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軒
(遼寧省第三地質大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朝陽 122000)
吉林省東遼縣小米窖金礦位于吉林優(yōu)地槽褶皺帶南緣石嶺隆起中部,輝發(fā)河深斷裂北西側,區(qū)域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斷裂構造,早期的東西向構造不僅控制了板石序列侵入體的分布,且多期次活動,導致區(qū)內北西向、北東向、南北向斷裂發(fā)育,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區(qū)內脈巖的展布,同時也是區(qū)內重要的控礦構造。
小米窖金礦位于吉林優(yōu)地槽褶皺帶南緣石嶺隆起中部,輝發(fā)河深斷裂北西側,輝發(fā)河深斷裂次級北西向的伊通—輝南斷裂在本區(qū)中部通過。并派生出后期的北東及近南北向斷層。區(qū)域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斷裂構造,早期的東西向構造不僅控制了板石序列侵入體的分布,且多期次活動,導致區(qū)內北西向、北東向、南北向斷裂發(fā)育,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區(qū)內脈巖的展布,同時也是區(qū)內重要的控礦構造。區(qū)域內出露地層有:震旦紀西保安組(Z1X)、晚奧陶世石縫組下段(O3S)、晚侏羅世(J3)。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從基性~酸性都很發(fā)育,花崗巖遍及全區(qū),中基性巖呈北西帶狀分布。與北西向斷裂構造具有成因聯(lián)系,脈巖發(fā)育且成群出現(xiàn),也與構造活動有關。
區(qū)內僅見全新世(Qh)地層。主要由現(xiàn)代沖積沙礫石,亞砂土,礦亞粘土等松散堆積物組成。巖漿巖為苕條頂子侵入體的一部分,巖性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脈巖有花崗偉晶巖、細晶巖、石英脈等。礦區(qū)內僅有斷裂構造,按展布方向分為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北西西向構造,控制了區(qū)內金礦體的產(chǎn)出。
(1)巖石。區(qū)內巖石主要以太古宙大規(guī)模侵入的二長花崗巖與奧長花崗巖為主體;其次為長英質片麻巖類和變質表殼巖(主要巖性為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二長片麻巖等),呈島弧或殘塊狀“漂浮”在奧長花崗巖體上,呈圍巖產(chǎn)出,再者為顯生宙的基-中-酸性小侵入體,呈巖珠和巖脈形式產(chǎn)出(主要包括輝綠巖脈,細粒閃長巖及石英脈等)與金礦化密切。
(2)構造。本區(qū)第四系覆蓋層較厚,且分布廣泛。通過磁法掃面、磁異常解譯和地表工程揭露,區(qū)內構造線方位見北西向、北東向、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四組斷裂構造。
(3)巖漿巖。巖漿巖侵入體多呈巖珠、巖枝狀產(chǎn)出,不連續(xù)出露,主要為太古代深成侵入巖奧長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奧長花崗巖,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等。斜長石,以更長石為主,呈板柱狀,粒徑0.4mm~2.0mm,表面多絹云母化,常見聚片雙晶,含量55%;石英:呈它形晶,粒徑0.1mm~2.0mm,含量35%;黑云母:呈片狀,粒徑0.2mm~2.5mm,含量5%~10%,蝕變成綠泥石。二長花崗巖,中粒結構,交代蠶蝕結構,塊狀構造。兩者接觸部位為漸變過渡關系,受長期多階段動力變質作用,在構造帶內形成一系列構造巖類。
本區(qū)以金礦為主,伴生有銀礦。礦石類型以硅化蝕變巖型為主,次為含金石英脈型。本礦區(qū)的金礦體,近礦圍巖為黑云二長花崗巖,在成礦過程中受到了熱液的作用而產(chǎn)生了蝕變。其蝕變主要有絹英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電氣石化、高嶺土化,紅土化、褐鐵礦化等。其中以硅化、絹英巖化與金礦關系密切。蝕變帶受斷裂構造控制,在礦體及附近構成礦化蝕變帶,蝕變帶長度一般210m,寬度一般小于10m。工作區(qū)內共發(fā)現(xiàn)7條金礦(化)體,即①號、②號、③號、④號、⑤號、⑥號、⑦號礦體。①、③、⑤、⑥、⑦礦體走向近北西,傾向北東,地表礦體規(guī)模不大,已控制礦體長度近100m,厚度0.73m~1.67m。礦石中以金為主,⑥號礦體共生銀、鉛、鋅。
(1)礦石結構。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晶粒狀、它形不規(guī)則粒狀結構為主,偶見溶解結構。他形晶粒狀結構:磁黃鐵礦、方鉛礦、黃鐵礦等金屬礦物呈他形晶粒狀。半自形晶粒狀結構:黃鐵礦呈四邊形等半自形顆粒,方鉛礦呈不甚規(guī)則小長方體顆粒。溶解結構:此結構較少見,黃銅礦交代溶解黃鐵礦、方鉛礦等。
