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茹月
摘要:明清之際,朝代更迭造就了一大批的遺民畫家,他們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苦悶至極,或逃禪入道,或遁跡山林,極力追求個性的解放,反對以“四王”為首的復古畫派,并形成了一些極具特色的地方畫派,戴本孝就是遺民畫派新安畫派中的一名重要畫家。戴本孝的一生都在探索自己的繪畫之路,從早期的志世身份,到中期以布衣身份深入自然,探訪真山真水,再到后期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以及獨特的畫學思想,他始終堅持著師造化的信念,暢游于自然山水之中,大膽創(chuàng)新,摸索出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傲ㄖ狻笔谴鞅拘⒌囊粋€重要的畫學思想,本文就其“六法之外”的重要思想的成因以及在畫中的體現(xiàn)做一個細致深入的探討。
關(guān)鍵詞:戴本孝 “六法之外”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6-0025-02
一、從謝赫“六法”到戴本孝“六法之外”
(一)謝赫“六法”的提出
“六法”的最早提出者應(yīng)是南齊謝赫。他在《古畫品錄》中寫到:“畫有六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六法的最初提出雖是作為品評人物畫的標準,但隨著隋代以來山水畫的不斷發(fā)展,也作為品鑒山水畫的重要準繩。謝赫“六法”,向來為歷代畫家、評論家、鑒賞家所推崇,不僅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最先提出來的比較科學而又系統(tǒng)的繪畫創(chuàng)作、批評準則,同時在今天作為鑒賞畫作仍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二)戴本孝的“六法之外”
黃賓虹說:“戴本孝山水多在‘六法之外”。自南齊謝赫提出“六法”以來,已把“六法”當做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準繩。戴本孝卻提出了“六法之外”的言論,可謂是石破天驚。在戴本孝的很多題跋中也有關(guān)于“六法之外”的言論,“余家山居常數(shù)為之圖,多在六法之外”“惟天都蓮花有此風致,非世間六法可繩也”。這些題跋都明確的表達出他對“六法之外”的獨到見解。他在1691所畫的《象外意中卷》的題跋中有一段較為具體的論述:“六法師古人,古人師造化。造化在乎手,筆墨無不有。雖會諸家一成一家,亦各視其學力天分所至耳。脫盡廉纖刻畫之習,取意于言象之外”。
由此可見,戴本孝所提出的“六法之外”并不是對謝赫“六法”的完全反對,更多的是講師法造化的重要性,要走出圄于“六法”之中,要走進自然,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悟大自然的千變?nèi)f化。
二、戴本孝“六法之外”畫學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遺民身份
戴本孝,字務(wù)旃,明天啟元年七月九日(1621年8月23日)生于和州(今安徽省和縣)。說到戴本孝“六法之外”畫學思想的形成原因與其遺民身份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里不得不提及他的父親,戴重,是反清復明的義士,在戴重的最后一場奮戰(zhàn)中,身受重傷,危在旦夕,在戴本孝與其弟的奮力掩護下,才得以回到故土和州。當?shù)厝硕贾獣运强骨迮e義的戴重,也是對他避之不及,他也不愿意禍及鄉(xiāng)里,忍痛離開了世居多年的西河村老屋,隱跡和州、含山一帶的山林。戴本孝作為家中長子,自是奮不顧身的全力照顧,在亂世之年進入了“遁跡山林”“超脫塵世”的歸宿。這為戴本孝“六法之外”畫學思想的形成做了前期的鋪墊。
從另一方面去說,作為一名遺民畫家,戴本孝對其清朝的統(tǒng)治階級是痛恨至極的。從藝術(shù)的層面上來說,明末清初是以“四王”為主的摹古畫風的興盛時期,戴本孝所提出來的“六法之外”所針對的就是復古畫壇上那種脫離造化、僵化“六法”的鄙陋風氣。在戴本孝的很多題跋上也有所體現(xiàn)。他在1691所畫的《象外意中卷》的題跋中有一段較為具體的論述:“六法師古人,古人師造化。造化在乎手,筆墨無不有。雖會諸家一成一家,亦各視其學力天分所至耳”。
在這段論述里,戴本孝明確指出了“六法”、古人和造化之間的關(guān)系?!傲ā笔枪湃嗽诶L畫過程中不斷的總結(jié)繪畫原理以及就繪畫里面的問題而不斷總結(jié)出來的方法,而古人所繪的物象又是取法于自然造化,因此從“六法”中去間接的感悟,倒不如投身于大自然,以造化為師。
關(guān)于這樣的觀點也不在少數(shù)。他在《贈龔半畝》的詩中寫道:“古人真跡不易見,塵眼尤難辨真贗;真山原是古人師,古人嘗對真山面……感嘆尚多向千載,何必古人皆同時,本來爻象寫心境,六法各顯山河影”。這里所說的“六法各顯山河影”,便是強調(diào)要從自然中體會古人的理論。由此可見,戴本孝的藝術(shù)主張也是錯綜復雜的,他在要求取法自然的同時,也要求不可忽視古人對這里畫理、畫法的總結(jié)。
鑒于情感與環(huán)境的驅(qū)使,戴本孝提出了與清王朝相對立的“六法之外”,既是鋒芒相對于摹古風氣,同時也指出了師造化的重要性。
