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意由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言志”已然道出,任何詩歌實質(zhì)上都是一種對自我的言說。而較為嚴格意義上的自傳詩的傳統(tǒng)亦很久遠。從東漢蔡琰的《悲憤詩》,到唐代杜甫、韓偓的詩歌,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托馬斯·哈代的作品,皆有自傳詩的身影。在這些詩歌里,我們可以窺見詩人感性的人生歷程,也可以讀到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心靈圖景。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自傳詩也頗活躍于詩歌教學,如,在杭州特級教師施民貴與孫佳靜共同開發(fā)的天長校本課程《西湖天鵝夢——學寫童詩30法》中就專設有自傳詩單元。
走近自己的心靈,追問“我是誰”的本源問題大概是最理所應當?shù)牧?。正如美國?chuàng)意寫作課程一貫倡導的“寫你所知道的!”這個“知道”,不正好從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開始嗎?于是,承接著“心理詩”對自我發(fā)掘的熱度,我將創(chuàng)意詩歌寫作的第二課擬定為“自傳詩”的寫作,以期學生們能夠從詩歌的角度更接近自己。
倘若要正兒八經(jīng)地教授詩歌寫作,恐怕會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首先,課堂要訓練詩歌語言的組織;其次,要訓練詩歌的形式;再次,詩歌內(nèi)容的選擇也是個難點,而最艱難的無疑是詩情的陶冶及其隱含意義的揭示。作為創(chuàng)意詩歌的入門課,我不希望學生被一堆艱澀的理論唬得暈頭轉(zhuǎn)向從而喪失寫作的熱情,但課堂仍然需要一個抓手,因此,我決定從最簡單的形式與內(nèi)容開始訓練。
叫醒創(chuàng)意
經(jīng)過第一節(jié)課的點撥,學生已基本了解了創(chuàng)意寫作課的概念。因此,當我聲稱本學期還將繼續(xù)開展更多“創(chuàng)意寫作課”時,他們顯出欣然接受的淡定,眼神之中似乎也增添了一份期待。
我首先呈現(xiàn)了美國詩人威廉斯的詩歌《便條》的具體內(nèi)容,并故意將它以普通文段的形式展現(xiàn):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著早餐吃的,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 么涼。
“大家一起猜猜,這段文字可能是老師從哪里抄來的?”幾個聰明的女生竊竊私語起來,有的說是歌詞,有的則說是詩歌。
男孩子們對猜謎最帶勁。“老師我知道!”一班最活躍卻也最懶惰的張?zhí)祆沤腥缕饋?,高高地揮舞著手臂,急切地噘著嘴跺著腳。我示意他可以回答了,他騰地站起身自信地說:“肯定是你家的留言本上抄的?!?/p>
我追問為什么,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又想了想說:“看起來像?!?/p>
“你這一句‘看起來像可太厲害了,一語道破了天機??!這就是一張便條!”我大加贊賞。這個淘氣的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笑,眼神卻難得地專注。
課代表戴亦韻則不緊不慢地舉手補充說:“因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告訴別人,他吃了別人家的梅子。就像我們平時隨意寫在留言本上的那樣,但是感覺又有點韻味?!?/p>
“那么,大家覺得我們有可能把這么隨意簡單的內(nèi)容變成一首詩嗎?用什么辦法呢?思考一下。”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的還在質(zhì)疑:這樣也能變成詩嗎?“分行就可以吧,世上本沒有詩,回車鍵用多了也就有了詩?!睂W習委員黃慧慧頑皮地說?!熬涠簲嘣谀睦锖孟褚膊灰粯友剑 彼齻儠r而看著投影上的“便條”,時而輕蹙眉頭,一副竭力思索的樣子。一番討論后,我們決定用分行和斷句的方式改編詩歌。于是有了這樣兩個版本:
版本一: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們
大概是你
留著
早餐吃的
請原諒
它們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涼
版本二: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們大概是你
留著早餐吃的
請原諒
它們太可口了
那么甜又那么涼
兩個版本的詩歌內(nèi)容完全一致,通過斷句分行的變化,意韻卻略有不同,學生們通過精心比較后挑選了版本一作為最后的版本。當我將威廉斯的原作展現(xiàn)出來時,他們發(fā)現(xiàn)原作和他們自己的斷句分行完全一致,不禁快樂地歡呼起來。
“看到?jīng)]有?我們都很有詩人的潛力,只要我們愿意,都可以成為詩人!”我順道兜售了美式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的理念——不是學做作家,我們就是作家!
