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惠,李洪軍,2,李少博,李冉冉,余思潔,李敏涵,賀稚非,2,*
(1.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2.重慶市特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臘肉是我國傳統(tǒng)腌臘肉制品中的杰出代表,是原料肉經(jīng)預處理、腌制、熏烤成熟制成的一類肉制品[1],因其獨特的臘香味和悅?cè)说拿倒寮t色,廣受消費者的喜愛,在我國南方食用較多,尤其是四川、廣東一帶。臘肉風味異常獨特,由咸味、煙熏味、鮮味混合而成[2],同時營養(yǎng)豐富,市場前景廣闊[3]。
傳統(tǒng)臘肉通過加入大量的鹽分來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從而延長臘肉的貨架期,部分臘肉的食鹽含量甚至可以達到8%[4]。但研究發(fā)現(xiàn),攝入大量食鹽會增加人體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幾率[5],同時傳統(tǒng)臘肉通常采取煙熏工藝,該技術不夠成熟,全憑經(jīng)驗操作,導致產(chǎn)品品質(zhì)不均一,并且煙熏過程會形成致癌物質(zhì),危害人體健康[6]。因此,降低臘肉的食鹽添加量和改進煙熏技術很有必要。
目前,研究人員常用液熏劑熏制臘肉。例如,趙冰等[7]從感官評價、色澤和揮發(fā)性風味物質(zhì)等方面研究蘋果木煙熏液和市售煙熏液臘肉,結(jié)果表明,蘋果木煙熏液賦予臘肉更好的品質(zhì);李念念[8]通過正交試驗對液熏工藝進行優(yōu)化,實現(xiàn)了液熏液的復配。同時,研究人員還采用其他非鈉鹽代替鈉鹽來降低食鹽含量。例如,張東等[9]用22% KCl和11%抗壞血酸鈣替代臘肉中33%的鹽分,取得了較好的試驗結(jié)果;楊應笑等[10]分別以20%、30%、40%、50%和60%的氯化鉀替代氯化鈉,通過理化性質(zhì)及感官品質(zhì)分析得出氯化鉀的最佳替代量為40%。但是,目前缺乏對不同食鹽添加量的臘肉在加工過程中食用品質(zhì)和菌相變化的研究。
本研究以中式臘肉為研究對象,比較不同食鹽添加量(低補組:2.68% NaCl+1.32%替代鹽,低鹽組:4.00% NaCl,高鹽組:6.00% NaCl)對臘肉加工過程中pH值、水分含量、保水性、色澤及剪切力等品質(zhì)特性的影響,同時探討不同食鹽添加量的臘肉在加工過程中菌落總數(shù)、乳酸菌、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等菌相變化的規(guī)律,以期為低鹽臘肉的制備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新鮮豬后腿肉(置于4 ℃冰箱中備用)、輔料(食鹽、十三香、花椒、白砂糖、料酒) 重慶市北碚區(qū)永輝超市;食品添加劑:復合磷酸鹽、抗壞血酸鈣、亞硝酸鈉、氯化鉀、Ⅱ-普通山楂核煙熏香味料(均為食品級,符合GB 2760—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濟南華魯食品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UltraScan PRO測色儀 美國Hunter Lab公司;UB-7 pH計 德國Sartorius AG公司;DGG-9240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 上海齊欣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H-4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 江蘇省金壇市富華儀器有限公司;722可見分光光度計 上海元析儀器有限公司;BSA323S電子天平 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XHF-D高速分散器 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OMYSS-325高壓滅菌鍋 日本Tomy Kogyo公司;C-LM3B數(shù)顯式肌肉嫩度儀 北京天翔飛城儀器設備有限公司;CT-3質(zhì)構儀 美國Brookfield公司。
1.3.1 臘肉加工工藝
臘肉加工工藝[9]:新鮮豬后腿肉→修整切割→常壓腌制→沖去表面雜物→浸漬液熏→熱風干燥→冷卻→成品
取新鮮豬后腿肉,切成大小相似的長方體,每塊長15 cm、寬2.5 cm、高5 cm,質(zhì)量約250 g;然后去除淤血、筋膜等放入配制好的腌制液中,在10 ℃條件下腌制5 d,每24 h上下翻面1 次;腌制好的肉用30 ℃左右的溫水沖去表面雜物;瀝干表面水分后,把肉浸泡在5%的Ⅱ-普通山楂核煙熏香味料溶液中浸泡3 h后,將肉放入烘箱中50 ℃烘烤48 h;烘烤后,待臘肉中心溫度降低到室溫,即為成品。
