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紅
【摘要】語文教學要指向課文內容的分析、表達形式的解讀,也要關注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表達機會的提供。根據教材特點,精心設計出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教學情境,能真正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本文筆者結合課堂實踐從“玩味關鍵詞句、呈現語言范式、扣住文本留白、打開文字畫面、創(chuàng)設續(xù)編場景”等五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語文教學適度且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改善課堂,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覺醒,讓“言”的生長悄然發(fā)生。
【關鍵詞】有效拓展;語用情境;“言”自生長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是這樣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边@啟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文本內容是手段不是目的,語言文字的運用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內容的學習來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實現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協調培養(yǎng),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真正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文本內容的學習不能執(zhí)著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但也不能無視文本豐富的內容與深厚的情感,我們必須關注理解與感受,體驗與熏陶,即既要指向課文內容的分析、表達形式的解讀,也要關注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表達機會的提供。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會學,也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能自主學習?!巴卣寡由煺Z用情境”不失為語文教學一種有效的策略。這種策略奉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有充分的思考、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所謂拓展延伸語用情境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調動下進行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學遷移環(huán)節(jié)。而這種拓展延伸,必須根據教材特點,立足文本,緊扣學情,找準訓練點,精心設計出有效且多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覺醒,獲得言語自生長,真正有助于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玩味關鍵詞句,實現“言”的自然生長
中國的語言文字素以其豐富、生動、準確而備受世人稱頌。因此引導學生理解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是學生學好語言的關鍵。許多課文都有好的詞語可供學生通過換一換、比一比的方式來習得精確豐富的語言積累,從而有節(jié)奏地、慢慢地生長。《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說:“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贝司渲械摹皳巍庇米质謧魃衽c準確,我讓學生先換一換:這里的“撐立”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學生一下子說了很多:站立、佇立、挺立等。接著讓學生比較為什么文章不用站立、佇立、挺立,而用撐立?讓學生聯系生活想象,什么情況下你會撐?想象高原之柳是怎么撐的?從而感受到這個撐字寫出了柳樹經歷的磨難、艱辛與不易,寫出了柳樹頑強的生命力。
再比如:《三亞落日》一文中寫道:“夕陽滑落的景象美妙絕倫,一點也不比日出遜色?!蔽易寣W生反復朗讀這句話,讓他們找一找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特別關注學生表達的規(guī)范性,引導學生碰到此類問題要用一定的格式來回答:先回答哪個詞用得好,再說好在哪里,然后說如果用什么詞,不好在哪里。著力指導學生一定要把自己想說的意思逐步表達得清楚明白、連貫通順而又生動具體。就如此題,點撥學生這樣作答:“這句話中的‘滑落一詞用得好,好在它形象地寫出了夕陽的輕快、圓潤。如果用‘西沉‘掉落等詞會讓人感到夕陽分量大、速度慢,沒有生機與活力?!边@樣的練習,不僅關注了學生組織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呈現語言范式,實現“言”的自愿生長
有些課文的句子表達非常有特點,抓住這些有特點的句式讓學生練一練,既讓學生學習了課文的語言特點,規(guī)范其語言表達,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使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聯系起來,豐富了語言積累,促進了學生言語的自愿生長。
《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中,第五自然段的表達是相當有特點的。學習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窄小寫具體的?首先引導學生理出作者的一條描寫思路:先寫小船的小,再寫船的進出方式,然后寫怎么坐船,最后寫了坐船的感受,讓學生領悟到,作者描寫的每一個方面都是突出了孔隙的窄小這一個特點。其中也引導學生領略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精妙,如:坐船時必須“貼”著船底 ,“擠壓”“稍微”“準會”這些詞傳神地寫出了坐船時的感受。學生很有得益。在此過程中,我重點引領學生聚焦小船的一段描寫,體會到:由問題引入,到具體回答,最后重復強調收尾,真實地感受到船的小,進而突出了孔隙的窄。學習這種表達方法,收到了較好的“語用”效果。略舉幾例:
生1:怎樣大的大樹呢?兩合抱粗的樹干,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蔭,是這樣大的大樹。
生2:怎樣高的高樓呢?抬頭看不到房頂,直入云霄,戴著的帽子都從頭頂上滑落,是這樣高的高樓。
生3:怎樣香的香味呢?方圓十幾里都能聞得到,一切東西都好像浸在香味中了,是這樣香的香味。
從學生的發(fā)言中,能感覺到因為有樣可學,所以盡情表達。我相信,學生對于這樣的句式今后一定會準確運用。對學生而言,這應該算是一課一得吧。
三、扣住文本留白,實現“言”的自潤生長
優(yōu)化問題設計,可以清晰表達方向,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留白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第二自然段“話別華沙”的其中一個場景——詠唱送別曲時,我設計了這一個問題。
同學們,我們常說,音樂流淌的是人的情感,那么肖邦的老師特地為肖邦作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會表達哪些內容呢?
