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俄蘇文藝翻譯思想與“文化轉向”

2018-12-29 10:53靳芳
關鍵詞:跨學科

靳芳

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廣受國內學人推崇。該研究路徑跳脫語言層面的對應關系,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文化建構,其外部化理路極大地拓展了當代翻譯研究的內容和視野。與之相比,俄蘇文藝翻譯的社會功能性研究和歷史語境化研究更早顯露出外部化傾向,另一方面,其亦從民族間文化交流視角切入翻譯質性研究。然而,國內對俄蘇文藝翻譯思想當代價值的關注寥寥。本文旨在探討俄蘇文藝翻譯思想與“文化轉向”這一當代翻譯研究路徑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前瞻性意義。

關鍵詞:?俄蘇文藝翻譯;文化轉向;外部化研究;跨學科

中圖分類號:I512.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8)05-0081-05

一、何謂“文藝翻譯”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是俄蘇譯界的特殊用語,中國翻譯界將其譯為“文藝翻譯”。 這個用語含有一種特殊意味:文藝翻譯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屬于藝術,這也是俄蘇譯界接受該用法的主要原因。關于“文藝(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兩字的釋義需要單獨探討,本文暫不贅述。從現(xiàn)代意義上講,文藝翻譯就是文學翻譯的同義詞。[1]前言3當代俄羅斯譯界已出現(xiàn)與“文學翻譯”相對應的術語——“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перевод”①。本文借用“文藝翻譯”旨在強調其內在統(tǒng)一性及其對于俄國翻譯思想的標志性。

自俄國翻譯活動之始,文學翻譯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俄國文學自身的壯大,文學翻譯也越來越受重視。以19世紀為例,普希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及別林斯基等作家都論述過文學翻譯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技巧。此后,文學翻譯問題一直廣受俄國文藝界關注。俄蘇文藝翻譯思想的要點有:文學翻譯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之一,它要再現(xiàn)原作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體中所反映的藝術真實,屬于美學范疇;文學翻譯尋求藝術上的對應,語言上的對應必須服從于藝術上的對應;翻譯絕不是再現(xiàn)原文的各個結構要素,而是再現(xiàn)一個和諧的藝術整體。文學翻譯的首要因素是印象、感情和形象。

蘇聯(lián)成立前,俄國翻譯研究多為經(jīng)驗式,缺乏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這一狀況與同時期西方翻譯研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俄蘇翻譯研究理論化傾向早于西方,始于20世紀20年代,首先表現(xiàn)在文學翻譯領域。1919年,丘科夫斯基(К.Чуковский)發(fā)表蘇聯(lián)第一本翻譯參考書《文藝翻譯原則》,主要探討使翻譯作品成為真正藝術作品的途徑,強調文學翻譯的美學功能。此時,文學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及影響翻譯的關鍵因素已基本明確。20世紀50年代始,蘇聯(lián)文藝翻譯進入理論形成期,“現(xiàn)實主義翻譯”“以形象譯形象”等理論初見端倪。在西方,1957年英國翻譯理論家西奧多·薩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在專著《翻譯的藝術》中指出,翻譯是一門藝術,并明確12條翻譯指導原則。此書被視作西方譯學研究理論化的先兆??梢?,西方翻譯研究理論化進程要晚于俄國。

從研究路徑和整體思路上看,俄國文藝翻譯繼承了強大的俄國文學傳統(tǒng),而俄蘇文藝翻譯思想及理論在俄蘇文論框架內發(fā)展完善,具有鮮明的統(tǒng)一性和民族特性,在國際譯壇獨具特色。

與西方不同,俄蘇文論不是單純從文學內部研究文學,它與俄國民族解放運動和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等外部社會條件密切相關。俄蘇文藝學把社會歷史研究原則廣泛應用于文學研究,它始終扮演著綜合人文學的角色,具有社會科學的視野和方法。而經(jīng)由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發(fā)展而來的蘇聯(lián)文藝社會學為文學研究提供了較為完備的理論構架。由此,外部化理路轉化為俄蘇文藝翻譯思想的內在品質。

二、俄蘇文藝翻譯研究的“文化”理路

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促成了全新研究范式的形成。翻譯文化研究路徑以文學翻譯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譯入語文化為研究立足點,以譯本為研究中心,研究內容包括譯入語文化中制約翻譯過程和結果的因素、翻譯在特定民族或國別文學內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譯文學與民族文學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等等。

