后者?!段究澴印?,兵書也,班固以為諸子類,置于雜家,此之謂見名不見書?!端濉?、《唐》因之,至《崇文目》,始入兵書類,顏師古作《刊謬正俗》,乃雜記經史,惟第一篇說《論語》,而《崇文目》以為《論語》類,此之謂看前不看后。應知《崇文》所釋,不看全書,多只看帙前數行,率意以釋之耳。按《刊謬正俗》當入經解類。[12]539

如果說因類目之間界限不明而造成的書目歸類分歧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鄭樵指出的古籍目錄編纂(尤其是官修目錄)中存在著的“見名不見書”和“看前不看后”的問題,則是典型的人為失誤了。即編目者對所著錄書籍的內容并沒有深入了解,為趕工圖快往往以偏概全地僅依據書名或部分內容匆匆下判斷并予以歸類,從而造成了圖書歸類不當的問題。鄭樵所指出的影響書籍準確歸類的主觀因素雖然確實可能存在,但其所舉《尉繚子》與《刊謬正俗》這兩個例子卻并不很恰當。考《漢志》在諸子略雜家類著錄有“《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又在兵書略形勢類著錄有“《尉繚》三十一篇”,二者并非同一著作,后來歸入雜家類的《尉繚》佚失而歸入兵書的《尉繚》尚存,所以《崇文總目》只有兵書類著錄。后者則是因為《崇文總目》沒有設立經解類,所以將《刊謬正俗》附在論語類中。如同《漢志》將《爾雅》附于孝經類中一樣。因為《論語》和《孝經》都不主一經,實為“五經之總匯”,所以在經解類設立之前,兼論群經的書一般都歸入其中[13]。事實上,古籍書目中歸類的分歧大多有其歷史背景和學術思想的深層原因,不可一概歸之于編目者的疏忽大意。

由于古籍目錄的分類本身就是一個基于多重標準的龐雜體系,并以政治(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標準為優(yōu)先考慮因素,在依據書籍內容進行分類的同時,存在著雅與俗、正統(tǒng)與異端等其他標準,非學術因素造成的錯亂與人為割裂相當多。所以其類目之間的交叉與模糊性只能盡量避免而不可能完全克服。這可以說是古籍分類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存在的先天缺陷。好在一部書目的類目一般只有幾十種,數量有限,一一分析起來還不算太繁。但是具體書籍歸類中存在的歧義和問題則往往大量存在,不勝枚舉。所以馬端臨下按語評論道:

按:夾漈言古今編書所不能分者五,可以訂歷代藝文志之失。所謂“見名不見書,看前不看后”者,尤足以究其所失之源。[12]539

雖然從理論上講,對于內容復雜涉及多門的書籍的歸類應當盡量做到條分縷析,對于所著錄的書籍也理當一一研讀,全面把握其內容,才不致于以偏概全造成歸類混亂。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特別是時代和書籍條件的限制,還是會有不少有心或無心之失。由此也造成歷代目錄間的諸多分歧。正因為存在這些分歧,所以《經籍考》在以具體書籍為單位輯錄前代目錄時,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同一書而前代諸家目錄歸類不同的問題。這之間的取舍與調整就在所難免。那么《經籍考》中對此是否有所說明呢。馬氏接下來指出:

然愚嘗考之,經錄猶無此患,而莫謬亂于史。蓋有實故事而以為雜史者,實雜史而以為小說者。又有《隋志》以為故事,《唐志》以為傳記,《宋志》以為雜史者。若一一考訂,改而正之,則既不欲以臆見改前史之舊文,且所錄諸書,蓋有前史僅存其名,晚學實未嘗見其書者,則亦無由知其編類之得失,是以姑仍其舊。而于所錄先儒議論諸書本末,則不詳加考訂,但以類相從,而不盡仍前史之舊云。[12]539

