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結婚時代》這部電視劇主要是以顧小西與何建國之間的婚姻生活為主線,描寫了現(xiàn)代婚姻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沖突,真實地折射出了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由于城鄉(xiāng)之間、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的的差距而引發(fā)的婚姻問題,但這并不是說”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就注定會失敗,任何一種婚姻模式,只要好好經(jīng)營,依然都會非常幸福。
關鍵詞:婚姻;原生家庭;認知平衡;角色失敗
從社會心理學上講,婚姻就是當事人在性、愛情方面繼續(xù)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過程,是男女雙方自愿結成夫妻關系的行為,是家庭成立的標準和基礎。婚姻關系的本質在于它的社會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倫理和習俗規(guī)定建立的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國的婚姻制度,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已經(jīng)淘汰了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人們的婚姻不再在意家庭、地域和文化差異,越來越多地采取自由的方式選擇自己的婚姻,這也是一種婚姻制度的轉型。婚姻是什么?婚姻除了愛情之外,還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是生活質量,然而在這種轉型中“門不當、戶不對”的新型婚姻模式也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尤其是鳳凰男與孔雀女的結合,婚姻初期更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沖突和矛盾。
1 從認知失調角度來分析婚姻中的問題
《新結婚時代》里的男主人公何建國和顧小西結婚組成家庭,也就是從第一個原生核心家庭來到婚姻中的第二個核心家庭,在婚后的生活中其原生家庭中舊有的觀念和作事方式也會很自然地復制到新的家庭中,“門不當、戶不對”的弊端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橐鲋兴霈F(xiàn)的沖突和矛盾背后都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是一次次的偶然還是必然?雖然在婚姻中男女雙方正在扮演著屬于各自的角色——丈夫和妻子,但是在這個次級社會化階段中,原生家庭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仍然會繼續(xù),“鳳凰男與孔雀女”組成的家庭正是因為在觀念上、生活習慣、態(tài)度等方面各自還沿襲著原生家庭的模式,才會導致沖突的不斷發(fā)生。家庭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與性格、氣質的不同,都會造成顧小西與何建國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看法的差異,他們之間的沖突正是反映了這一點,看似平常、瑣碎,但是卻讓人覺得婚姻生活的難堪和無奈。顧小西來自于北京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爸爸是大學教授,媽媽是醫(yī)院里的知名專家。顧小西當初不顧母親的反對嫁給了從農村考進北京的大學生何建國,相親相愛的兩人卻在婚后經(jīng)常因為各自的家庭、價值觀、處事方式不同而發(fā)生爭執(zh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提出了認知平衡理論,海德將連成一體的兩對象O和X間的關系稱為單元關系,其中P是認知主體,O是作為認知對象的另一個人,X則是與P和O有某種關系的某種情境、事件、觀念或第三個人。認知主體 P對于單元關系中兩個對象的態(tài)度通常是一個方向的,對單元內兩對象的認知和評價一致,這樣認知體系就是平衡狀況,反之當評價不一致時就會產生不平衡狀態(tài),如果一旦人們在認知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諧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沖突、緊張與焦慮。讓我們分別用認知平衡理論來分析兩個人的心理沖突。如果把劇中顧小西作為平衡理論模型中的認知主體P,那么O就是何建國,X則是何建國農村老家大小小牽扯到顧小西和顧小西家庭的事情。顧小西是愛著何建國的,一開始的時候,顧小西礙于何建國的面子,對何建國老家親戚的要求還能盡力辦到,何建國和顧小西的感情沒有出現(xiàn)大的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fā)生,嘗到甜頭的親戚們對顧小西、何建國的要求越來越多,而何建國是有求必應,這讓顧小西及她的家庭不堪重負。在顧小西看來,他對丈夫的內疚感到不可理解,更認為何建國老家的事有些是根本幫上不忙,并不是不想幫,而何建國卻根本不顧及這些,只要一涉及到自己老家人的事,便毫無原則性地偏向父親和哥哥,能辦不能辦的、合理不合理的都一概接受。顧小西深深地愛著何建國,但改變不了何建國這種對待老家人無原則服從的態(tài)度,這讓顧小西也處于一種崩潰狀態(tài),產生了對婚姻的無奈、失望乃至絕望。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婚姻中的夫妻關系其實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家庭和婚姻體現(xiàn)著夫妻雙方的相互關系,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劇中的顧建國和何小西在這種關系中經(jīng)常按照雙方原生家庭的不同要求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在這幾種角色不停地轉換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愛情是婚姻的主導動機,在某種程度上,愛情可以看做是人際吸引的最高形式,所以很多人自認為愛情和婚姻是一回事,有了愛情就有了牢固的婚姻,所以才會有“婚前愛得死去活來,婚后不死不活”的真實故事不斷上演。