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平
咸豐十一年(1861),22歲的英國傳教士傅蘭雅(JohnFryer)如愿來到香港。這個被身邊同學稱為“中國迷”的蘇格蘭窮牧師的兒子,終于實現(xiàn)了他兒時渴望去往中國的夢想。
最初,傅蘭雅在香港一所教會小學任教員,兩年后受聘到北京同文館擔任英文教習。就在同治七年(1868),他的命運發(fā)生了轉(zhuǎn)折——受兩江總督曾國藩之聘,任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館譯員。
傅蘭雅
江南機器制造局是今上海江南造船廠(隸屬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的前身,于1865年9月20日成立于上海,由曾國藩實際規(guī)劃,李鴻章具體實施,是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洋務運動時期開設的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yè)。
傅蘭雅之所以能被招攬到江南機器制造局,主要還是徐壽的因素。徐壽是江蘇無錫人,深受曾國藩的賞識,被曾國藩稱為“江南第一巧人”,曾制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只木殼輪船。1866年年底,被曾國藩調(diào)到上海,襄辦江南機器制造局,繼續(xù)造船。徐壽不久給曾國藩提了4個建議,即開煤煉鐵、自造大炮、操練輪船水師、翻譯西書。但是曾國藩覺得翻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故只采納了前三項。不過,當時的制造局總辦馮焌光卻對徐壽的譯書創(chuàng)議很激賞,建議曾國藩“允其小試”,并讓徐壽聘請外人來譯書,傅蘭雅遂接受了聘請。
同治七年,江南機器制造局制成了第一艘兵輪“恬吉號”,翻譯館譯出了第一批圖書4種,呈送給曾國藩鑒賞。曾國藩不僅對輪船的造成大為滿意,對呈送的譯書也“甚為許可”,對譯書的態(tài)度大為改變,甚至計劃擴大翻譯館的規(guī)模,為此曾專門上奏。
現(xiàn)在看來,晚清時期輸入的西方科學知識,大多屬于近代科學的ABC,傅蘭雅所翻譯的西方書籍多是科技類書籍,很像是科學普及工作。但在當時來說,類似于地球自轉(zhuǎn)公轉(zhuǎn)、物質(zhì)化合分解等知識,即便在知識分子中,懂的人也還不多,而這是當時中國大多數(shù)讀書人需要了解的。所以傅蘭雅又創(chuàng)辦了近代中國第一份科普雜志——《格致匯編》,參與創(chuàng)辦近代中國第一所科普學?!裰聲?,創(chuàng)辦近代中國第一家科技書店——格致書室。
傅蘭雅單獨翻譯或與人合譯的書籍多達129部,以其卓越的貢獻贏得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尊敬,也受到了清政府的嘉獎。光緒二年(1876)4月13日,經(jīng)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聯(lián)名具奏,清政府授予傅蘭雅三品銜。到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經(jīng)兩江總督劉坤一保奏,清政府又頒給他“三等第一寶星”。
江南機器制造局畢竟是一個官辦企業(yè),當初傅蘭雅受聘到翻譯館譯書的時候,還簽訂了合同,為期3年,以后每3年續(xù)簽一次。今天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班克洛夫特圖書館還保存有1871年、1874年傅蘭雅兩次與制造局訂立合同的合約副本,其中約定了雇傭時間、工作內(nèi)容、工資數(shù)額及有關事項。
1871年訂立的合約,傅蘭雅的工資是每月規(guī)平銀250兩,包括伙食、油燭、房租等項在內(nèi)。實行每天7小時工作制。3年期間可以有往返6個月的回國探親假,但其間停發(fā)工資。
1874年訂立的合約,傅蘭雅的工資變?yōu)辁椦螅?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大量涌入中國的墨西哥銀元,民間亦稱之為“鷹洋”)350元,仍包括伙食、油燭、房租等項,仍為每天7小時工作制。
2018年10月底,筆者覓得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一冊封面有“江南機器制造局公牘”字樣的抄本電子版,紙張為上海九華堂紅格箋,共150個對開頁面。它實則是江南機器制造局光緒二十四年(1898)全年的公文匯編,據(jù)稱系孤本。
此匯編中有一份請示文件,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它的標題:《職局翻譯洋員傅蘭雅請假赴美,及擬酌加薪水銀兩,并呈〈翻譯章程〉》。此份稟請文件,是于該年六月初九日由江南機器制造局呈請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
1898年是光緒二十四年,既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第四年,也是戊戌變法之年。自強、圖新,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朝野共識,譯書被認為是一個最快捷的學習路徑,因此洋專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時離傅蘭雅初入翻譯館,正好30年。他的能力與成就,已經(jīng)有目共睹,這或許是要給傅蘭雅加工資的重要因素。這份請示報告首先對傅蘭雅的表現(xiàn)略加交待:
“品學兼優(yōu),歐美中未易多見?!薄敖?jīng)前憲沈文肅公(注:即沈葆楨)奏請獎敘三品銜。該洋員在局最久,又于兵制、公法、電礦、汽化、象數(shù)、格致、制造等學,靡不鉤深索隱,闡發(fā)詳明。三十年來,譯成西書五十七種……”“……需請假赴美,蓋以美國舊金山創(chuàng)立大學堂,延渠掌教,意欲往來其間,兩無廢事?!?p>
傅蘭雅請求加薪的稟請文件,現(xiàn)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報告坦陳,傅蘭雅臨行前擬了一份《翻譯館整頓章程》,局方遂有些擔心傅蘭雅要另謀高就,擬定的章程,或有交接今后工作之意,故雙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溝通,傅蘭雅講了一些實際問題:
近今無論中西,日用無不昂貴,華、美兩處用度已屬不貲,加以銀價日低,金磅日漲,匯歸尤為耗費。
由此,局方才意識到:
洋員亦有不得已之隱衷,且以局中洋匠彭脫、柯尼施等薪水皆七百余兩,未免相形見絀。雖云不敢計較豐薄,畢竟該洋員身游萬里之外,年屆六旬有余,即存報效之心,豈無身家之計?