(二)游歷經(jīng)歷
戴本孝自父去世以后,待其弟戴移孝反鄉(xiāng)后,便開始了自己大半生的游歷生涯。戴本孝一生三臨太華,二上黃山,北游齊魯燕趙,西走周秦古道,登泰岳,尋匡廬,叩潼關(guān)……堪稱“一生歷萬死,五岳只孤行”。戴本孝自己的詩文也有“五岳歸來形已換”的描述。戴本孝這大半生的游歷經(jīng)歷,無論是對他提出“六法之外”這樣的見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親臨真山真水的經(jīng)歷也使得戴本孝的畫作充滿靈氣。戴本孝的《華山圖冊》以地點紀實性的原則,把所觀之物,盡收畫面。華山之行后,還特地自制一方名為“寫心”的印章?!度A山圖冊》是戴本孝借景寫心的代表之作。其后所畫的12幀《黃山圖冊》,亦是“六法之外”的藝術(shù)主張,把自己對自然造化的感受和強烈的主觀精神,展現(xiàn)在自己的畫面之中。
(三)交友經(jīng)歷
戴本孝,游天下之美景,同時也結(jié)交天下有才之士。他一生所交好友眾多,對他的繪畫觀以及思想觀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南行途中,遇到了漸江。與漸江的這次會晤,可以說是戴本孝藝術(shù)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使他深刻的理解以漸江為代表的“新安畫派”的藝術(shù)思想,從更深一層上與遺民畫家產(chǎn)生了默契與溝通。對戴本孝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另一位畫家,可能就是苦瓜和尚——石濤。二人在長干古剎的促膝長談,對戴本孝的思想和繪畫風格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石濤主張“我自用我法”,戴本孝則是“法無定”“我用我法”。二者的思想是融會貫通的,并且在“法”的解釋上,二人的主觀意識是極強的。戴本孝所提出的“六法之外”,也是不拘泥于古人思想,在當時的摹古風氣之下,也是起到了革故鼎新的作用。在與眾人交往的過程中,戴本孝做得最好的一點則是“雖會諸家一成一家”吸取眾家所長,但又不為眾家所困。他很清楚,一切的筆墨技法,一切的風格,都應(yīng)是在自然造化之中,要得其精髓,必須要突破“六法”,去“六法之外”的世界多加感受。
三、戴本孝“六法之外”的畫學思想在畫中的體現(xiàn)
“六法之外”作為戴本孝重要繪畫思想之一。在他的繪畫中,得以體現(xiàn)。在戴本孝后期的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師法自然,思想觀念已達到比較健全完備的狀態(tài)。戴本孝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是1693年所畫的十二幀《山水冊》,現(xiàn)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館。本文以此為例,來解讀戴本孝“六法之外”在畫面上的具體呈現(xiàn)。
(一)構(gòu)圖
戴本孝這時期的繪畫風格更加突出,在畫面的題材上更加的完整。所有的景象皆是取自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自然造化中的奇譎變化。十二幀畫雖都是尺素小畫,但在構(gòu)圖的布置上則是慘淡經(jīng)營,嚴謹布局,畫面奇峭,在丘壑的處理上深邃悠遠。用塊面做高強度的概括,物體的擺放也多以對角相對相生。畫面多數(shù)留白,給人清雅質(zhì)麗的感受。西上是在《戴本孝研究》中,稱為乳白色的夢幻世界。
(二)筆墨
大半生的繪事經(jīng)歷,此本冊頁中,戴本孝的筆法更趨精煉。用墨可謂是惜墨如金??莨P渴墨在畫面中的運用也更加的成熟。此點深得元人技法。整體的畫面層次減少,用筆用墨也更加的柔和,像一縷青煙,又如水中鹽,蜜中花。整體的畫面是基本是有墨無水,墨色重的地方則是重壓干筆多次皴擦而成。清淡的地方則是一筆帶過,留下淡淡痕跡?!耙阅:幸姺置鞯乃囆g(shù)手法,將繁復生動、變幻無定,難以狀寫的大自然概括、提煉、壓縮到他那小小的畫幅之中,重現(xiàn)了大自然的真實”。
戴本孝的畫作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蕭肅淡逸的畫風。戴本孝的畫作,在吸取古人之精華的基礎(chǔ)上,又深入自然從中體悟,在自然造化之中不斷升華,漸成己貌。不但能繼承“六法”的精髓,更能體悟“六法之外”的深意。
參考文獻:
[1]張學誠.和州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石濤.畫語錄[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3]許宏泉.中國名畫家全集——戴本孝[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時潔芳.中國山水畫通鑒——六法之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5]戴本孝.馀生詩稿.
[6]呂少卿.論戴本孝畫學思想及其成因[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2003,(11).
[7]許宏泉.寫生·寫心——戴本孝黃山之行及其《黃山畫冊》[J].中國書畫,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