各國學術界賦予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及其新范式以重大意義和價值。它被稱為“翻譯研究中最激動人心的進展”,“文化轉向意味著翻譯研究增添了一個重要的維度”[2]。相對于以往以原文與譯文對應關系為中心的研究范式,該范式是一種外部化、描述性的研究。“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揭示了翻譯的文化屬性,構成了翻譯學一直所缺少的外部研究。外部研究關心的是源語文本的選擇、譯語文本的影響與接受、翻譯活動的外部制約因素等問題。”[3]234

借用“文化轉向”視角反觀俄蘇文藝翻譯思想,本文認為后者也具備相似且獨特的“文化”理路。大致分為兩方面:一是對翻譯文化內涵的探究;二是翻譯外部化研究,表現(xiàn)為翻譯社會功能研究和翻譯歷史語境研究。

(一)翻譯質性研究

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是俄國文藝翻譯最為傳統(tǒng)的論點。蘇聯(lián)成立后,隨著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翻譯的文化特性由此提升。蘇聯(lián)著名翻譯理論家、格魯吉亞著名文學家加切奇拉澤(Гиви Ражденович Гачечиладзе)在其論著《文藝翻譯與文學交流》中研究了翻譯的文化內涵。首先,他描述了翻譯的文化背景:“當代世界呈現(xiàn)著一幅自相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竭力想把世界文化,或是近幾百年以來的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聯(lián)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卻越來越傾向于各大小民族在文化上、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獨立,傾向于自決、孤立,自生自滅和閉關自鎖?!盵4]前言1全球化與民族主義升級之間的矛盾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加氏敏銳地意識到這兩個互逆趨向,從而突出翻譯之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其次,加氏立足于格魯吉亞文學翻譯的歷史進程指出,文學翻譯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蘇聯(lián)境內生活著眾多民族,擁有自己民族語言的就有60多個。格魯吉亞由于特殊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一直以來都是雙語國家,然而格魯吉亞的民族文化并未受到歪曲。通過翻譯,格魯吉亞與其他各民族文化得以廣泛交流,從而使民族文學間相互豐富?!八^互相豐富,是指民族間彼此了解對方具有民族形式的民族文學重大成果的過程。文藝翻譯使不同民族彼此接近,同時又確認各個民族文化的獨立及其文學的民族特點?!盵4] 11

再次,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時,翻譯還為各民族確立文化身份。蘇聯(lián)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加氏認為,翻譯“通過多方面大量對比來認識本民族‘自我。對比,這首先是認識被對比現(xiàn)象的各自獨特個性特征的過程;同時也是尋求共性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才得以實現(xiàn)”[4]13。這一觀點已經(jīng)論及當今文化研究中文化身份認同等熱點問題,其理論眼光可謂敏銳。

同時期的翻譯理論家什維策爾(А.Д. Швейцер)也論及翻譯的文化特性:翻譯不僅是語言間的相互作用,還是文化間的相互作用;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體系的接觸,而且是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有時甚至是兩種不同文明的接觸。[1] 177

(二)翻譯社會功能研究

早在19世紀上半葉,以別林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學評論家就曾高度評價文學翻譯的社會革新功能,他們的翻譯觀是服務大眾、投身革命,文藝翻譯具有強烈的革命民主主義色彩。他們要求譯者選擇具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作品進行翻譯,選擇有代表性的、俄國社會需要的作家進行介紹。為了方便讀者大眾的閱讀,他們還要求譯者必須注意譯文措辭大眾化,使用樸實的標準語,不用生僻詞語。而在西方翻譯史中,從翻譯的社會功能來論及翻譯,只有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即翻譯研究文化轉向時才受到理論界關注。如譚載喜教授指出,俄國進步文學家的翻譯見解使翻譯理論明顯帶有革命思想色彩,這在整個西方翻譯理論史上還是第一次。[5]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繼承了這一思想,同樣強調文學和文藝翻譯的社會教育作用和對人民大眾的思想指導作用。20世紀初,由普列漢諾夫(Г.В. Плеханов)建立的文藝社會學為翻譯社會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文藝社會學注重社會學方法,把文學藝術作為社會現(xiàn)象。該研究包括兩方面:一是文藝的特殊社會功能研究,二是文藝及其內容和形式的社會根源研究。[6]