腌制液中食鹽及替代鹽添加量[9,11]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組臘肉腌制液的組成Table 1 Low and high salt contents and partial salt subtraction used for Chinese cured meat
1.3.2 取樣
在同一批次臘肉加工過程中,分別取原料肉、腌制1 d、腌制3 d、腌制5 d、液熏后、烘烤1 d及成品7 個工藝點樣品的肌肉和皮下脂肪,先測定菌相指標,后測定理化指標。
1.3.3 指標測定
1.3.3.1 pH值
參照GB 5009.23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pH值的測定》[12],同一樣品平行測定3 次。
1.3.3.2 水分含量
參照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水分的測定》[13]中的直接干燥法。
1.3.3.3 食鹽含量
參照GB 5009.4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鹽指標的測定》[14],同一樣品平行測定3 次。
1.3.3.4 蒸煮損失率
參照Honikel[15]的方法,并稍作修改。將臘肉表面的水分瀝干后,密封裝于蒸煮袋中,80 ℃條件下水浴20 min,降溫后再次瀝干臘肉表面水分,稱質(zhì)量。蒸煮損失率按照公式(1)計算。
式中:m1為蒸煮前質(zhì)量/g;m2為蒸煮后質(zhì)量/g。
1.3.3.5 壓榨損失率
參照魏心如等[16]的方法,并稍作修改。稱取(1.000±0.001) g臘肉,上下分別放置18 張濾紙,在20 kg壓力下靜置5 min,稱質(zhì)量。壓榨損失率按照公式(2)計算。
式中:m3為壓榨前臘肉質(zhì)量/g;m4為壓榨后臘肉質(zhì)量/g。
1.3.3.6 色澤
參照王春青等[17]的方法。隨機取不同的臘肉樣品切成小塊,利用色差儀隨機測定不同部位的亮度值(L*)、紅度值(a*)和黃度值(b*),每個樣品重復測定6 次,取平均值。
1.3.3.7 質(zhì)構
將臘肉沿肌纖維方向切成2.0 cm×1.0 cm ×1.0 cm的肉塊,用TPA模式測定。測定參數(shù):測定前探頭速率2.00 mm/s;測定時探頭速率1.00 mm/s;測定后探頭速率1.00 mm/s;測定距離5.0 mm;探頭2 次測定間隔時間3.00 s;觸發(fā)類型:自動;觸發(fā)力5.0 g;探頭型號:P36R;數(shù)據(jù)截取速率200.00 點/s。
1.3.3.8 菌落總數(shù)
參照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shù)測定》[18],結(jié)果表示為(lg(CFU/g))。
1.3.3.9 乳酸菌菌落計數(shù)
參照GB 4789.3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19],結(jié)果表示為(lg(CFU/g))。
1.3.3.10 微球菌和葡萄球菌菌落計數(shù)
參照劉洋[20]的方法,將平板在(30±1) ℃條件下放置(48±2) h后計數(shù),結(jié)果表示為(lg(CFU/g))。
用Microsoft Excel 2016軟件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偏差,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利用Origin 8.0軟件(OriginLab公司)繪制標準曲線和指標變化圖。
圖1 臘肉加工過程中pH值的變化Fig. 1 Changes in pH value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pH值是反映肉類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對肉品的口感、滋味、色澤等均有影響[17]。由圖1可知,在臘肉的加工過程中,3 組臘肉的pH值均在腌制階段逐漸下降,液熏階段降到最低,烘烤過程又逐漸上升。3 組臘肉腌制階段pH值逐漸下降和腌制階段乳酸菌數(shù)量逐漸增長有關,與陳美春[21]、徐雯雅[22]等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液熏后臘肉pH值降至最低和液熏液pH值低有關,液熏液的pH值僅為2.69。烘烤階段,臘肉pH值有所回升,這可能和臘肉加工過程中蛋白質(zhì)降解有關[21]。3 組臘肉成品中,高鹽組臘肉pH值最高,為5.61,低鹽組和低補組分別為5.38和5.30,后2 組臘肉沒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替代鹽對臘肉成品pH值沒有顯著影響,這和徐雯雅等[22]的結(jié)論相似。