(2)礦石構造。礦石構造主要為團塊狀、脈狀、條帶狀,次為晶洞狀、角礫狀等。團塊狀構造:方鉛礦、磁黃鐵礦、黃鐵礦呈不規(guī)則的聚集群體散布在構造角礫巖中,或沿石英角礫中的交叉裂隙聚集成團塊狀分布。脈狀、條帶狀構造:方鉛礦、磁黃鐵礦、黃鐵礦沿著構造角礫巖裂隙和角礫間隙充填交代形成脈及條帶。經(jīng)地表工程評價看出,金品位變化較大,1.38~77.80×10-6。①號礦體金品位較高,最高達到77.80×10-6,礦體伴生銀較低。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硅化蝕變巖型、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礦體圍巖為黑云二長花崗巖。
金礦物的嵌布狀態(tài)分為包裹金、粒間金兩種類型,根據(jù)實測結果來看,金礦物主要以銅鉛鋅硫化物包裹金為主,其次為粒間金。
圍巖為黑云二長花崗巖,在成礦過程中受到了熱液的作用而產(chǎn)生了蝕變。其蝕變主要有絹英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電氣石化、高嶺土化,紅土化、褐鐵礦化等。
石英脈、硅化帶為直接找礦標志;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是找金礦體的地表指示標志。
礦區(qū)成礦受巖漿巖和熱液蝕變控制,可分為內生成礦條件和外生成礦條件。
(1)內生成礦條件。①巖漿巖條件--巖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堿性)具有成礦的專屬性,不同的巖性,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成礦系統(tǒng)??疾斐傻V條件時,往往較多地先考察巖漿巖條件。②構造條件--在不同的大地構造區(qū),有自己獨有的成礦特性。如在造山帶,是以內生的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稀土金屬成礦為主的。③變質條件--是對變質礦床有主要控制作用的。如石墨礦床、一些玉石礦床(緬甸玉、岫玉等)是變質作用礦床。接觸變質作用成礦,是極其重要的變質條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接觸帶形成的礦床中,涉及的礦種是自然界元素的80%以上。
(2)外生成礦條件。①地層、巖相、古地理條件--沉積礦床形成的條件。如寧鄉(xiāng)式鐵礦是典型的穩(wěn)定區(qū)淺海相的礦床。②風化礦床--在風化作用條件下能形成很多種外生礦床,如砂錫、砂金、南方的鋁土礦床、紅土型金礦、峰叢洼地中的錳礦床等。③化學、生物礦床,如鉀鹽礦床、鳥糞磷礦床等。
巖漿活動晚期含礦熱液流體沿著北東走向脆性斷裂構造帶上侵,具有多期脈動式形成特征。早期為無礦石英脈或黃鐵礦~石英脈階段結晶沉淀,其后又因動力構造擠壓、破碎作用,其巖石破碎成壓碎狀和角礫狀;隨后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結晶出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是形成金礦化的主要成礦階段;晚期石英~碳酸鹽化階段,一些含星點狀黃鐵礦石英細脈和石英~方解石細脈或者方解石細脈,沿著早結晶礦石裂隙以及多金屬硫化物粒間或礦物解理充填交代。在整個成礦過程中都伴有熱液蝕變作用,早期是硅化,然后依次是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最晚以碳酸鹽化而告終。
因未對成礦時代、成礦溫度等進行測試,只能根據(jù)宏觀觀察進行歸納:礦體賦存的主要圍巖為晚太古宙奧長花崗巖體;金礦體多與貫入在北東東向脆性斷裂帶的脈巖類相伴生,部分含金礦體產(chǎn)于脈巖的上下盤,而且脈巖遭受礦化與熱液蝕變作用,成礦在脈巖之后已成為共識。關于脈巖與奧長花崗巖體的關系及脈巖形成時代則認識不一。
①構造標志。礦床賦存近NE向斷裂構造中。Ⅰ、Ⅱ號蝕變帶為NE向構造,Ⅱ-2-1號礦體與X1號礦體產(chǎn)于其中。②脈巖標志。金礦體與脈巖在空間上相伴生,脈巖密集分布區(qū)往往為金礦體集中分布部位。③熱液蝕變標志。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為主,并伴有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有關,其中硅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呈正相關系特征。④地球化學標志。通過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大面積掃面,圈出次生暈Au、Ag元素異常,Au、Ag元素組合好,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可作為尋找礦的化探標志。⑤地球物理標志。由于第四系覆蓋較厚,本區(qū)開展大功率激電測深工作,對找礦具有指示意義。異常特征呈低阻高極化,規(guī)模較大。