以上思想被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于文藝翻譯領域,主要表現(xiàn)為兩方面:首先,文藝翻譯被作為發(fā)展蘇聯(lián)文化的有效工具。對于蘇聯(lián)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而言,翻譯是蘇聯(lián)各民族熟悉彼此間文學作品的最直接方法,把少數(shù)民族文學翻譯成俄語具有特別意義,它們“在思想上武裝了民族的進步力量,武裝了各種旨在解放勞動群眾和確立社會生活的新形式的、進步的社會運動。它激發(fā)社會底層人民的公民積極性,使勞動者從專橫的概念、從必然依附于掌權者的感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7]。

其次,更重要的是,文藝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功能。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是意識形態(tài)先行的革命,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社會改造功能備受重視。蘇共在二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文學和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道德的健康和人們的精神氣氛。

蘇聯(lián)翻譯工作者被要求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著名翻譯理論家、比較文學專家托貝爾(П.М. Топер)表示:“蘇維埃翻譯工作者在注意保持原文藝術特征、歷史真實性和古色古香的同時不能放棄‘以時代的精神教育讀者的權利,以社會主義的革命的世界觀的觀點,用現(xiàn)代人的見解去了解原文的權利,不單單在發(fā)展過程中而是在方向明確的、革命的發(fā)展過程中去取得一切的權利?!盵8]76

此外,翻譯家、翻譯理論家的翻譯觀還表現(xiàn)出鮮明的階級立場。比如,享有世界級聲譽的翻譯理論家費道羅夫(А.В. Федоров)贊同19世紀中葉革命民主主義翻譯觀,而把與革命民主主義相對的另一方稱作“反動貴族與自由知識界的代表”,批判和否定其觀點。針對19世紀末俄國象征派翻譯觀,費道羅夫將其錯誤根源歸結為反動唯心主義。象征派否認翻譯可知論,具有“個人主義和反民主的內容”,其文學活動具有“閉塞性和狹隘的幫會性”[9]89?!岸韲g文學新運動的起源卻是遠遠超出頹廢主義和象征主義的范圍的,這種起源應當?shù)骄哂姓嬲嗣裰救さ亩韲锩裰髦髁x文學傳統(tǒng)中去尋找……”[9] 90

(三)翻譯歷史語境研究

蘇聯(lián)文藝翻譯研究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原理來闡釋文藝翻譯的發(fā)展規(guī)律。1951年,蘇聯(lián)召開全國翻譯工作者會議,把近二十年的文藝翻譯觀總結為:把原文看作一個統(tǒng)一體,“而且這個統(tǒng)一體本身與一定的民族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聯(lián)系;要經(jīng)常以人民的歷史、語言史、文化史、文學史等各種科學知識為基礎來具體地對待翻譯的理論和實踐,也就是說要運用在各種現(xiàn)象的相互聯(lián)系中來研究各種現(xiàn)象的原則”[9]138-139。

俄蘇翻譯歷史語境研究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下展開,他們把翻譯活動置于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注重社會歷史進程對文藝翻譯的影響,進而把文學翻譯融入文化史、思想史中。具體而言,該研究分為兩方面:

一是翻譯史研究,即把翻譯史與俄國文學史相貫穿。

托貝爾認為,俄國翻譯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有與其他文學問題分離,這由俄國社會歷史和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岸韲冗M的翻譯的看法最根本的來源應該在先進的俄國活動家的社會觀中去尋找,在他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中去尋找,在他們對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態(tài)度中去尋找”[8]48;“俄國作家并沒有把翻譯問題看做是特殊的、脫離人世的、脫離美學的問題。普希金關于翻譯中‘民族外衣的話并沒有和他對藝術的人民性的想法脫離,也不能把別林斯基對翻譯問題的思想和他的整個俄國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思想分隔開,和他的全部文學及社會活動分隔開。這些思想和他的觀點的全部系統(tǒng)是有機聯(lián)系著的,構成了他對藝術及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論點的一個有機部分……”[8] 51-52。

而費道羅夫把翻譯現(xiàn)象放在文學史中分析,他根據(jù)文學流派的發(fā)展特點闡釋18世紀末改寫原作的翻譯傾向。在他看來,古典主義是當時法國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在文學上的表現(xiàn),它制定了狹隘的階級局限性的標準,并要求文學作品包括譯作都要合乎“優(yōu)雅趣味”。原作被這樣改寫,原著特色和特點都被抹殺。

二是翻譯思想史研究,即確立俄國文藝翻譯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文學傳統(tǒng)歷來是俄蘇文學史研究的一個主要問題,普希金開創(chuàng)了俄國文學最為深厚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托貝爾認為,普希金是俄國現(xiàn)實主義翻譯傳統(tǒng)的奠定者。普希金的一些譯作“很注意保留原作的風格特征、詩體形式、地方和時代特色,尤其注意保留原作的民族和民歌形式”[10] 47。他把普希金和別林斯基時期確認為俄國現(xiàn)實主義翻譯的形成期,把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高爾基乃至蘇聯(lián)時期的翻譯思想看作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成為貫穿整個俄蘇翻譯思想發(fā)展的主線。