《便條》的展示給了學生莫大的鼓舞,他們大概覺得任何內(nèi)容都可以入詩,只要多用回車鍵就可以寫詩了!而這,也正是我最初撒下的善意謊言,因為,他們太需要一種輕而易舉的成功感來驅(qū)趕過去不愉快的寫作陰霾了。
用“意象”綴連成詩歌的“意境”是詩人常用的策略,但這樣的表述比較艱深,我選擇用比喻來代替。抉擇喻體的過程也就是提煉“意象”的過程。因此,這節(jié)課的目標就是用比喻和分行來寫一首“自傳詩”了。
他山之石
尋找喻體的困難在于,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喻體較為尋常粗糙,加之沒有對喻體獨特性的細膩表達,詩歌很容易流于庸常。而不幸的是,平庸往往是詩歌最大的殺手。一朵白云、一棵樹、一葉草、一塊石頭、一只表、一道彩虹等喻體被學生歡欣雀躍地提了出來。這些喻體雖然都可以入詩,但從學生的成文來看,重點依然是在描述喻體本身特點的層面,而不是喻體與本體的相似點上。而我期待的卻是對自我生命的獨特表達。此時,喻體的個性化引導就顯得尤為必要。
我竭力贊許他們的喻體,同時鼓勵更多獨特的喻體發(fā)現(xiàn)。我試著舉例子,比如一塊嚼過的口香糖,之后被粘在桌子底下,好像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你是否有過?一只圓鼓鼓的氣球,飛到空中,卻突然在某一個高空痛苦地炸掉,像不像你志得意滿的時候又失敗了的狀態(tài)?夏季里,一只被遺忘的手套,是否有些像某些時刻深感無助的自己?樹葉覆蓋在樹枝上,是不是有點依偎著溫暖的感覺?周而復始開放的花朵,凋零與絢爛交替是它們的命運,那什么又是我們各自的命運呢?
我努力將喻體落實在某種感覺里,試圖以此引起學生對于自己與喻體生命的一種獨特聯(lián)結(jié)。
我展示了美國三年級小學生的自傳詩作品:
詩作一:
我是一個謎,
因為我說得不多,
而且很難弄懂。
詩作二:
我是一根折斷的樹枝,
掉到地上,
被人踩踏。
人們笑我,叫我瘦子,
還說我太長。
但有一件事,樹是我朋友,
它鼓勵我,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
樹葉讓我暖和。
詩作三:
我是一支鉛筆,
已準備好
寫下我的人生。
師心小作
或是自信而困惑的自己,或是苦澀不乏溫暖的獨特感覺,都詮釋出了自傳詩獨到的魅力。學生們一邊驚訝于美國三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一邊感受著自傳詩的特點。當我說自己也寫了一首自傳詩時,他們又都振奮起來,既好奇又充滿期待。
我也帶著對他們同樣的期待,深情地朗誦了一首自己的自傳詩:
我是
一枝蓮蓬
前世
我住在
花的心里
今生
我落進了
旅人的夢里
朗誦完畢,學生們贊賞地鼓起掌來。我的期待沒有落空,于是趁熱打鐵,分享了自己的寫作體驗。我說:“之所以選擇蓮蓬這個喻體,是因為暑假里在浙師大讀書,每天放學回來的路上,都會看見一個老奶奶的蓮蓬攤,因為從未吃過蓮蓬,覺得好奇,便買了幾個來嘗。吃著吃著,恰又想到一枝蓮蓬的生命是如此奇特:它成長著的生命,不正是住在荷花的心里嗎?而成熟的它,命運似乎還沒有完結(jié),輾轉(zhuǎn)到我這個異鄉(xiāng)人的手里。我喜歡蓮蓬這樣美好的生命輾轉(zhuǎn),于是,我希望以蓮蓬來比擬自己,表達自己美好地旅行般地活著的愿望,也算是對自己命運的一種寄托吧!”
聽完我的分享,學生們?nèi)粲兴?,隨即開始了獨屬于自己的思考征程。
寫作現(xiàn)場
平日字跡十分潦草卻又很聰明的張福楠在大作文本上寫下:我是秒針,每天無時無刻工作。我見他抓耳撓腮,又重重地畫掉寫下的內(nèi)容,便湊上前去看。原來他找到了喻體,卻又一時語塞寫不下去。我鼓勵說,試著寫寫秒針工作的狀態(tài),哪些地方和你很像呢?他拍拍腦門,若有所獲般提起筆,又重新寫下:
秒針
我是秒針
每天無時不在工作著
一天下來
沒有休息的時間
一天中
沒有一點空閑
沒有一點歇息
一天過去了
此時
已是黃昏
我多么希望
如時針般
自由
散漫
和同桌交流后,同桌認為前半部分有些重復,可以稍微簡略些,于是他又進行了認真的修改。修改如下:
秒針
我是秒針
每天每夜
無時無刻
都在工作著
一天中
我沒有一絲空閑
此時
已是黃昏
我多么希望
如時針般
自由
散漫
我喜歡他用“時針”的自由散漫來做對比,很有創(chuàng)意。我大大表揚了他,他卻紅了臉,羞怯地埋下了頭。
語文成績一直不太理想的林希諾的詩也讓我對他刮目相看。雖然他的字跡已經(jīng)在努力端正了,卻依然比較潦草,但看得出他在用心寫。他 寫道:
我是一只螢火蟲
雖然
照亮不了
前進的路
但卻能
照亮
真正的自己
一直在作業(yè)上因為態(tài)度和字跡問題拿“C”的他,原來是這樣的有想法!我暗暗為自己的定性思維感到慚愧,又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也許,詩的種子已然在他的心里萌出稚嫩的芽了吧!