學生讀著文本,又靜思默想了片刻,紛紛舉手。
生1:“我想老師通過這曲子要告訴肖邦,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會永遠記得你。你永遠是我的得意門生?!?/p>
生2:“我想,這曲子告訴肖邦,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家鄉(xiāng)落難,但波蘭永遠是你的祖國。”
生3躍躍欲試:“老師就是要通過這曲子讓肖邦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國,愛著自己的祖國。因為這是生育他、養(yǎng)育他的地方?!?/p>
生4迫不及待:“我覺得,老師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師生的心緊相連,不管身在何方,肖邦的心也要永遠與祖國連在一起,為波蘭而生,也為波蘭而死?!?/p>
一個提問引發(fā)了學生這么多豐富而深刻的聯想。我想,這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又給學生預留想象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學生置身在師友分別的場景及肖邦的處境,將經驗融入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感同身受,對話也就精彩不斷了。我想這應該是對學生生命尊重的一種體現,問題設計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融入體驗,加以補白與拓展,不難理解,老師的影響是至深至遠的,同學們對肖邦的愛國情懷也有了認識上的積淀。
仍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為例,理解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那份特殊禮物的時候,我又抓住“特殊”一詞,引導學生通過咬文嚼字想開去:“特殊的禮物”特殊在哪里?肖邦收下的僅僅是禮物嗎?在此基礎上,理解最后肖邦是怎樣疾馳而去的?抓住文中的這一空白進行說話練習:肖邦是懷揣著 ,懷揣著 ,懷揣著 ……疾馳而去。至此,對肖邦的那份愛國情感的理解就入微了,學生的思維也在其中深刻起來。
由此可見,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碰撞,語言表達的質量在相互交流中提高。這個補白的過程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悟到了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而且加強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經歷了真實的學習探究過程,實現學生言語的自潤生長。
四、打開文字畫面,實現“言”的自由生長
語文是生活的反映。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把文本與生活自然鏈接,引導學生將文字還原成畫面,又將畫面用文字來概括,并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打開語言,注重言語實踐的訓練,并將語言進行內化與積累,培養(yǎng)語感。
例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六、七自然段,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會讀書的人,讀著眼前的句子會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情景與畫面。請同學們自由輕讀第六、七自然段,讀著眼前的句子,你想到了哪些畫面,哪些景象呢?也可以說說你對哪個詞特別有感受,為什么?”學生通過閱讀感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抓住“干旱與寒冷”“多少”“虐殺、凍死、劈斷、摧毀”“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等關鍵詞句,描繪自己仿佛看到了這株柳樹面對的苦難與滅絕的傷害,看到了柳樹奇跡般地發(fā)芽,奇跡般地存活下來,奇跡般地壯大的情景,心中產生無比敬畏的感情,由衷發(fā)出感嘆“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啊”!