局方查知,傅蘭雅的薪水是每月380兩,而彭脫、柯尼施是兩位制造槍彈和炮彈的“洋匠”,其薪水是傅蘭雅的兩倍左右。此時距離1871年訂立續(xù)聘合同時已經(jīng)過去了27年之久,傅蘭雅的工資由250兩漲到了380兩,累計漲幅為52%,年均漲幅為1.92%,綜合考量物價漲幅、匯率、譯書貢獻等因素,這個工資漲幅應是偏低的。顯然,傅蘭雅在溝通中也沒有回避薪酬偏低的問題,局方遂決定為其加薪:
現(xiàn)擬俟其回館時,或每月加薪水一二百兩,合原領薪水每月約支銀五六百兩之譜,另立合同訂定年限,俾償其加薪之愿,以紓其內(nèi)顧之念,并杜其另謀之心?!?/p>
此番加薪,顯然能拉近傅蘭雅與其他“洋匠”薪水的差距,不但是一種正向激勵,還能傳遞出官方的重視、認可態(tài)度,故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收到這份請示報告后,很快照準。但傅蘭雅的譯書工作已無法再如過去那樣專注,加薪之舉顯然有些遲誤。因為就在等待加薪申請批復之際,傅蘭雅已經(jīng)接受了美國加州大學的聘請。
1901年,傅蘭雅回到上海,幫助聯(lián)系中國學生留美事宜,在返美時,帶了王寵惠、陳錦燾等9名北洋大學的學生到伯克利大學留學。1908年,他又作為加州大學的特派員,來中國調(diào)查教育情況,提出了聘請外國教育行家來華幫助管理學校的建議。他還充分利用每次回中國的時間整理、出版他在翻譯館的譯稿,共計14部之多。
就在傅蘭雅于1896年6月赴美定居之前,他在上海會見了湖南人譚嗣同。譚嗣同當時32歲,因為候補知府分發(fā)浙江而途經(jīng)上海,曾到傅蘭雅的格致書室參觀,瀏覽了書室展出的科學標本、儀器,又聆聽了傅對科學研究工作、社會、文化進步的規(guī)律,乃至對未來世界的景象所發(fā)表的議論。
甲午戰(zhàn)爭之后,譚嗣同和同鄉(xiāng)好友唐才常、劉善涵力主發(fā)展瀏陽礦務,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藉以舒緩鄉(xiāng)人因貧困和天災所面l}缶的威脅。瀏陽各礦中,他們特別看重銻礦。譚嗣同與傅蘭雅的交流中,除涉及科學性、思想性的話題外,還提到了瀏陽銻礦的開采和銷售。
傅蘭雅現(xiàn)存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檔案中,存有該年4月25日致艾力斯上尉的一封信(此信被加拿大列城大學歷史系教授鄺兆江發(fā)現(xiàn)并披露),信中就談及譚嗣同代朋友到上海打聽銻礦的市場消息,問若將礦石運來上海銷售是否值得。
在此之前,有外國人愿意出價每噸8兩收購,并在上海交貨。而艾力斯上尉曾提出過普通銻礦石能給每噸25元5角的收購價,這顯然是有利可圖的。譚嗣同隨后將消息函告唐才常、劉善涵,稱已經(jīng)與傅蘭雅“面定辦法,命淞芙(即劉善涵)急往上海訂立合同,以為信據(jù)”。
但是,一個月后,湖南方面遲遲沒有回應,譚嗣同隨即返回了北京,傅蘭雅又赴美在即,這樁生意遂無果而終。這個結果一方面與兩人沒有親自持續(xù)推動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湖南巡撫陳寶箴成立礦務總局,推行湖南礦山一律官辦的政策,使得劉善涵遲遲未能前往上海相關。
1911年3月,傅蘭雅捐銀6萬兩,在上海創(chuàng)建了盲童學校,于1912年11月正式開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正規(guī)盲童學校。
傅蘭雅在他的《教育瞽人理法論自序》(瞽,本義為瞎眼)中有一番自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況乎瞽人,雙眸既瞎,百事不明,苦不堪言。仆旅滬多年,恒以此事縈念于心,每思糾合中外慈善諸君,興辦此舉,惜無人允為協(xié)辦,因而有志未遂,事競中擱。十五年前,雖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國家大書院中,充教習東方語言之職,于教育瞽盲之事,仍未去懷,故多次趁書院暑假期內(nèi),遠涉重洋,復游上海,總擬想法,興辦此事。
這個自述真實記錄了一個在華生活和工作了35年的傳教士的特殊情感。
筆者嘗試以傅蘭雅1868年入職翻譯館起。至1896年定居美國止,來計算他這28年共336個月的工資收入,扣除可能的探親時間約36個月(以每次6個月為度,保守估計為6次),取整為300個月,工資取平均每月300兩,則共計約9萬兩。因此,他之后為創(chuàng)建上海盲童學校的捐銀6萬兩,很可能基本接近于他除去日常生活、探親等開支后的大部分工資。
1928年7月2日,傅蘭雅在美國伯克利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享年90歲。他因傳播宗教而來,卻以傳播西學而結束,他參與了近代中國追求自強圖新的過程,是一位非常獨特的西方傳教士。他以相知于曾國藩而始,以相知于劉坤一而終,與湘軍統(tǒng)帥的緣分持續(xù)了30余年。而江南機器制造局給這位三品銜傳教士加工資之舉,迄今剛好過去了120年,也就是兩個甲子。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