圖2 臘肉加工過程中水分含量的變化Fig. 2 Changes in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水分是發(fā)生生化反應和微生物活動的重要介質(zhì),臘肉中水分含量高,則會加快其腐敗,如果水分含量低,則臘肉的口感不佳[23]。由圖2可知,整個加工過程中,臘肉的水分含量呈現(xiàn)先緩慢上升,烘烤階段急速下降的趨勢,3 組臘肉的變化趨勢一致。腌制第1天,臘肉水分含量下降明顯,這是由于鹽分在滲透壓作用下從肉表面逐漸向內(nèi)部滲透,同時臘肉中的水分向外排出,水分排出程度較高[24]。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臘肉成品的水分含量分別為50.58%、50.51%和52.40%,相比原料肉分別下降30.76%、30.85%和28.27%。低補組臘肉成品水分含量顯著高于高鹽組和低鹽組(P<0.05),這可能是由于高鹽組和低鹽組食鹽含量更高,滲透壓增加,從而使臘肉脫水,導致水分含量更低[25]。低補組臘肉較高的水分含量使其口感更為柔軟,但較高的水分含量可能會導致微生物生長活動旺盛。
圖3 臘肉加工過程中食鹽含量的變化Fig. 3 Changes in salt content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由圖3可知,3 組臘肉從原料肉到液熏后的食鹽含量波動上升,這是由于腌制初期,腌制液中的食鹽含量遠高于肌肉,滲透壓差明顯,隨著腌制的進行,食鹽逐漸從肉表面進入內(nèi)部,肌肉食鹽含量增加,腌制液和肌肉滲透壓差逐漸縮小,食鹽擴散速率逐步減緩,直到肌肉內(nèi)外滲透壓達到平衡狀態(tài)[26-27]。烘烤階段因高溫和強通風環(huán)境臘肉水分大量損失,引起臘肉食鹽含量顯著上升(P<0.05)。腌制期間,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臘肉的食鹽含量有顯著差異(P<0.05),這是由于腌制液濃度對食鹽擴散有顯著影響,食鹽濃度越高,滲透壓差越大,NaCl擴散量也就越大[28]。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臘肉成品的食鹽含量分別為6.20%、4.75%和3.05%,低補組臘肉的食鹽含量相比高鹽組臘肉下降50.81%,相比低鹽組臘肉下降35.79%。
蒸煮損失率和壓榨損失率是反映肉制品保水性的重要指標。通常來說,蒸煮損失率和壓榨損失率越小,保水性越好,肉制品更嫩,口感越好[29]。由圖4可知:3 組臘肉從原料肉到腌制第1天,蒸煮損失率有所上升,這可能是由于腌制初期,臘肉滲透壓加大,質(zhì)量增加,但此時結(jié)合力較小[30];3 組臘肉的蒸煮損失率均在腌制第3天顯著減?。≒<0.05),這可能是由于食鹽和復合磷酸鹽增加了臘肉的持水力[31];液熏后,3 組臘肉的蒸煮損失率有所增加,這可能和臘肉的pH值較低有關[32]。最終,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臘肉成品的蒸煮損失率分別為10.32%、11.40%和11.57%,低補組臘肉顯著高于高鹽組(P<0.05),但和低鹽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替代鹽并不影響臘肉的蒸煮損失率。
圖4 臘肉加工過程中蒸煮損失率的變化Fig. 4 Changes in cooking loss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圖5 臘肉加工過程中壓榨損失率的變化Fig. 5 Changes in expressible moisture loss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meat
由圖5可知,3 組臘肉從原料肉到液熏后的壓榨損失率一直在上升,液熏后到成品的壓榨損失率一直在下降,這可能是由于烘烤時臘肉在高溫環(huán)境下?lián)p失大量水分導致的[33]。
L*表示肉的亮度,數(shù)值越大表示肉顏色越亮,L*是消費者評價肉類品質(zhì)很重要的一項指標。由表2可知,3 組臘肉均在液熏后達到最大L*,這是由于pH值對臘肉色澤影響較大,液熏過程pH值較低使得L*增加[34]。烘烤結(jié)束后,臘肉的L*下降,這是由于水分大量損失,肉質(zhì)變硬引起的。最終低補組臘肉成品和高鹽組的L*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均顯著高于低鹽組臘肉(P<0.05)。
a*表示肉品的紅度,a*越大,肉的紅色度越大。3 組臘肉從原料肉到腌制結(jié)束,a*越來越小,這是由于隨著腌制的進行,血紅蛋白流失,同時在食鹽作用下肌紅蛋白轉(zhuǎn)化為褐色的高鐵肌紅蛋白[35]。烘烤階段,臘肉的a*上升,這是由于亞硝酸鹽與肌紅蛋白生成亞硝基肌紅蛋白,呈現(xiàn)血紅色[36]。最終,低補組臘肉成品的a*和高鹽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均顯著高于低鹽組臘肉(P<0.05)。由此表明,添加替代鹽有效改善了因減鹽而造成的對臘肉L*和a*的影響。