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引導:“同學們,如果把第六、七段看作是柳樹的成長故事,你為這個故事取個什么樣的名字呢?”學生的思維非?;钴S,一下子把打開的畫面濃縮成語言文字:有說“奇跡在于堅強”的,有說“抗爭”的,有說“一線希望之中”,還有說“一抹綠色”的,等等。
該片段中,教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依托文本經歷想象思考后充分地交流,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教師始終作為一個參與者、引導者,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并且適當地、恰如其分地加以引領、豐富、提升學生的認識與感悟,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真正的自由發(fā)展。
五、創(chuàng)設續(xù)編場景,實現“言”的自覺生長
創(chuàng)造,是自我意志的實現,是自我價值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更加自信,更加自主。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編活動能夠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潛能,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
課堂上的創(chuàng)編活動,是讓學生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編造。語文課堂上,續(xù)編故事、編排課本劇都是很好的體驗創(chuàng)造的活動,從而實現語言表達的自覺生長。
教學《愛之鏈》一課,課后設計了這樣的一個作業(yè):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這就是屬于續(xù)編故事。續(xù)編故事,不能任由學生放之四海而皆準,應該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原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節(jié)脈絡,矛盾焦點,然后再讓學生自由想象,才能使續(xù)編的故事處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谶@樣的理解,我給了學生幾點提示:一要注意故事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對話、表情與動作來表達人物的情感,三要圍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個主旨來寫,升華“愛”的主題。為了讓學生習得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的情感,我讓學生試著運用這種方法來襯托喬依夫婦的心情,突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閱讀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平同學的作文特別精彩,執(zhí)教多年六年級的我還是第一次讀到這樣的文章,他能掌握好創(chuàng)編的度,能依據文本,圍繞主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展開合情又合理卻又不失有創(chuàng)新的想象,前后內容銜接自然,用詞造句貼切生動,文采優(yōu)美,語感好。特別是環(huán)境描寫充滿了美好,懂得景語要為表達一定的情感來服務,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在此提供文中景物描寫的片段賞析。
片段一:喬依醒來,坐起身,揉了揉惺忪的雙眼。窗外的雪早已經停了,太陽出來了。陽光從窗戶悄悄地探了進來,撒在喬依的身上。他感到身子暖洋洋的。房間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房間里有一張小桌子,桌子上的花瓶里插滿了鮮艷的紅玫瑰,那是在他家旁邊的玫瑰叢里采的。玫瑰上的雪已經融化了,紅顏透明的花瓣上閃爍著晶瑩透亮的露珠。房間里擺了許多溫馨的小擺設。
片段二:……妻子說著,將紙條和錢遞給喬依。喬依覺得有一種東西在叩擊他的心靈,這東西像是和煦的陽光,又像是鮮艷的玫瑰。他愣了一會兒,才匆匆與妻子辭別。
片段三:……走出家門,燦爛的陽光照亮了大地,照亮了遠方,照得小溪波光粼粼,也照亮了喬依的心田。天氣很冷,但喬依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因為他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綜上所述,研讀教材一定要聚焦語用,從兒童表達的發(fā)展實際出發(fā)解讀文本形式,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以此為綱,或感知或欣賞或運用,將語感培養(yǎng)、語言知識教學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爐。這里引用王尚文先生的話可以堅定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與語文學習者所要關注的閱讀本質所在:
其他課程的教師是為了了解它說了什么——呈現了什么事實,傳播了什么知識,表述了什么觀念等,即課文的言語內容;而我們語文教師出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獨特目的,就必須關注課文怎么說,必須側重于課文的言語形式。
其實明晰了這一個要求,也就解決了語文課教什么的困惑。為了我們的語文課更像語文課,具有語文課的學科特點,讓我們一起關注表達實踐,創(chuàng)造拓展適度而有效的語用情境,為學生獲得言語能力的形成和生長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紅. 拓展延伸:讓語文教學適度且有效[J].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7).
[2]郭學萍. 灰椋鳥[J]. 江蘇教育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