通觀《經籍考》全文,確實如其所言,馬氏對前代書目的歸類分歧基本上采取了存而不論的作法。也就是將具體書籍按照自己判斷的分類類目歸類之后,對其書歸類不同于所輯錄書目的情形一般沒有給出取舍調整之理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資料有限,無法一一考訂而“姑仍其舊”,再加上如果一一指出,勢必將不勝其煩,有喧賓奪主之嫌?!督浖肌分饕€是一個圖書資料的分類匯編,而不像胡應麟《國史經籍志》那樣專注于糾謬與考證。

四、以史部故事類為例看《經籍考》書籍歸類之調整

如上所述,由于資料條件與著書體例所限,馬端臨對其所著錄書目的歸類異同及調整無法一一考訂,從而給后人留下了大量工作。下面以《經籍考》史部故事類中書目的歸類調整為例進行分析。

《經籍考》史部故事類的小序與小計引《隋志》舊事類2條與《新唐志》故事類1條,書目下解題則引《郡齋》史部雜史類5條、職官類1條、儀注類2條及子部類書類9條,又引《直齋》史部典故類50條與子部雜藝類3條,共計73條??芍督浖肌肥凡抗适骂惖膩碓幢容^復雜。

考《隋志》史部立舊事類,而《舊唐志》同之。《新唐志》始更名為故事類,而《經籍考》從之,《直齋》則又更名為典故類?!督浖肌冯m依《新唐志》立史部故事類,但著錄書籍的主要來源則是《直齋》史部典故類。

如《郡齋》卷7史部職官類著錄有“《中書備對》十卷”,《直齋》卷5則將其歸入史部典故類,《經籍考》卷28從《直齋》將其歸入史部故事類。其下引《郡齋》解題云:

晁氏曰:皇朝元豐三年畢仲衍承詔編次。序曰:《周官》所謂要會者,正今日中書所宜有,自漢至唐,莫知議此。今編成十卷,凡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事。李清臣嘗與許將書云:《備對》乃吳正憲公居宰路,以圣問多出意表,故令中書掾畢君為之。其時預有畫旨,諸司遇取會,不許濡滯,如此尚歷數年乃就。后多有改革,然事亦可概見也。[12]697

從其內容來看,乃系纂述前代典故,當屬“故事”類。晁氏可能因其源出于《周官》(《周禮》)之“要會”而歸入職官類?!端沃尽肪?則同《經籍考》歸入史部故事類。

《郡齋》卷8史部儀注類著錄有“《景德會計錄》六卷”與“《皇祐會計錄》六卷”兩書?!吨饼S》卷5則將此二書歸入典故(故事)類?!督浖肌吩诖硕峦瑫r輯錄晁、陳二家的解題,并依據《直齋》歸類。前者輯《郡齋》解題云:

晁氏曰:皇朝丁謂謂之撰。謂景德中纂三司戶口稅賦之入,及兵食吏祿之費,會計天下每歲出納贏虧之數,書成奏御。[12]694又輯《直齋》解題云:

陳氏曰:謂時為三司使。序言歲收兩京十七路帳籍四萬四百有七,日入疾徐事一千五百,文移倍之。以李吉甫《國計簿》、賈耽《國要圖》,總其目得四十,列為六卷,一《戶賦》,二《郡縣》,三《課入》,四《歲用》,五《祿食》,六《雜記》。大抵取景德中一年為準。[12]695

后者輯《郡齋》解題云:

晁氏曰:皇朝田況元鈞撰。況兩為三司使,謂夏戎阻命之后,增兵比之景德幾一倍,加之吏員益繁,經費日侈,民力日疲。乃約丁謂《會計錄》,以皇祐財賦所入多于景德,而其出又多于所入,著成此書上之。庶幾朝廷稽祖宗之舊,省浮費以裕斯民云。[12]695

又輯錄《直齋》解題云:

陳氏曰:元鈞仿《景德》之舊,取一歲最中者為準。又為《儲運》一篇,以補其闕。[12]695

可知二書均是統(tǒng)計當時全國戶口、郡縣、稅賦等方面的官書。由于其涉及范圍較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歸入不同的類當中。除上面所說的《郡齋》歸入儀注類,《直齋》歸入典故類,《經籍考》歸入故事類外,《崇文》將其歸入史部地理類,大概是著眼于其內容包括全國郡縣。而《宋志》則同《經籍考》歸入史部故事類。要之,還是歸入故事類合適一些。