表2 臘肉加工過程中色澤的變化Table 2 Changes in color parameters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表3 臘肉加工過程中質(zhì)構的變化Table 3 Changes in texture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
質(zhì)構是臘肉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之一,和臘肉的狀態(tài)和組織結(jié)構有關,影響質(zhì)構的因素有硬度、彈性、內(nèi)聚性和咀嚼性等。由表3可知,相比原料肉,3 組臘肉腌制開始后硬度均顯著減?。≒<0.05),這是由于臘肉中的鹽溶性蛋白析出,同時食鹽逐漸進入臘肉內(nèi)部,改善臘肉組織結(jié)構和對脂肪的結(jié)合力,這可能和二硫鍵的參與有關[37]。腌制階段,隨著臘肉內(nèi)外滲透壓的動態(tài)平衡,硬度出現(xiàn)波動變化。烘烤階段,因持續(xù)高溫烘烤引起臘肉膠原蛋白和肌纖維蛋白變形以及大量水分損失,使得肉質(zhì)緊實,引起質(zhì)構變化[38]。烘烤階段,3 組臘肉的硬度顯著大于其余加工階段(P<0.05),內(nèi)聚性顯著大于其余加工階段(P<0.05),由此說明烘烤過程對臘肉質(zhì)構影響很大。
雖然3 組臘肉的質(zhì)構在加工過程中的不同工藝點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但最終成品的硬度和咀嚼性并無顯著差異(P>0.05),這和Kim等[39]研究用氯化鉀代替50%氯化鈉制作的發(fā)酵肉制品時,質(zhì)構、口感均無明顯變化的結(jié)論相同,同時也和Choi[40]、Jimenez-Colmenero[41]等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由此證明,替代鹽并不影響臘肉的質(zhì)構。
表4 臘肉加工過程中菌相的變化Table 4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position during processing of Chinese cured meatlg(CFU/g)
由表4可知,從原料肉開始到腌制第5天,各組臘肉的菌落總數(shù)一直上升,液熏后到成品,臘肉的菌落總數(shù)顯著下降(P<0.05),這是由于液熏液的pH值降低以及烘烤階段水分的大量損失不利于微生物生長。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產(chǎn)品最終的菌落總數(shù)分別為3.26、3.93、3.80 (lg(CFU/g)),菌落總數(shù)由大到小依次為低鹽組>低補組>高鹽組。3 組臘肉成品的菌落總數(shù)各不相同,但替代鹽的加入有效改善了臘肉的菌落總數(shù)。高鹽組臘肉菌落總數(shù)最小,是因為其食鹽含量最大,滲透壓高,水分含量少,這與圖2所得結(jié)論一致。
3 組臘肉加工過程中的乳酸菌數(shù)量變化趨勢一致,均為腌制過程中逐步增加,液熏階段和烘烤階段數(shù)量下降。腌制階段乳酸菌數(shù)量逐步增多是由于乳酸菌產(chǎn)酸,導致臘肉pH值逐漸下降。但液熏階段,液熏液pH值僅為2.69,pH值過低,抑制乳酸菌的生長,后由于高溫烘烤,水分大量損失,乳酸菌可以利用的水分減少,導致乳酸菌數(shù)量下降,同時蛋白質(zhì)降解生成堿性物質(zhì),也導致乳酸菌數(shù)量減少[42]。乳酸菌是影響臘肉風味形成很重要的微生物。3 組臘肉成品的乳酸菌數(shù)量并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表明,添加替代鹽并未影響乳酸菌的生長。
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對游離氨基酸的釋放和脂類分解有定向作用,是臘肉風味物質(zhì)形成的主要菌系[43]。臘肉加工過程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數(shù)量波動上升,但液熏階段有所下降,這是由于該階段pH值較低,不利于微生物生長。高鹽組、低鹽組和低補組臘肉成品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數(shù)量分別為3.237、3.293、3.457 (lg(CFU/g)),其中低補組和低鹽組臘肉顯著高于高鹽組(P<0.05),這是由于其水分含量高,利于微生物生長。低補組臘肉葡萄球菌和微球菌數(shù)量最多,有利于臘肉風味的形成,表明添加替代鹽有利于臘肉風味的形成。
2.7.1 高鹽組臘肉各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5 高鹽臘肉加工過程中各指標間的相關性Fig.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quality parameters of high salt Chinese cured meat