費道羅夫認為,普希金和別林斯基創(chuàng)立了俄國翻譯批評的傳統(tǒng),既從思想上也從藝術上評論翻譯作品,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和皮薩列夫直接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自普希金開始,到19世紀60年代的批評家們直至蘇聯(lián)時期的理論家和翻譯工作者,其翻譯原則都是一脈相承的,即“以不懂原著語言的讀者為對象,并為最終的任務——用完善的譯本代替原著——是可以實現(xiàn)的”[9]78。

三、俄蘇文藝翻譯外部化研究之思考

針對俄蘇文藝翻譯外部化理路、結合國內研究現(xiàn)狀,筆者試圖進一步分析西方當代翻譯研究與俄蘇文藝翻譯研究的差異,從而廓清后者的局限性及歷史價值。

(一)俄蘇翻譯社會功能研究的局限性

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已進入高度學理化階段,并形成了各類理論模式。在西方譯學研究的系統(tǒng)建構中,翻譯功能研究占有一席之地。如學者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把翻譯純理論研究分為兩大分支:描寫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其中,描寫翻譯研究又分為三類:產(chǎn)品導向研究(product-oriented);過程導向研究(pocess-oriented);功能導向研究(function-oriented)。其中,第三類就是譯作在目的語社會文化的描寫功能。[10]211

又如勒弗維爾的“改寫”理論。該理論認為文學翻譯研究在本質上是社會、歷史的研究,它強調“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詩學”三因素對翻譯的操縱,同時也特別重視翻譯的意義和作用,認為翻譯是各種社會力量用來“操縱”特定社會、文化的主要文學手段。重寫,主要是翻譯,極大地影響不同文學系統(tǒng)間的相互滲透。該理論極大地提高了譯作地位,認為其作用甚至超過原文,成為塑造和左右目的語文化的一種勢力。[10]216

再如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深刻闡釋翻譯與文化身份塑造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翻譯既是對異域文化的再現(xiàn),同時也構建著本土的文化主體。翻譯是用來處理異域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的,但它對于催育或者壓制本土文化中的異雜性同樣有效。[11]

相較而言,首先,俄蘇翻譯社會功能研究只著力于挖掘翻譯作為文學藝術活動的社會性內涵,而西方研究者則更關注翻譯的文學、文化功能,如翻譯為譯入語社會現(xiàn)有文學形式注入新鮮血液,翻譯有選擇地引進他者文化中有利于譯入語社會進步的新思潮、新動向,甚至給譯入語帶來變革。其次,西方研究者跳脫出翻譯社會功用的局限,廣泛探究影響翻譯活動的眾多因素,較為客觀地分析具體社會文化背景下翻譯與文學、社會力量及政治勢力間的相互作用,突出翻譯、文化及社會的互動,從而形成較為完備的研究場域。再次,如果說,俄蘇和西方學者都意識到翻譯與政治的緊密聯(lián)系,俄蘇文藝翻譯極大地發(fā)展了翻譯與政治的共謀關系,并極大地發(fā)揮了翻譯的政治功用,那么,“文化轉向”后的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則朝向社會批判與踐行空間,十分關注如何在翻譯實踐中進行文化抵抗和斗爭。[12]

翻譯社會學研究是近年來中國翻譯研究界較為關注的一個焦點。針對翻譯的社會性研究的定位,即社會性研究到底是翻譯的邊緣屬性研究還是本質研究的問題,國內學界分歧較大。但學者們基本上都肯定翻譯社會性研究的發(fā)展前景。有學者指出,翻譯的宏觀研究路向有愈演愈烈之勢,其終極轉向將是社會,因為社會是語言和文化的最大化和最終歸宿。從語言轉向到文化轉向再到社會轉向,這是翻譯的宏觀研究路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翻譯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的標志。[13]