《郡齋》卷14子部類書類著錄有“《通典》二百卷”“《唐會要》一百卷”“《五代會要》三十卷”“《三朝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六朝國朝會要》三百卷”等9部。《經籍考》皆將其調整歸入故事類中。《通典》和《會要》類的政書體著作,在其出現之后長時間未得到獨立的分類地位,因其編纂形式與類書相似,故從《新唐書》開始及其后《崇文》、私家書目《郡齋》都將其歸入子部類書類中。陳振孫在《直齋》中首先對此作出了修改,將其列入典故類中?!吨饼S》卷5史部典故類下著錄有“《國朝通典》二百卷”,《經籍考》卷28史部故事類輯錄此條,并引其解題指出:

陳氏曰:不著名氏?;蜓晕胡Q山所為,似方草創(chuàng),未成書也。凡通典、會要,前書及《館閣書目》皆列之類書。按通典載古今制度沿革,會要專述典故,非類書也。[12]687

可見通典、會要都是有體系地編纂古今制度沿革典故的著作,是為了保存歷代政治及禮樂典章制度,雖然在形式上同是采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但其內容及社會功用并非僅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性類書可比。《經籍考》因而從之?!吨饼S》和《經籍考》的作法為《四庫總目》所繼承發(fā)揚,清乾隆時修續(xù)“三通”合為“九通”,使之成為治國安邦的高文典冊,體現在目錄上則是于史部專辟政書類,從而最終確立其地位。

綜上所述,馬端臨在《經籍考》中輯錄前代書目的過程中對其分類類目與具體書籍的歸類進行了整合,這些調整往往都有其深層的學術背景,反映了學術的時代變遷。馬端臨在《經籍考》中廣納百川的同時又敏銳地抓住了學術發(fā)展的脈搏,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分類與歸類體系。其承前啟后的經驗與內涵均值得人們深入思考和挖掘。這對于深入了解《經籍考》乃至整個目錄學史與學術史的發(fā)展都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注 釋:

①該表(包括《文獻通考·經籍考》的部分)尚有一些錯誤。參見邢麗冰《姚名達先生〈四部分類源流一覽表〉訂正》,載《四川圖書館學報》2008年第1期,第62—64頁。

②今見于《通志》卷七十一《校讎略第一編次之訛論十五篇》。馬端臨未見到《通志》,只見過單行的《通志二十略》。

③此條今見于《通志》卷七十一《校讎略第一·見名不見書論二篇》,與上面所引一條本不在一處。馬端臨在《經籍考》中將其合并成一條,今依《通志》原文斷開。

猜你喜歡
史部子部漢志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天文演算法、術數類提要獻疑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9:08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整理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標點志誤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2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淵源與歸類調整
西部學刊(2019年2期)2019-04-02 11:03:26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從《四庫全書》對《青溪寇軌》和《泊宅編》的分類看四庫館臣分類的智慧
人間(2016年32期)2017-02-26 19:35:59
淺論《漢志》對《七略》的繼承與發(fā)展
文學與藝術(2010年2期)2010-05-19 09:39:04
正義的戰(zhàn)爭 寶貴的經驗——中共黨史學會、軍事科學院軍史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50周年
軍事歷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20
聯邦德國向軍事科學院軍史部贈書
軍事歷史(1990年3期)1990-01-18 04:21:53
大邑县| 玉环县| 东台市| 准格尔旗| 泰来县| 江安县| 扎兰屯市| 内江市| 焉耆| 班戈县| 宁明县| 宁强县| 云南省| 通海县| 丹寨县| 封开县| 青冈县| 东丰县| 交城县| 朔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定西市| 余干县| 汉阴县| 铁岭市| 西安市| 鄂伦春自治旗| 通州区| 濉溪县| 淮滨县| 密云县| 阿城市| 洛川县| 东台市| 湘潭县| 扶沟县| 浦北县| 微山县| 响水县| 方山县| 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