由表5可知,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高鹽組臘肉加工過程中的所有指標均和加工階段的變化具有相關性,且pH值、蒸煮損失與加工階段的變化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二者均與加工階段具有顯著負相關性,即隨著加工的進行,這些指標的數(shù)值呈現(xiàn)不同程度降低。
蒸煮損失、硬度均和水分含量的變化在0.01水平(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菌落總數(shù)和水分含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蒸煮損失和水分含量具有極顯著正相關性,硬度和水分含量具有極顯著負相關性,菌落總數(shù)和水分含量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性。
乳酸菌數(shù)量和食鹽含量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硬度和蒸煮損失的變化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微球菌數(shù)量和蒸煮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二者呈顯著負相關;a*、硬度、菌落總數(shù)和壓榨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a*、硬度和壓榨損失呈顯著負相關,菌落總數(shù)和壓榨損失呈顯著正相關;微球菌數(shù)量和L*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菌落總數(shù)和硬度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二者呈顯著負相關。
綜上所述,在高鹽組臘肉加工過程中,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臘肉的品質(zhì)和菌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加工工藝可以影響各指標的變化,并且各指標間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2.7.2 低鹽組臘肉各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6 低鹽臘肉加工過程中各指標間的相關性Fig. 6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quality parameters for low salt Chinese cured meat
由表6可知,低鹽組臘肉加工過程中的所有指標均和加工階段的變化具有相關性,且pH值和加工階段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L*、乳酸菌數(shù)量和加工階段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均呈顯著負相關。蒸煮損失、硬度和水分含量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壓榨損失、乳酸菌數(shù)量和水分含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蒸煮損失和水分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硬度和水分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壓榨損失、乳酸菌數(shù)量和水分含量呈顯著正相關。乳酸菌數(shù)量和食鹽含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呈顯著負相關;硬度、微球菌數(shù)量均和蒸煮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均呈顯著負相關。硬度和壓榨損失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呈極顯著負相關;菌落總數(shù)和壓榨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呈顯著正相關。微球菌數(shù)量和L*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呈顯著負相關;內(nèi)聚性和乳酸菌數(shù)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呈顯著負相關。綜上所述,在低鹽組臘肉加工過程中,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臘肉的品質(zhì)和菌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加工工藝可以影響各指標的變化,并且各指標間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2.7.3 低補組臘肉各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7 低補臘肉加工過程中各指標間的相關性Fig. 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quality parameters for salt substitute Chinese cured meat