(二)俄蘇翻譯歷史語境研究的歷史價值

當代西方翻譯研究以文學史為視角對翻譯歷史性進行考察,或是在具體歷史背景下對特定翻譯活動進行歷史性回溯。他們認為:“時間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價值標準和具體需要也不同,而翻譯所需遵守的標準和規(guī)范以及所擔當?shù)慕巧匀灰膊煌?。為了弄清某一翻譯活動或翻譯產(chǎn)品在何種翻譯規(guī)范約束下、為了何種目的而進行或產(chǎn)生,必須將這一翻譯活動或翻譯產(chǎn)品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來考慮才能做到研究的客觀和有效?!盵3]119例如,巴斯奈特(Bassnett Susan)認為翻譯史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學史的組成部分,在其5種翻譯研究分類①中,翻譯史研究居首位。

相較而言,俄蘇翻譯歷史語境研究成果更加厚重,其原因在于其深厚的理論根基:其一,來自于俄蘇文藝學的歷史主義傳統(tǒng)。歷史主義作為研究方法要遵循這樣的思路:“第一,在現(xiàn)象的歷史發(fā)展中研究現(xiàn)象;第二,揭示一定現(xiàn)象同其他現(xiàn)象的相互聯(lián)系;最后,從現(xiàn)代經(jīng)驗出發(fā)來研究歷史,把歷史發(fā)展的高級形式作為理解其低級形式的鑰匙?!盵6]托貝爾深受該傳統(tǒng)的影響,他認為翻譯是一個歷史概念,不同時代的翻譯具有不同內涵,譯作與原作的關系也各有不同。翻譯的任務、原則以及翻譯文學與祖國文學的地位在不同時期亦不同,且不斷變化。歷史上的翻譯觀與今天的翻譯觀不一定重合,不能用現(xiàn)代翻譯標準去評判歷史中的翻譯活動。通過研究翻譯歷史,可以弄清翻譯現(xiàn)代化的進程。[14]

其二,來自于蘇聯(lián)文藝學最富成果的領域——歷史詩學,其基本設想是克服亞里士多德以來一般理論詩學與文學史的隔絕,試圖在文學發(fā)展中探討和總結一般文學理論問題。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的、比較的分析方法,這也是俄國比較文學的主要特征。關于此內容本人已有文章發(fā)表,在此不再贅述。

四、結論

本文以西方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為視角,著重探討俄蘇文藝翻譯思想具備的“文化”理路之內涵。其中,以翻譯社會功能研究和歷史語境研究為特征的外部化理路具有深厚的理論來源,其形成早于西方,因而具備“文化轉向”的前瞻性。從整體而言,俄蘇文藝翻譯思想較早具備跨學科視域和民族化的本體論傾向。但由于歷史及地緣政治原因,俄蘇文藝翻譯思想并沒有達到當下西方翻譯研究的全球化視域和后殖民寓意。

參考文獻:

[1] ?吳克禮.俄蘇翻譯理論流派述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 ?謝天振.譯介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7.

[3] ?王洪濤.翻譯學的學科建構與文化轉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 ?Гачечиладзе Г Р.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 и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взаимосвязи[M]. М.:Сов. писатель, 1980.

[5]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46.

[6] ?劉寧.當代蘇聯(lián)美學和文藝學的方法論問題[J].文藝研究,1984(2):63-81.

[7] ?T.H.波斯彼洛夫.文藝學引論[M].邱榆若,陳寶維,王先進,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571.

[8] ?托貝爾.文藝翻譯問題[M].李石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9] ?費道羅夫.翻譯理論概要[M].李流,譯.北京:中華書局,1955.

[10] ?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1] ?許寶強,袁偉.語言與翻譯的政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71.

[12] ?騰威.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的相遇——也談翻譯中的“文化轉向”[J].中國比較文學,2006(4):126-135.

[13] ?武光軍.翻譯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J].外國語,2008(1):75-82.

[14] ?Тоиер П М. Перевод в системе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я[M]. М.: Наследие, 2000:28.

猜你喜歡
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跨學科口筆譯研究的百科全書——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評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探索
我校成功承辦“生命科學與老齡化社會”跨學科論壇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Fantasy and reality
跨學科的音樂圖像研究
《形勢與政策》的跨學科教學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青龙| 化德县| 德阳市| 区。| 湾仔区| 木里| 林芝县| 茶陵县| 临猗县| 襄樊市| 甘孜| 桦甸市| 嘉禾县| 乐山市| 湟源县| 阳原县| 永修县| 龙州县| 吴川市| 浦北县| 上林县| 古田县| 北票市| 芜湖县| 介休市| 静宁县| 连州市| 砀山县| 广河县| 平顶山市| 昔阳县| 黔江区| 平谷区| 利辛县| 新河县| 阜南县| 横峰县| 万宁市| 江安县| 双流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