習作反饋
在習作反饋課上,我宣布了不同水平的人數(shù)情況。很高興的是,多數(shù)學生都拿到了A。一方面是學生的詩才確實讓我刮目相看;另一方面,相較于自己以往嚴厲的分數(shù)制批改方式,等級式的批改方式也讓我略有放松。
在這次習作中,多數(shù)學生都能找到自傳詩的喻體,一些學生在引導之下,能展現(xiàn)喻體與自己的相似點,能找到獨特的一面,如華慧珊的《我是一滴眼淚》、戴亦韻的《我是……》等。有部分學生沒能較好地表現(xiàn)出相似點,而只著重于純粹講述喻體,如程慶松的《我是一把匕首》。一些學生的詩歌已能注意到呈現(xiàn)出一種轉(zhuǎn)折感,讓人很驚喜,如戴亦歆同學的《暗淡的燈燭》,開篇寫燈燭之微弱,最后則以“但是,在漫長無盡的黑夜中,我卻可以站在最中央,化作一道炫目的金烏!”來做結(jié)語,讀來頗有氣勢。一些學生也在詩歌中初步顯示出個人的幽默氣質(zhì),如林俊杰的《我是一顆手榴彈》:
我是一顆手榴彈
安靜時
我有很多朋友
生氣時
一點
就炸
由于初步嘗試詩歌寫作,多數(shù)學生的語言還比較隨意,重復累贅、過于直白等問題時有發(fā)生,但這也屬情理之中。
一些學生對自己的理解還比較浮淺,當然,詩歌的立意還受限于他們的思考力的深度,而這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經(jīng)歷來鑄就。
撇開這些求全責備,學生們的寫詩熱情已被輕輕點燃。一些學生拿到了他們從未拿過的“A”,這對于他們成功感的喚醒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正如寫作學專家馬正平先生的DCC作文教學體系將“D(即動力學)”擺在首位一般,這是一個寫作教學中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一個要被給予滴水穿石般毅力去不斷化解的難題。
作品Show
我是……
戴亦韻
我
是折了翼的海東青
雖然
有著
搏擊長空的夢
但是
只能
站在鷹群中
昂起頭
仰望
木偶
陳姿雅
我
是一個木偶
睜著
空洞的眼眸
繩索
控制著我的四肢
限制著
我的一舉一動
只能任人操縱
無動于衷
課堂微思考
自傳詩因為是直接的一種自我抒發(fā),無形中減輕了學生不知“寫什么”的尷尬感,是他們輕盈地打開自我最為便捷的一種方式。而提供選擇喻體、用斷句分行的方式來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則讓他們從“怎么寫”的困境中解放出來。因此,寫一首自傳詩幾乎是沒有難度的,學生能很輕易地通過“寫”來打破以往對“寫”的恐懼,讓他們重拾寫作信心。我將自傳詩設置在第二課,其主要目的也正是以最簡易的方式,激發(fā)與喚醒學生的寫作思維與寫作熱情。
我們以往常常提倡以“讀”促“寫”,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寫作只能是以“寫”促“寫”,只有“寫”你才會“寫”,也只有“想寫”你才能“寫好”。這就好比游泳,在岸上大談理論,不如下水暢游一番。
寫出來容易,寫好卻是一件難事。在喻體與意象的選擇上,學生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過去常規(guī)的事物中,通過創(chuàng)意的激發(fā),通過對感覺的描摹,他們在不斷張開的想象中探索出了獨特的自我。喻體的選擇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從外物到內(nèi)心的摸索,好的喻體是可以寄寓詩人的靈魂的。自傳詩需要的不是一個客觀的哪怕極為獨特的喻體,而是一個真正能詮釋自己某種生命狀態(tài)本質(zhì)的意象。較為驚喜的是,通過思考與寫作,學生們從一個雷同的、面無表情的、固有的表達中解脫了出來,逐漸走向了一個言說自我生命的個體。
除了以詩為名,為自己立傳之外,寫作自傳詩的初心還有什么呢?我久久地叩問自己。
在我個人自傳詩的寫作中,我將自己喻為一枝蓮蓬,一枝前世住在花的心里,今生落在旅人夢里的蓮蓬。這個喻體或者說意象的選擇,其實也暗含了我對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渴望。我渴望活在一種縹緲詩意的美好中,活在一種自由行走的狀態(tài)里,而這樣的“我”卻不是現(xiàn)實意義中的我。只有在詩歌里,我可以打開自己,探尋自己內(nèi)心的生命熱望,在以詩為名的表達中,追尋到那種理想中的生命美感與生命愉悅。我想,這就是我對自傳詩的更為深層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