由表7可知,低補組臘肉加工過程中的指標均和加工階段的變化具有相關性,且pH值、微球菌數(shù)量和加工階段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pH值和加工階段具有顯著負相關性,微球菌數(shù)量和加工階段具有極顯著正相關性。食鹽含量、蒸煮損失、L*、乳酸菌數(shù)量均和加工階段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食鹽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蒸煮損失、L*、乳酸菌數(shù)量和加工期呈顯著負相關。L*、微球菌數(shù)量和pH值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L*和pH值呈顯著正相關,微球菌數(shù)量和pH值呈顯著負相關。蒸煮損失、硬度和水分含量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其中,蒸煮損失和水分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硬度和水分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壓榨損失、菌落總數(shù)和水分含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均呈顯著正相關。蒸煮損失、微球菌數(shù)量和食鹽含量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均呈顯著正相關。硬度和蒸煮損失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呈極顯著負相關。內(nèi)聚性、微球菌數(shù)量和蒸煮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均呈顯著負相關。硬度和壓榨損失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呈極顯著負相關;a*、菌落總數(shù)和壓榨損失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其中,a*和壓榨損失呈顯著負相關,菌落總數(shù)和壓榨損失呈顯著正相關。微球菌數(shù)量和L*在0.01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1),且呈極顯著負相關。菌落總數(shù)和硬度在0.05水平上(雙側(cè))顯著相關(P<0.05),且呈顯著負相關。
綜上所述,在低補組臘肉加工過程中,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臘肉的品質(zhì)和菌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加工工藝可以影響各指標的變化,并且各指標間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臘肉加工過程中,分別添加不同含量的食鹽,以此分為低補組、低鹽組和高鹽組,比較各組臘肉的理化性質(zhì)和菌相的不同。結(jié)果表明,在加工過程中,3 組臘肉的不同指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不同組在個別工藝點仍有區(qū)別(P<0.05)。低鹽組臘肉相比對照組,品質(zhì)有所下降,壓榨損失和蒸煮損失顯著增高(P<0.05),菌落總數(shù)顯著增大(P<0.05),水分含量和乳酸菌數(shù)量并無顯著差異(P>0.05)。
低補組成品的食鹽含量僅為3.06%,相比高鹽組下降50.81%;另外,低補組相比對照組,乳酸菌數(shù)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水分含量更高,口感更好,a*和L*較高,紅色度和光澤度更好,同時微球菌數(shù)量更多。由此可見,減少臘肉中的食鹽含量會對其品質(zhì)和菌相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添加替代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減鹽造成的對臘肉品質(zhì)的影響,而改善程度仍需進一步論證。同時,添加替代鹽能有效降低食鹽含量,有利于臘肉的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