據(jù)一項社會抽樣調查顯示,在30歲的年青人中,有73.7%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自然延續(xù)”,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認為愛情是美好的。然而婚姻是現(xiàn)實的,婚姻不同于愛情,就象我們在劇中看到的一樣,婚姻為什么選擇了結束?不幸的婚姻中,夫妻之間的生活會充滿不平衡、憤怒與怨恨,小西和何建國在人生目的、家庭觀等認知方面存在著分歧和沖突,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沒有包容彼此的不同和缺點,在生活中碰到問題時往往相互指責、相互埋怨,行動也是背道而弛。一次次的爭吵,已經(jīng)令雙方疲憊不堪,出現(xiàn)沖突沒有及時去化解,矛盾不斷積累,一旦遭遇變故,就會導致婚姻的結束。心理沖突、不平衡、失調等往往都是分離的原因和前奏,而心理沖突積累和激化的結果則導致婚姻角色的失敗——離婚,離婚是婚姻關系中角色扮演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極為嚴重的失調現(xiàn)象。
2 如何去經(jīng)營幸福的婚姻
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xù)的共有168.3萬對,比上年增長11%,2015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xù)的共有384.1萬對,比上年增長5.6%。如何保持婚姻的穩(wěn)定?在愈來愈呈現(xiàn)出價值多元化的當代家庭生活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了,婚姻和愛需要經(jīng)營和呵護,否則就容易變成一潭死水。經(jīng)營婚姻并不容易,婚姻中的兩個人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這是最初級的生活圈,對人的影響最直接的,同樣情況的婚姻中,有的夫妻冷眼相對、形同陌路,有的夫妻卻恩愛倍增,這其中有個人、社會因素交互影響發(fā)揮著作用。現(xiàn)在的大部分婚姻還是有愛情基礎的,是基于雙方的高度認可才結合的婚姻,關鍵是在婚后男女雙方還是要進行動態(tài)的調適,以免造成婚姻中角色失調現(xiàn)象的發(fā)生,牢固而幸福的婚姻不在于它前期的愛情部分有多甜蜜,反而在于婚后如何有效地經(jīng)營婚姻,雙方都能在婚姻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安全、尊重和幸福,所以我們不要把結婚看做是靜態(tài)的結束,而應該看做是動態(tài)的開端,當兩個人結合在一起時,每個人既保留了之前鮮明的個性特點,又要顧及對方的性格,婚姻其實好比一個學習“愛人”的機會,讓雙方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學會如何去愛。
婚姻關系用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來看,人們之間的互動社會行為可以看成是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霍曼斯在早期《人類群體》中就曾指出,情感和相互交往等可以作為描述性的術語在交換論中出現(xiàn),人們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會期望付出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從某種意義上看,情感屬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社會資源,屬于精神利潤范疇,婚姻關系中生理的、精神的、社會的利潤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期待,婚姻中的男女就會對婚姻感到失望,所以婚姻既有物質的、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又得有心理、精神方面的的因素。電視劇《新結婚時代》讓很多現(xiàn)代人找到了自己婚姻的影子,顧小西和何建國在婚姻中出現(xiàn)的很多沖突情境其實在我們現(xiàn)實的婚姻生活中也經(jīng)??吹?,很多細節(jié)更是流露出對于婚姻及人性更深層次的探討。
3 結束語
從傳統(tǒng)的婚姻到新時代的婚姻也是迫切需要轉型的,婚姻既是生物的、又是社會的,以往傳統(tǒng)的婚姻是以“夫唱婦隨”為根據(jù)的,新時期的社會與個人都在轉型,婚姻也應該轉型,牢固的婚姻應向磨合、互動、包容等方向轉型?;橐龊图彝ド畋揪褪怯珊芏嚯u毛蒜皮的瑣碎之事組成,要想經(jīng)營好婚姻生活,就一定要學會淡化“小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不論是性格相似還是性格互補,夫妻雙方都要在婚后的共同生活中互相體貼,互相為對方考慮,在性格、愛好、習慣上即使不一致,也要學會彼此欣賞、彼此適應,夫妻之間要經(jīng)常有深層次的感情交流,有共同的生活目標,愿意為家庭付出,學著站在對方的角度,耐心地去和對方溝通,在合適的時候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正確的處理好“自我”,提高自己的婚姻情商,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看待對方,不用自己的想法去苛求對方,彼此對雙方有很強的共識,互相理解、欣賞和支持對方,共同用心用愛來經(jīng)營生活,婚姻就會經(jīng)得起考驗,彼此都會感受到幸福的溫度,婚姻才不會成為愛情的墳墓?;橐霾粏螁问莾蓚€人生理上的結合,更需要感情上的交流和換位思考,在包容、陪伴、分擔、交流、信任、習慣、忠誠、理解、欣賞等方面都很重要。
參考文獻
[1]崔麗娟,才源源.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7-195.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70-172.
[3]趙麗榮.舍與得的婚姻經(jīng)營課[M].華夏出版社,2011:78-85.
作者簡介
郭秋娟(1978-),女,山東菏澤人,河南警察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